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工作规划

时间:2022-06-08 07:47:09

社会发展工作规划

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自治区**发展成就与**发展规划》,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回顾一下**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经验,二是结合农村发展,谈谈自治区**发展规划中的一些理念和想法。

**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地震、禽流感等各种自然灾害,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速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期间,全区经济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680亿元(初步预计),五年平均增长9.8%,超过**计划9%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将达13200元,完成**计划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的目标。**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9%,超额完成**计划150亿元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将达5030亿元,远远超过**计划4200亿元的目标。

**期间,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棉花、粮食、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基地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工业化加快发展,**年石油产量为2408万吨,天然气产量为100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3、第2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各项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是自治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最好的时期,也是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加强了以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广播电视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消了农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粮棉流通全面放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稳定推进。通过采取国家支持、财政信贷、人才培养、产业化示范工程、对口扶贫等具体政策,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积极扶持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使更多的农民摆脱贫困,从温饱生活向小康生活迈进;预计**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平均每年增加171元。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实践生动而丰富,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认真贯彻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力度;三是始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其次,我想重点的讲讲自治区**规划。分三个层次来讲。一是自治区**期间自治区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二是谈一下经济发展中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期间自治区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自治区**规划纲要》中,确定了积极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也就是说未来五年里我们要做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对**新疆发展的重点领域有所了解。

(一)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化工、重化工产业体系

预测新疆石油储量为209.22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0.85万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一位。油气资源预测储量约占全国预测油气资源储量的1/3。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准葛尔、吐鲁番~哈密盆地,现已发现86个油气田(其中塔里木盆地有35个、准葛尔盆地有23个、吐鲁番~哈密盆地有21个、三塘湖盆地有4个、焉耆盆地有3个),其中属大、中型油气田的有22个。目前,累计探明石油资源储量33.1亿吨,占全国探明石油资源储量的11%;探明天然气资源储量7898亿立方米,占全国探明天然气资源储量的22%,新疆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很大,开发利用前景很好。**期间,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进一步提高油气资源在区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把新疆建成国家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西部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二)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在探明的98种矿产中,有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9种居第二位,35种居前5位,50种居前10位。**期间,进一步加大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铁等黑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和钾盐,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山、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加强地质调查与矿产评价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建设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

(三)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和纺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

新疆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类型和生产环境呈现多样性特征。特色农牧产品是相对于国内其它区域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或种植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期间,着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到2010年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万亩。大力建设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加快防疫基础设施和饲料基地建设,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特色畜产品和特色农作物精深加工,形成若干个林果产品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有特色、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相关科研、服务体系

近几年,生物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资源环境产业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如在农业方面,信息技术、先进灌溉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速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投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期间,自治区重点要发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比如研发出特色生物医药、疫苗及兽药生物制剂、现代维药等制品,用于医疗卫生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发电,应用其他节能技术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循环。在农业方面,要大力推广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农业节水、农产品加工、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新疆自然景观神奇壮丽:有世界著名的乔戈里峰、有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著名的高山湖泊—天池、有风景如画的喀纳斯湖、有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等等旅游景观。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期间,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风貌,抓好旅游景区(点)和线路的规划布局,采取国家扶持、企业为主、多渠道和多形式融资、市场机制运营等措施,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强化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着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抓好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新疆。

(六)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及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依托地缘优势,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实践证明,利用新疆与中亚地区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地缘优势,既可以“东联西出”,联合“走西口”,又可以进一步扩大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西来东去”,输送国家急需的能源、矿产资源,从而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期间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建立若干个进出口加工区,把新疆建成向西出口加工基地。

二、经济发展中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坚持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节约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

典型案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苏南农村迅速崛起,这里的农民最早成为工人,最早搬进别墅,最早拥有小汽车,拥有农民退休金……最早拥有了连城里人、外国人都羡慕的新生活,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年,华西村集体资产达30个亿,人均资产超百万,销售额达300个亿。

原来面积仅0.9平方公里、村民仅1500多名的华西村4年前经过“一分五统”,吸收周边16个村,组成大华西。按照华西发展规划,将用3年时间对12000多亩土地进行全面整理,原先分散居住在此的2700户农民将陆续搬进现代化公寓。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的办法很好,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华西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份生动鲜活的教材,要让农村不断发展,不仅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富了农民的口袋,而且还要注重节约资源,建设良好环境,造就新一代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坚持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用。

典型事例1:乌鲁木齐水西沟镇方家庄村—调整产业结构促发展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位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南郊,距市区38公里,全村总人口610人,主要由回、汉、哈萨克、维吾尔四个民族组成;全村土地面积6700亩,耕地面积2300亩;依托近邻首府的地缘和天山北坡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年,全村农村人均纯收入6040元。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方家庄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一是利用“小康新村”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二是对部分不适合从事农家乐接待的农牧民,村党支部帮助和扶持引导发展畜牧养殖业,为其提供良种奶牛和饲草少、产肉多、出栏快的育肥羔羊,使他们另辟捷径,勤劳致富。三是抓住农业生产中“北菜南移”的政策,鼓励农民在原温室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化温室、积极种植名贵花卉、名优特、无污染的时令鲜菜,提供首府市场。小康新村把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旅游接待有机地结合起来,畜牧养殖业和温室大棚种植为旅游业提品,使其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年,仅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户均纯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使这项民心工程真正成了“富民工程”,方家庄村真正成为乌鲁木齐县乃至全疆的示范村和标杆村。

