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探讨

时间:2022-06-08 01:03:13

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探讨

摘 要:现今,社会对报关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能做事,更要求精于业务、高效率高质量地做事。因此,报关专业人才需在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提高。就如何改进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报关实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71-02

1 教学设计理念

(1)“工学结合”,切实提高“教”、“学”、“做”的效果。

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重视学生的实训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五步进阶的教学平台:基本技能(课堂情境模拟)、专业技能(软件实训平台)、综合技能(校内工学交替或公司顶岗)、创新能力(大赛思维风暴)、就业能力(校外实习和基地实训)。并将五步进阶设计方案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形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多重层级”项目式课程体系。

(2)通过项目导向形成模块教学。

本课程以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征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形成为项目导向。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照以报关员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活动模块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比如进出口税费这个模块教学中,我们按照不同税费项目设计了多个情境,各情境以真实的进出口项目为导向,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实践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逐步掌握进出口税费的核算、缴纳等相关报关业务技能。

2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1)教学内容的确定来源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制定课程的技能标准,围绕技能目标确定知识目标。以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为支点,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提炼能够包含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报关实践最新变化,以适应报关行业对人才最新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调研以及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本课程从企业实践中选取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求等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相一致。

(3)课程教学内容反映职业资格标准。

以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大纲为重要出发点,对教学内容的详略进行考量和取舍,以满足学生考取报关员资格证、获取进入报关行业敲门砖的需求。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具体实施

(1)教学内容整体设计。

课程设置是依据报关人员完成报关工作任务必须经历的工作流程而设置。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为七个项目,解构、梳理相应的任务,并设置仿真的学习情境,构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完整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有学习目标及任务,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贯穿项目的是报关业务办理,从开始到结束的操作。每个贯穿项目落实到每一次课时,就是每一次课程的项目。理论知识是在贯穿项目完成之后安排。这样的项目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个部分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应的工作和业务进展。整体教学模块设计如下表1。

如项目四“明确监管方式”中“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可先通过情景导入法,设计任务项目“一境外学术代表团到北京大学来参加学术交流”,让学生帮助报关员小李分析智能机器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进口分属何种进出口货物,引出本章的概念“一般进出口货物”。

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讲解结束之前,再穿插一个综合案例,通过一位报关员三次不成功的报关经历,让学生分析报关失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处理事务的能力。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予以点评。

通过任务项目的学习和课堂内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一般进出口货物在通关手续中的基础性定位。通过思维推演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思考一般进出口货物和特殊进出口货物由于其贸易性质和贸易方式的不同,在通关前期的准备阶段和后期的核销阶段会有哪些差异?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思维迁移能力导出后续课程,对比一般进出口通关流程和特殊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流程的差异来分析不同监管条件下的报关手续,从而推导出后续任务项目——“特殊进出口货物通关流程”。

参考文献

[1]王伟宏.高职《报关实务》实践化教学课程改革初步探索[J].大学教育,2012,(8).

[2]郑筱莹.浅谈工学结合的《进出口商品通关》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外资,2012,(6).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下一篇:我国航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