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中圆的意义

时间:2022-06-08 12:52:16

舞蹈艺术中圆的意义

中国舞蹈是典型的“划圆艺术”,每一个经典的舞蹈作品中都有“圆”的存在。“圆”不仅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而且也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相。

“圆”作为一种具体的舞蹈形态,主要体现为“两圆”、“三圆”,即:“立圆”、“平圆”、“8字圆”,“大圆套小圆”。例如:“山膀”——在拉开山膀的一进一退过程中,手和腰要运行一个“立圆”;“云手”——双臂揉球似的转动与手腕的自转相配合,构成“大圆套小圆”的圆;“风火轮”——双臂作“下―左―后―右”的轮动,从而出现两种不同的圆,即手臂行“立圆”,肩走“8字圆”。舞蹈中的其他形态上的扭、拧、折等,都属于“圆”的律动范围,是“圆”的变化与易形。

划圆动律成就了中国舞蹈“回”的形态,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灿烂的文化背景。实际中,中国舞蹈8字圆形态折射出久远的文明,它包含着大量、复杂的文化信息,是“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人体表征。

第一,中国舞蹈“圆”——“回”的形态反映出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思维范式。《易经》对中国精神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决定了它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哲学意识关系。《易经》是以八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各种现象,所谓“弥纶天地之道”。“一个周而复始、自身不断循环的和谐圆圈”是八卦的结构特点。这种哲学上的理论思想,对中国艺术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古典艺术在组成结构上讲究“重点回归起点”,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统一、对立、平衡,这些都是《易经》思想的体现,因此在舞蹈中形成了形形的圆。而舞蹈“回”的形态,最符合圆转、平衡、周而复始的模式。

第二,中国舞蹈的“圆”——回的形态反映出民族的情感模式和文化心理个性。以内省的人格修养作为生人主旨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推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孟子·尽心上》中写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充分说明了认识、理解大千世界、人生问题上的立足点。中国文化这种向内在探求、摸索的精神,决定了传统的艺术强调内在感情的特点。如舞谓“宣情”,画称“心画”,诗曰“言志”。可见,中华民族的感情模式和文化心理所造就的耐人寻味的意向构成的原则,决定了各门艺术含蓄、内向的性质。舞蹈的“回”的形式,不正体现着内敛、柔和的特征码?

第三,中国舞蹈“圆”——“回”的形态反映着远古“龙崇拜”意识。龙是人们所构想出来的一种生物,它拥有鱼鳞、蛇身、鹿角、狮鬃、马面、鹰爪,是中华民族的远古腾图,也是远古文明的象征。随着不断的发展这种原始的腾图逐渐的发展成了全民族的“龙崇拜”和“龙意识”,例如古代的皇帝被叫做“真龙天子”,炎黄子孙名曰“龙的传人”,而且,从古至今,龙舞这种习俗从未中断过。这些都是“龙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龙舞作为其代表作,具有神秘的意向性。龙舞开始时总要先围绕场地走一到两圈——圆场,然后才开始“耍龙”。舞蹈人员将龙头、龙身、龙尾依次从下而上再从上而下重复的划8字,使整个龙体成S形游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舞的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循环变化的太极似的图形,其特征就是“回”。舞蹈中所展示的“曲、拧、圆”,正是“回”的美学范式对舞蹈者身肢、手足、肩腰的具体要求。“回”不仅包含运动的走向与发力点,而且还表现着“生动”与“灵活”的龙的意向。

第四,中国舞蹈的“圆”——“回”的形态反映出中国人体文化的共通性。在中国人体文化中,舞蹈、武术、气功的训练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太极拳是由武术与气功相结合而产生的,它强调“内气鼓荡、外形饱满”,要求行气运体遵循“浑圆一体”、“非圆即弧”的原则,以进入纳天地自然之气于我并与其合一的圆融境界。这是古典舞的艺术追求与身法动律完全一致。同时,“圆”的运动可以促进“力”的集中与凝聚,这正是舞蹈“于前先后,欲左先右”的技法体现。

第五,中国舞蹈的“圆”——“回”的形态反映出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心理。温柔柔和、含而不露、哀而不伤是中国人对美的认同。“美”在“和”,“和”在“圆”。“除夕”和“中秋”是中国人最在乎的两个节日。中秋和除夕,承载着整个民族对团圆相聚的“回归”和期盼之情,承载着这个民族对宇宙之美的认识和对幸福生命的眷恋。舞蹈的8字圆作为民族观念、心理的形态化,体现着中国舞蹈艺术的理性。

所以,舞蹈圆回的形态,显示着中国文化的深沉内涵,体现着中国文化强调圆浑、圆通、圆融、圆润、圆满、圆美、圆柔的特点,反映着中国“美”的理念。其理念指向运动的秩序、人心的秩序、宇宙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等所有内外秩序的和谐美。

上一篇:唐代节日歌舞浅析 下一篇:论当代广场民间舞蹈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