典型案例2:和田县色格孜库勒乡尤木拉克村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千亩葡萄园”。

色格孜库勒乡是有名的“葡萄之乡”,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尤木拉克村支部一班人,积极想办法利用现有条件进行葡萄整村推进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了全县独一无二的“千亩葡萄示范园”,该园现已达到经济自给,预计2年后产值将达到100万元以上。在建园过程中,努力增加科技含量,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先后从山东农科院引进有:皇家秋天、亚都蜜、无核黑等,仅该村品种就已达8种之多。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更新,经济效益将逐年递增。每年年底,前来订购葡萄的客商络绎不绝,目前,葡萄给尤木拉克村农民带来了巨大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仅葡萄一项就占1103元,已占农民总收入的70%。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典型事例:塔城市二工镇头工村依托市场、开发市场带动村民致富

塔城市二工镇头工村位于塔城市市区南郊,全村人口1622人,可耕地10000亩。头工村确立了“依托地缘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销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建设塔城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的大胆设想。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紧依城区占地50亩、投资规模1000多万元、每日交易额20万元以上、占塔城市蔬菜交易量的65%以上,商品交易辐射三县一市及周边团场的塔额盆地最大的“黎明农贸交易市场”。在“市场”龙头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种养结合、产销结合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逐步走出了一条“市场+基地+农户”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之路,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也逐年增长,“小市场”做出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大文章”,各项工作也呈现出崭新面貌。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先导。

典型案例:哈密淖毛湖镇西坎村依靠科技致富

淖毛湖镇是伊吾县最大的农业种植区也是全疆最大的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多年来,淖毛湖镇西坎村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村领导充分利用自家的菜地或耕地作为实验田,依靠镇农业技术人员和多年的种植经验积极进行新品种试验,“香妃蜜”品种种植成功。同时十分注重新技术的推广,2001年淖毛湖镇要实施哈密瓜滴灌工程。对于推广这项新技术,开始农民不愿接受。西坎村领导班子看准哈密瓜滴灌工程的潜力,带头大胆尝试率先试用这项新技术。这一年西坎村滴灌技术试验田亩产值达到3800元,比一般传统沟灌地亩产增加了1500元。目前西坎村哈密瓜膜下滴灌种植面积覆盖率也达到100%,在西坎村的带动下,淖毛湖镇膜下滴灌哈密瓜技术已推广到1.1万亩。同时,无公害绿化认证是在西坎村进行实验通过认证的。2002年西坎村荣获了“中国农业精品村”的称号。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注重农民文化生活,建设良好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氛围,提高农民素质。

典型案例:昌吉市建国路办事处南五工二村

近几年来,南五工二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抓住城市扩容机遇,将过去环境脏乱差,日子紧巴巴的旧村变成了现在住宅别墅化、村庄园林化、管理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的小康村。该村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五抓"措施,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塑造新型农民形象。一抓阵地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3100平方米的高标准文化中心,购置了各类图书2000余册,文体器材10种,演出服装120套,电教设备一套,同时修建了运动场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二抓教育,以村民学校为阵地,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文体活动,改变了、喝酒、无事生非等陋习,已经形成村民追求团结、发展、幸福的新的生活理念和氛围。三抓创建,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三年总体规划,力争2006年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四抓制度,村两委班子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公约,文化中心管理制度,公共财产维护管理制度等八项管理制度,并带头认真执行,广大村民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五抓管理,引进城市小区商业管理模式,从群众关心的水、电、暖、卫生治安等方面入手,成立了物业管理领导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等组织,通过狠抓民主日活动,定期对村务、政务进行公开,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

**期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和投入,所谓公共服务和产品,就是一家一户提供不了的,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的,像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或者说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等。这些必需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充足与否,直接涉及到广大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期间,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变农村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城乡居民都应该有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机会,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期间,自治区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主要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集中力量推进“两基”攻坚,2007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边境乡镇学校建设。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并在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县镇逐步普及。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发展工程,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施“技能型短缺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实施“双语”教学推进工程,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建设“双语”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期间,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体系及卫生监督体系。加快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主的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加强符合国家标准的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期间,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合格的文化馆、图书馆,力争乡乡有合格的文化站,积极推进行政村文化室建设,积极培育农牧区电影市场,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和影视剧,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的制作和译制,丰富节目内容,增加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间。加强边境地区、边远农牧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社会发展规划 下一篇:小康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