我国住宅产业化利益相关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15 08:29:46

我国住宅产业化利益相关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程度较低,这跟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水平有重要关系。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住宅产业化利益相关主体的定位、属性分析,归纳总结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矛盾,以政府为主导,从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两个方面对住宅产业化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协同治理,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Abstract: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China'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among the interest stakeholders in the industry chai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and attribute of stakeholders of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summarized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interest stakeholders at present state of China,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government should from external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l coordination to manage the relationship of stakeholders in housing industry.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利益相关主体;定位;属性;协同

Key word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interest stakeholders;location;attribute;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5-03

0 引言

随着现代住宅建设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已经不能快速响应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住宅开发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向发展,推行住宅产业化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呈现出利益主体众多,专业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型投资,或与企业有一定直接或间接,长期或短期互动关系,并承担了一定风险,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群体。随着住宅建设项目对质量、工期和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成功不再单纯的依靠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而是需要产业链上所有利益主体的支持和协作,利益主体是否满意成为衡量住宅建设项目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存在各种风险和矛盾,因此,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对住宅产业化的推广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只有少数学者针对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的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王宏军[1]对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各方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实现住宅产业化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杜文涛[2]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出发,通过组建企业联盟的方式治理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问题,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措施;孙凌志和王克青[3]运用协同理论,从技术、政策、成本和社会认知角度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运行模式;李忠富、曹新颖[4]基于系统学和协同学理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的多阶段、多主体、多目标等特征,建立了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动力系统模型,为制定促进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全面分析我国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协同关系的文献较少,学者们所分析的利益主体也不全面,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政府与开发商之间,也未对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矛盾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全面分析住宅产业化各利益主体的协同矛盾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链上各参与企业为实施主体,针对这些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水平。

1 利益相关者定位

住宅产业化要求把传统产业链上相互分割的住宅投资、开发、设计、建造、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形成完整的住宅开发建设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部品供应商、物业单位、消费者和科研院校。

①政府:住宅产业化的主导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奖励措施,引导、鼓励、监督各企业参与住宅产业化建设。②开发商:是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投资主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决策、规划和协调沟通工作。③设计单位:接受开发商委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开发商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出用以指导项目进行的设计文件,并及时与其他利益主体沟通协调以确保设计的可施工性。④施工单位:以承建工程施工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建筑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提前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为开发商和设计单位提供建议,并协同材料部品供应商进行建造和安装。⑤材料/部品制造商: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为项目实施提供生产要素,应提前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为设计单位提供意见,确保所生产的构配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并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建造安装。⑥物业单位:在住宅产品交付使用后,为住宅用户提供环境管理、设施维修等服务,以弥补项目前期实施主体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缺陷。⑦消费者:住宅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原始驱动力。⑧科研院校:提出或引进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方法,不参与住宅建设的实施过程,是技术创新的资源库,为其他利益主体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2 协同主体的属性分析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采用比较权威的米切尔评分法[5]。Mitchell, et al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属性进行分析:一是合法性,即某个利益相关者拥有法律或者道义上的对于企业声誉的索取权;二是权力性,指某个利益相关者拥有能够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和方法;三是紧急性,即某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高管的高度关注或社会舆论的支持。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属性的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具备两种属性的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只具备一种属性的为潜在利益相关者。

参与住宅产业化建设的众多主体中,开发商、施工单位、材料/部品制造商是绝大多数资金、技术创新和有效组织的来源,拥有三个特征,是绝对利益相关者;政府作为土地持有者,并提供部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金,是预期利益相关者;科研院校提供技术创新和服务,设计单位提供设计,物业提供管理服务,消费者行驶购买权,是潜在利益相关者。

3 协同矛盾分析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和专家访谈,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分析,将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矛盾归纳为外部协同矛盾和内部协同矛盾。

3.1 外部协同矛盾分析

外部协同矛盾的矛盾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校、消费者和参与住宅产业化建设的各企业。

3.1.1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①立法缺失:目前我国关于住宅产业化的立法还是空白,大部分的政策颁布只停留在意见层面,强制性不够,无法规范企业的行为。②技术政策: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模数协调体系、部品认证制度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部品构建的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格和尺寸,流通性和配套性差。③激励政策实施不到位: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已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措施和财政措施,但大部分都较为粗略,实施也未落到实处,且大部分政策都是针对开发企业,对于产业链上的其他参与企业的优惠政策较少。

3.1.2 企业与消费者

①性价比低:当前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住宅产品的定位是节能省地型的高档住宅,处于性能比优势阶段。而我国中低收入者较多,无力消费,市场较小。②优惠政策少:产业化住宅属于高科技、新材料的应用成果,降价空间较小,企业在政府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开放的优惠政策也较少。③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尚未意识到住宅产业化的全寿命成本优势,故购买积极性不高。

3.1.3 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矛盾

①政策制度:政府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项目支持、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有待完善。②供需矛盾:企业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产学研的合作项目无法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并且,在使用创新技术时企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使得企业投资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够。③科研资金缺乏:科研院校在进行科研创新项目时往往需要引进昂贵设备和国外先进科技,而政府和企业作为主要资源投入者和调动者,资金投入较少。

