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9 12:00:12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 我国民营企业经过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其次,民营经济投资高速增长。三是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四是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五是民营企业利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研究

1 对技术创新及模式的研究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 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性质根深蒂固,这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2)从总体上看,生产企业多,制造能力强,主要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技术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3)加入WTO后,竞争加剧,创新成为必然选择。(4)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企业创新发展步伐缓慢。(5)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投入的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比重较高,而用于“购买技术”和“新产品有关的培训费用”等方面的比重较低。(6)创新要素的错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资金轻人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形成了创新要素的错位。资金固然是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创新人才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相当匮乏。(7)技术创新的环境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提供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时多数企业希望构造“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律环境。(8)创新观念的错位,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简单地把上项目和开发一、两种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造成创新观念的错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 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第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动,确定研发计划、重点和项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次,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收入进行自主分配。企业在选择和启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不能只就项目抓项目,要研究创新技术的转化工作,第四,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10]卡海耶尔(美).管理百科全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7-151.

[11]吕文慧.我国家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税务与经济[J].2003,(1).

[12]周朝琦,侯龙文.企业经营创新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00-150.

上一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下一篇:微机五防和万能钥匙管理系统应用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