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不会面临“中年危机”

时间:2022-06-08 05:02:53

中国会不会面临“中年危机”

中国是在中年时代做着青春期的大国梦,而对衰老的来临之快,缺乏足够的警觉。中国不能一味地谈崛起,还必须为衰落作准备。衰落如同人之进入老年,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2月14日早晨,日本政府公布了2010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经济数据,最后确证了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美国GDP仍超过中日两国的总和。

应该说,中西媒体的反应都相当谨慎。中国社科院先前在2010年12月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中就指出,“中国绝非第二经济强国,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转折关头,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冷静面对”、“警惕被捧杀”等警示,成为媒体的主流。西方媒体也有不少评论:一个穷国占据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这在现代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的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10、美国的1/11。中国有一亿多人生活水平在一天两美元以下,这个数量几乎是日本的整个人口。

然而,尽管有种种冷静的声音,这一历史里程碑的震撼效应是难以掩盖的。Nielsen Co. 在2011年1月对52个国家消费者信心的民调显示,中国消费者是最为乐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100,全球平均数为90,美国为81,日本居然和罗马尼亚并列为最悲观的国家。虽然大多数中国人面对房价高、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觉得世界老二的位置和自己的生活并无太大关系,但那种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中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大部分美国人甚至觉得,中国的GDP已超过了美国。以美元面值看,这种感觉也许过于夸张,但美元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大为不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如果按购买力计算GDP,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1年就超过了日本,预计在2016年超过美国。另外有些学者甚至声称,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心理受到最大冲击的,大概就是自1967年以来一直居世界老二的日本。2010年底,日本博报堂公司(Hakuhodo DY)用互联网进行了民调。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700名日本人认为,如果把日本比做一个人,其年龄相当于51.7岁,美国47.3岁,印度32.7岁,中国31.5岁,是调查所列国家中最年轻的。这里之所以说日本人遭受了沉重心理打击,就是因为这些结果和现实的距离最远。日本目前年龄中位数为44.6岁,美国36.8岁,中国35.2岁,印度25.9岁。(CIA:the world factbook, 2010)很显然,日本人夸张了自己的衰老,也夸张了超过自己的中国的年轻。

不过,日本人从年龄的角度夸张自己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毕竟说明日本人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过来人”,有真切的感受。他们有一点看得很清楚:经济的起落,和人口的年龄结构关系最大。年轻人多,干活的就多;老人多,被扶养的人口就多,负担就重。从这个角度比较中日经济,给预测中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战后日本经济一度陷入泥沼中不能自拔,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时期才开始迅速增长。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起点设在195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70年代末,不妨把中国经济起飞的起点设在1980年。将1950年的日本和1980年的中国比较,有一个惊人的相同之处,即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大致都在21岁上下,非常年轻。相比之下,1950年和1980年,美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大致都在30岁上下。也就是说,中日在各自的起点上,对美国都有着将近10年的年龄优势。

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年龄中位数达到35岁,1988年人均“国民所得”超过美国,达到了极盛。当今的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也正好刚超过35岁,这是不是也是极盛期的年龄呢?把两国年龄中位数的发展曲线进行比较,自70年代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基本处于平行状态。这种平行线大致可以维持到2040年。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衰老速度,几乎和日本是一样的。日本达到顶峰后,自90年代中期陷入“平成不况”,即所谓“失去的十年”,经济停滞,甚至一度出现逆增长,到今天仍未恢复。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口日益老化。如果中国的人口老化和经济也有着同样的关系,那么中国高速发展的好年景最多还剩下10年。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在1991年开始经济自由化时,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将近20岁,和中日经济起飞时的起点非常接近。而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达到35岁是在2040年前后,似乎印度的好日子还在后面。美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如今仅比中国大一岁,大家基本属于同龄人。而美国人口老龄化要缓慢得多。大致在未来六七年时间里,美国就将比中国年轻,到了2040年后甚至将比印度年轻。在未来几十年内,美国的竞争力强烈反弹,大概也不出奇。

这种人口命定论是否太宿命了呢?不妨看几个简单的事实。首先,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说明老年被扶养人口上升,劳动力供应缩小。2015年,中国6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就开始减少,65岁以上的人口急剧上升,到2050年将达到3亿。法国65岁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倍增(从7%上升到14%)用了115年的时间,中国翻一番则将仅用25年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在这65岁以下的人口中,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最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在70年代末才开始推行,在此之前出生的人,2015年时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在计划生育政策期间出生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在20岁上下。这些劳动力供应,现在已经开始减少。

第二,在发达国家,年纪大的职工工作年限长,工资高,医疗费用也高。以美国为例,50~65岁的职工,平均医疗费用是那些三四十岁的职工的两倍。职工结婚后,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往往由雇主买单。所以,当职工的平均年龄增长时,公司就必须花更多的钱给其购买保险。中国最近30多年的经济起飞,则正好与此形成了对照:职工年纪稍大,就被动员提前退休。新招来的年轻职工干几年迅速被替换掉,几乎没什么福利。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雇佣的工人将近百万,几乎全部在25岁以下。这样,双方在劳动力成本上形成巨大的落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全球化经济中,资本自然会涌向最年轻廉价的劳动力。美国有些经济学家计算,仅在2001~2007年间,美国就向中国转移了230万个工作岗位。

第三,年纪大的低技术职工,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往往首先受害。这些人丢掉工作后,再就业的机会非常少。事实上,中国从美国赢得的工作,大多是这些美国的老职工无法和中国的年轻人竞争的低技术工作。

以上诸端,是中国过去30年经济起飞的理由,也为10年后中国经济走下坡路埋下了伏笔。中国的经济起飞,不仅是劳动力密集型,而且是年轻劳动力密集型。长期专注于低端制造业,使劳动力过了三四十岁就丧失竞争力,特别是中国一向忽视教育投资,对相对年轻的农民工及其子女重视不足。当今的儿童,本应是20年后中国最稀缺的经济资源,但他们如果未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可能连低端的制造业都无法胜任。这将使中国的经济很难向高端转型。当找不到足够的二十几岁的劳动力时,国际资本就将向他处流动。现在大兴土木建成的工业城市,到时可能变成空城、鬼城。庞大的基础设施,也可能处于使用不足的状态。在这样的冲击下,那些四五十岁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会大量失业。

看看日本,中国很可能面临这样的局面。事实上,日本在老龄化之前,已经转化为高端高技术高富裕的社会,人口教育程度良好,许多五六十岁的人,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继续工作。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尽管有种种弊端,但是保持并发展了职工的技能。中国的工人早早提前退休,很快丧失了技能:20岁时在建筑工地奋战,50岁不可能重返建筑工地。中国是在中年时代做着青春期的大国梦,而对衰老的来临之快,缺乏足够的警觉。

面对未来,中国不能一味地谈崛起,还必须为衰落作准备。衰落如同人之进入老年,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健康的老年人,也有瘫在床上的老年人。日本尽管被悲观的暮气所笼罩,但社会依然安定富裕,井然有序。这种健康的老年,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制度上的长期准备。毕竟,日本曾是个成功的中年人,人均所得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仍高于美国。中国没有这样的底子,医疗、养老制度跟不上,人均GDP不及美国、日本的1/10,衰老起来自然要比日本的状况糟糕得多。现在开始做准备,已经有些晚了。如果没有这种危机感,一切只会变得更糟。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要重视国民精神世界成熟问题 下一篇:教育的两难:国家办还是社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