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策略初探

时间:2022-06-13 02:17:52

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策略初探

[摘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新课标下有效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重教轻能”的旧教学方式,采用先进教学理念,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到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探求学习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学习积极性 学习能动性 学习能力 教学效能

学生、教师、课堂,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三大重要构成因素。课堂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师教授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外因,学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内因,外因起促进作用,内因起主导作用。著名数学建构主义学者波利亚研究认为: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形成数学思想,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之上,需要学生在内在主动性的驱使下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奥秘,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体系。广大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是否能够起到促进教师学习效率提高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重教轻能”的旧教学方式,采用先进教学理念,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到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探求学习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注重内心情感沟通,实现学生学习内在能动性的激发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不是十分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的激发,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过程的主人,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品质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展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学家罗斯经过试验也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参与环境,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供展示个性特点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一句贴切的话语,一个鼓励性的手势,一句微不足道的赞许等教学态势语,可以达到师生关系的有效融合,双方观点、思想的真诚交流和激烈碰撞,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思维理念上的共同振动,实现学生能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的有效增强。

二、注重探究问题的创设,实现学生动手探究积极性的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积极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内在动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鼓励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答问题的情境过程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如在平行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

案例: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盒子的棱长为10厘米,顶点C1处有一只昆虫甲,在盒子的内部顶点A处有一只昆虫乙。(盒壁的厚度忽略不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假设昆虫甲在顶点C1处静止不动,在盒子的内部我们先取棱长BB1的中点E,再连接AE,EC,昆虫乙如果沿路径A-E-C1爬行,那么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昆虫甲,仔细体会其中的道理,并在图中画出另一条路径,是昆虫乙从顶点A沿这条路径爬行,同样可以最短时间内捕捉到昆虫。

(2)假设顶点昆虫从顶点C1处以1厘米/秒的速度在盒子的内部沿棱长向下爬行,同时昆虫乙从顶点以2厘米/秒的速度在盒壁上爬行,那么昆虫乙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捕捉到昆虫甲?

这时,引导学生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调价关系,找出进行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进行了解题意――画出图形――分析思考――动手解答的过程中,实现了问题的有效解决。

又如,在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内容教学时,教师向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题:

如图,是一个经过改造好的台球桌面的示意图,途中四个角上的阴影分别是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几号?

学生对生活实际中,自己喜爱的游乐活动,充满浓厚的兴趣,纷纷作出打台球的姿势,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得出,球与桌边第一次撞击在A点处,第二次撞击在B点处,第三次撞击在C点处,第四次撞击在D点处,第五次撞击在E点处,第六次撞击在F点处,最后进入2号袋。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在动手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和思维发散性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注重丰富课堂的内涵,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新平台的建立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处处皆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方寸之间,而应该将学习活动触角进行有效的延伸,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习知识的新平台。新实施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质量,提供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平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展现个人独特的才干和魅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补置进行课后学习的问题,组成学习活动小组,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在动手解答,讨论辨析,问题解决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效地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如在学习四边形知识后,教师向学生设置如下不同类型的课外探究的问题: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中,AB∥BC,AB=CD,∠B=∠C,AD

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B∥DE,BC∥EF,CD∥AF,其各对边之差相等,即BC-EF=ED-AB=AF-CD>0,

求证:六边形ABCDEF的各角相等。

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的解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总之,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内容选读.数学―精编版.

[2]初中生心理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徐佳.提高学生能动性初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信息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