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领导者

时间:2022-06-14 12:08:10

儿童的领导者

从西方教育学里引申出来的一些观点看,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十分关键。谁来带它成长相当重要,或者说,儿童的第一个领导者应该是谁?

老人治孩

法国学者阿里艾斯认为,在中世纪之前还没有所谓儿童的概念。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有小孩的存在,过了七岁的小孩才被视为“缩小的成人”,而非一个有不同需求的个体。到了16世纪,成人才开始注意儿童,溺爱儿童。17世纪时,人们逐渐明白小孩不同于成人,他们是独特的一群,应该有自己的穿著打扮及休闲娱乐。到了18世纪,现代童年概念才正式出现,儿童从此成为家中重要份子,并被要求必须接受训练,被纠正行为,且需要保护与改造。

阿里艾斯认为,童年时期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而第一个直接的建构就来自于家庭。现在的家庭,由于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父母们往往十分繁忙,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那么有一个问题是:孩子谁来带?

根据妈妈网研究院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32个城市在内的用户进行隔代抚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纯粹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助带孩子的家庭所占的比例达到52%左右;由保姆协助老人一起带孩子的家庭比例为15%;父母一方选择牺牲职业带孩子的家庭比重为31%。

在京、沪、穗三地,有高达49.9%以上家庭幼儿主要由祖辈来喂养,父母亲力亲为的比例不到46.3%。其中,上海隔代抚养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3.8%。

与之相对照的是,2014年4月8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报告称,由于经济好转, 2012年选择留在家里不外出工作的妈妈的比例上升至29%,在经济衰退最厉害的2008年,选择待在家带孩子的妈妈也只有大约26%。而世纪之交时这一比例仅为23%。

调查还显示,60%的美国人认为父母中若有一人待在家专注于家庭,对孩子的益处更多,只有35%的人认为父母都工作对孩子是好的。

该研究还发现,居家的妈妈们和已工作的,最为显著的差异在于生活水平,34%的居家妈妈们处于贫困状态,而有工作的妈妈们处于贫困状态的比例仅为12%。

这明显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老人带孩子的利弊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老人经验丰富,可以取代年轻人的稚嫩。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老人带孩子会带来很多的弊端。

比如长期从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学习治疗工作的宋少卫,在《非常祖母隔代教育的成功之道》中就总结到,老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比如过度保护、延迟满足能力缺失、关注焦虑等。他指出:“老年人传统的看护模式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比如电视、网络、游戏等),也出现了许多他们想不清的问题(例如青春期逆反、虚拟网络人格等),甚至一些像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情也变得与以往不同。”

繁忙的父母

去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过一份对孩子们的调查,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存在父教“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但对于母亲,中国网络上也流传有一个被称为“当妈新标准”的顺口溜,戏称中国妈妈至少要有下述10 种本事才称职:1.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2.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3.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4.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5.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6.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7.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8.想得出创意,搞得了活动;9.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而第10 项最最重要: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但事实上,很多女性还要工作补贴家用,根本无法成为全职妈妈,亦很难做到名副其实的里里外外一把手。

一些年轻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多半都是将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代管,孩子一周或一个月才能见自己一次,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孩子只能被家长送到托管班。

上海安舒雅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张芳认为,城市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为孤独、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冲动、易动怒、嫉妒心强,看到其他同学有父母接送等会对其产生嫉妒。反之,有的孩子会对其父母及家人易生怨恨,导致有的神经质、焦虑、自闭,有的会缺乏自信,有的遇到烦心事时会离家出走,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疾患。

而事实证明,父母忙于工作,给予孩子的家庭温暖太少。一些内心孤单的孩子,情绪恶化、缺少安全感和同情心,甚至具有倾向,本身含有暴力倾向,处事走极端的几率非常之高。另一方面,电视里的暴力场面对孩子们的行为有着相当持久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比如,动画片里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会使孩子认为,暴力造成的伤害没有什么大不了,是可以忍受的。

杭州教师郭初阳也曾做过现场调查,他在课后得出的结论是,暴力几乎可以代际遗传。意思是,一般崇尚暴力打过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从小都挨过打,反之,如今不肯打孩子的父母,小时候也遇到很少的暴力。

