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触须”得伸长一些

时间:2022-06-10 07:09:07

数学教学的“触须”得伸长一些

由于数学课的知识容量有限,加之受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升学率”之风的制约,不少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维持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德育渗透等,甚至拒绝或抵制之。新课改极力倡导数学的人文性,给我们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说到底,数学教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而不是直接指向数学本身的。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顺应学生的需要,有效地实现数学课堂的育人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离“良好的数学教育”更近一些!

1.渗透与挖掘数学文化。

我们往往过度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而漠视了数学本身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学生也总是把数学看作“一种符号的游戏”,在他们心里,数学总是与数字、法则、运算、定理、公理、图表等联系在一起,乏味且难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因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美。我们要让学生走进数学的历史长河,去追寻数学的足迹,体验数学的理性,领悟其宽厚而润泽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们是怎么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我们也可以查找数学符号的来源,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的;我们还可以探访数学名题,让学生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解题思想与策略的精妙;我们还可以从数学的应用切入,让学生明了数学的博大精深,体会数学的丰富和神奇……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文化知识,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主观感受能力。”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文化,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这样,数学教学也就变得生机勃勃、独具魅力了。

2.整合与重组学科间的知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融合是一种趋势,教师必须重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教师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弱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语文、英语、美术等知识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思维的“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学习“分数”时,教师另辟蹊径,将语文的成语融入教学:

师:在语文的成语里,也有我们“分数”的知识呢!如十全十美、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部分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抢着说道:十全十美是十分之十,百里挑一是一百分之一,十拿九稳就是十分之九……

师:你们对成语里的分数又有多少了解呢?还知道哪些例子?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力,借助语言文字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

3.关注并进行德育熏陶。

数学是自然科学,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专利。但是,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有效的载体。良好的学习习惯、低碳环保、合理安排时间等都是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渗透的主题内容。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绝不应仅仅限于薄薄的课本而拒绝丰富多彩的“大百科”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着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文化融合、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赋予数学学习材料以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唯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更具现实性、探索性与人文性,才能让学生汲取更全面的营养,最终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

上一篇:童眼看汉字 随文来识字 下一篇:多元智能,助英语词汇记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