3.2 内部协同矛盾分析

内部协同矛盾的主体是指住宅产业化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部品供应商和物业单位。

3.2.1 利益矛盾突出

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分配问题突出。而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土地必然是住宅价值的主体和主导方向。政府掌握土地资源,能获得土地的开发商成为产业链上的最大获利者,其他的利益主体只能为了剩余的少量利润相互竞争。

3.2.2 知识壁垒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个体,不同的企业为了某一共同目标达成了合作共识,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为了确保自身话语权或主导权,会凭借其在所在领域、行业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产品优势,构建知识壁垒以防止其他企业获得相同的优势,这对产业链的协同运作会产生一定影响。

3.2.3 多企业文化碰撞

企业文化包括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不同的企业,其企业面貌、经营产品、工作制度、价值观、企业精神和风气必定存在差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多企业文化的碰撞会导致产业链协同整合水平低下,影响企业组织协同效应优势的发挥。

4 协同机制

针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矛盾,结合利益主体的定位和属性不同,协同机制的构建分为外部协同机制和内部协同机制。外部协同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提供制度和环境对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支持、引导、规范和协调,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内部协同机制则是针对住宅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关系进行协同,旨在减少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他们互动有序,减少合作成本和机会主义风险,提升利益主体的协同水平。

4.1 外部协同机制

4.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产业化发展成熟的国家都具有非常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在推进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发展产业化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政府的关键性调控作用。

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政策实施最重要的保障。政府要从长远角度建立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每一项政策的顺利实施;设立专门的机构,赋予其强制性和权威性,分层级、分区域指导各省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4.1.2 引导市场定位

政府应明确起飞期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市场范围,首先以保障性住房为契机推行住宅产业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平台[6],且政府针对保障房已出台较多的优惠政策,待发展成熟后逐渐过渡到普通商品住宅建设和高端精品住宅建设;其次是鼓励民众参与到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民众的住房困难。

4.1.3 制定全局激励政策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尚处于起飞阶段,应重奖轻罚,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有效、可执行的扶持、鼓励措施,激发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激励政策分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是指政府对企业和消费者提供鼓励性的贷款政策、技术资金及住宅金融制度的创新,如给予开发商优先放贷、贴息贷款等信贷支持,为购买产业化住宅的消费者提供低息贷款、贴息贷款服务。财政性政策是政府对企业、科研院校进行财政拨款和相应的税收优惠,如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比例,对企业和消费者减免税收等。

4.1.4 制定技术政策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技术集成先行、规范标准保障的原则。政府应对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发展目标,规定合理的产品结构,提出促进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政府首先应着重完善住宅建筑标准化政策,住宅部品化和工业化技术研发政策,在住宅标准化建立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新材料和新部品的研发和制造,发展通用部品;在标准化、部品化建立后,建立建筑结构的开发推广政策;制定建筑施工与管理技术政策,完善各类施工成套技术,鼓励研发机构配合住宅部品化的发展,实现工厂化建造部品,现场组装施工;提高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全过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院校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分级,予以鼓励推广。

4.2 内部协同机制

4.2.1 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强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合理的利益奖励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其中,利益分配是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够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权益,有效激励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整体的协同程度。政府应扶持发展以开发企业为盟主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企业为成员企业的企业联盟模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产业链上的总体利润,保证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的公平合理性。

4.2.2 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具有产权属性、资本属性和壁垒属性[7],对于企业或个体来说,自身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本一般比较高、过程比较漫长,知识共享机制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并有效增强企业间的合作和信任,增强企业间的同步性和互补性。

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有知识转移、产权转让、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企业以一定的标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知识共享水平评级体系,识别、归纳各企业所共享的知识内容,用户则通过知识共享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4.2.3 文化协同机制

文化协同机制应采用渗透融合的模式,从战略层面和理念层面构建[8]。战略整合是指各企业将自身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与协调,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战略体系,并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体系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理念层则是需要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接受,提高企业间的相互亲密性和责任感。

5 结论

本文从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的定位和属性出发,分析现阶段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内部和外部的协同矛盾,总结提炼出住宅产业化产业链上利益主体的外部协同机制是由政府主导,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市场定位,制定全局激励政策和技术扶持政策构成,企业内部协同运行机制是由利益协调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组成,希望能为制定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利益主体协同政策和策略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宏军.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各方行为分析[J].价值工程, 2013(04):86-87.

[2]杜文涛,高乔明,陆彦,等.住宅产业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05):564-569.

[3]孙凌志,王克青.我国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22):16-18.

[4]李忠富,曹新颖.SI住宅多主体协同动力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5(10):115-119.

[5]张秋来.企业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研究综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96-97.

[6]桑培东,张大鹏.保障房与住宅产业化互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05).

[7]刘彦.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组织协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8]潘桂森.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

上一篇:螺旋选矿机在选钨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企业网络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