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需要这样的课堂

时间:2022-06-13 08:46:49

语文需要这样的课堂

行走语文课堂,你就会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可喜的局面,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脱离文本的研究、无比自由的讨论、空洞热闹的表演、漫无边际的扩展等课堂表现比比皆是,虚假的自主、无效的合作、随意的探究现象层出不穷。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落实,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应该怎样上?语文需要怎样的课堂?笔者有几点感受与大家商议。

1.课文的解读要充满情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是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文章流淌着浓厚情感汁水。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解读文本,切不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带领着我们学生冷眼旁观地肢解着文本。

雪融化了是什么?雪融化了是水。――这是自然现象,雪融化了是什么?雪融化了是春天。――这是诗意的想象。干干巴巴的语文课就像是没有浇水的鲜花,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给我们以启示。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倡导者、追求者,他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何谓诗意课堂?那是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着课堂,用诗样的精巧锻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意蕴营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激情澎湃着课堂。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的课堂是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王崧舟说:“学生在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鲁迅说:“创作原本植根于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教师要有激情的投入,要用情感解读文本,用自身的感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

2.课堂教学要感悟文本

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载体,切不可远离语文和文本。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感悟文本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应该成为语文课的核心。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语文教学要依托文本感悟语言。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有时占用大量时间去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代表作,还有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再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去讨论文章的思想、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等,其实这种回答并不代表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文本,学生不能好好读文章,体会文本的用词之妙,而是教师给的那些信息。它们已经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完全可以不看文本就得出结论。这种脱离文本的所谓的感悟依附于什么呢?显然不是文本本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终我们要回到字词句,回到篇章,回到段落中来,与文本对话。

大凡经典的篇目从文学角度看都有其欣赏的价值,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讲究咬文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千古流传的那个关于“推敲”的故事。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语言,感知文本,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触摸语言的温度。要带着孩子们亲身经历从内容到语言的感悟的完整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言大观园,让孩子去感悟、去读。这样学生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也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一个人语文的积累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积累越多,理解把握课文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难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使这些一点一滴的渗入心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积累的东西多了,它们就会反反复复在脑中萦回激荡,既而形成蓄势待发的形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下转36页)(上接45页)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语文知识,而在于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中的各种语文问题,把握了积累,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教会学生积累,可以说积累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学习。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无论怎样改革,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的。

4.语文课程要加强实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阐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是实践者,要让他们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

真实、扎实的“语文实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要让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获得。充分、大量的“语文实践”,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在过程中感悟方法,在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在过程中陶冶情操。

(作者单位:长春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爱是沟通的钥匙 下一篇:长春市语文学科教材解读现场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