孩子的暴力表现通常跟父母的表现和平常生活的环境有关,让孩子远离暴力,作为领导者的父母不可或缺。

教师的力量

在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某小学班主任在与人吃饭时坦言:很多家长都送礼,没法特别照顾他们的孩子,但是不送礼的家庭,那是一定不会照顾的;想要摧毁某个孩子的心理,不搭理他就是。三次打招呼都不理他,他一辈子都会有阴影;想惩治哪个孩子简单,当众狠狠地训他一顿就能让他自闭。

对孩童来说,教师是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教师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造成他们的终生影响。尤其是这样的冷暴力,对其伤害犹大。

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办的《新媒体与社会》(第四辑)了《中国校园“冷暴力”的舆情研究及对策分析》报告, 它通过对2008年~2012年间国内发生的若干起校园“冷暴力”事件进行盘点总结发现,区别对待型事件最为普遍。如舆论影响较大的“绿领巾”事件、“红校服”事件、“三色作业本”事件等,占比约为36.84%;其次为孤立型事件,如全班隔离“问题学生”、“民主投票”被退学等,占比21.05%;此外,还有训斥打骂型、嘲讽挖苦型、威胁型、冷漠型等事件表现形式,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坏影响。

冷暴力的出现于教师呈现正相关。这份报告统计发现,校园“冷暴力”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教师,占有68.42%;其次是学校的责任,占有31.58%。因此,报告得出结论说,教师终身制度容易造成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由此产生的教师品行素质、教学教育能力下降和师德建设的缺失,是校园“冷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频出,近年来学校里面,教师针对孩子的暴力事件已经不多,但是仍有极个别的的事情出现。掌掴、罚跪、“捆绑示众”这些不应向学生施加的暴力教育方式,却一次次地被个别老师拿来施威。

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更公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规定教师有体罚或性骚扰学生、不保护学生安全、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有舞弊造假行为、索要学生家长财务、强制学生订购教辅等行为的,将被予以轻为警告、重到解聘的处分。

自我领导者

今年5月30日以来,为丹麦电音女王伴舞的一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演员走红中国,并且火得一塌糊涂。她出众的外表、清澈的眼神,被中国网友赞叹:“上帝吻过她的脸。”。不但网友们顶礼膜拜,丹麦驻华大使馆的官微把这个当卖点,拉拢粉丝,并许诺粉丝数若超过10万,就会邀请这位天使女孩和大家进行在线访谈和互动。

这位女孩2000年出生,年仅14岁。在网络上,常常用来做比较的少年是被称为“五道杠”的黄艺博。这位少年的人生在中国也堪称优秀。作为武汉市少先队的副总队长,在2011年3月的一则本地宣传报道上,黄艺博被描述为一个“一两岁熟知成吉思汗,两三岁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天才政治少年。那一年,他也刚刚13岁。

在社会上,他是环卫志愿者和慈善儿童,常到公共场所捡垃圾和看望老人;乃至在体育方面,他也是一个游泳和跆拳道的好手。小学6年,黄艺博获得了从中国少年最高荣誉“全国五星雏鹰奖章”到班级“三好学生”等几乎所有少儿领域的荣誉和称号,实现“大满贯”。他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和人类战争。他早熟得让所有与之接触的人感到惊奇。

但这样的成长没有得到网友们的理解,甚至包括他同住大院的邻居,都认为他“过早失去了童年”。

如果抛去少年的政治意义不提,黄艺博的成长几乎堪称完美。他取得的一切成就并非由于家长或教师威逼,而大部分由于自己的兴趣。

在那些批评中国教育的文章中,自我引导恰恰是重要的能力之一。而在黄艺博身上,他实现了这一点。在多年的学习中,他承当了自己的领导者。

很显然,与丹麦女孩相比,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对儿童的教育者,恰恰忘记了儿童的自我领导,它可以走入任何一条道路,而缺乏自我纠偏的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自主学习可以实现么?

链接:

如何改变“问题儿童”的困境:七大关键原则

1.积极聚焦最需要服务的儿童。

2.及早开始干预。

3.强调综合的、相互协调的服务,尤其是针对那些面临多重风险的家庭中的儿童。

4.集中精力通过补偿性的高质量教学提升儿童的学业成绩。

5.通过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作者,而非临时帮手或者志愿者来提供教学服务。

6.认识到强度的重要性,防范那些对项目质量进行稀释而浪费公共资源的做法。

7.总是坚持对项目的成效以及相聚对儿童学业成就的贡献进行问责。

上一篇:牛市慎买服装股 下一篇:肩膀上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