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的支点

时间:2022-06-08 09:18:26

数学广角: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的支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里的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都安排一个“数学广角”单元,这部分内容,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双基变四基起到了重要作用。目的就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在探究过程中将数学思想内化成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使数学思想的渗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下面,我结合“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一课,谈谈化归思想的教学。

一、 渗透――铺垫数学思想形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入手,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使数学思想方法从课的伊始就开始渗透。

片段1: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

生:手。

师:对了,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手,那么,你对自己的手,了解吗?(伸出两个手指)请你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两个手指。

生2:我还发现两个手指中间有1个空。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两个手指间有1个空。(伸出3个手指)这回你又发现了什么?

…………

师:现在呀,请你自己数一数,快速告诉老师,5根手指有几个空。

师:其实呀,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看一看吧!

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既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学生信手拈来的。这里手指和“空”之间所蕴涵的就是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植树问题”。从观察到动手数,学生自然得出手指数总比手指缝数多1,为“复杂问题简单化”作一些理解上的准备,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运用――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去认识新知。

片段2: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两端都栽”吗?

生:就是头和尾都种。

师:那什么是“每隔5米”呢?

生:应该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

师:你说得真好。一般情况下,路边植树每两棵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叫做“间距”。这道题的间距是多少?

生:5米。

师:现在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吗?

…………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条件猜一猜,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呢?

生1:20棵。

生2:21棵。

生3:22棵。

师:你们的猜想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得要进行验证。你想怎样验证呢?

生:老师,咱们可以画一画,数一数。

师:那我们一起画图,好吗?请看屏幕。这就是那条长100米的小路,我们先在它的开头这儿种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4棵)大家看,已经种了几米了?要种几米?哦,就是照这样一棵一棵地画下去,我得一直画到100米,你有什么感觉?

生1:老师,太麻烦了!

生2:这得种到什么时候呀!

师:是呀,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问题变得简单些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生1:老师,我觉得可以先画画20米要栽多少棵树,找到规律后,我们就可以算出100米要栽多少棵树了!

生2:还可以用10米来试一试。

生3:老师,我觉得用5米也行。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一下子呀,这么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认为合适的短距离路上画一画,验证你的猜想。

和学生共同分析完各数量后,请同学结合条件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答案不一,为了更好地确定答案,教师提议和同学们一起来进行验证。接下来,通过课件,一步一步地和学生一起“栽种”。学生很自然地会觉得照这样画100米实在是太麻烦了。这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应用就发生了矛盾,这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学生依据课伊始的铺垫,很自然地就采取不同的短距离进行探究。虽然所选的距离不同,但最终目的就是将大的数据转化为方便我们进行验证的数据,从而发现规律。这里,学生就主动地运用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三、 概括――理解数学思想精髓

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经常用到它,包括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片段3: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数据对我们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得出了间隔数、棵数、总长、间距之间的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虽然我们所有的数据不同,但是我们的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老师,我们都把大数变成小数然后进行研究。

生2:都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再研究的。

师:对了,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在数学上,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这道题中100米实在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来验证你的猜想,然后总结规律,最后再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化归的思想方法。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我们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而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学习,比我们总结出的“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更加重要。我们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教学的载体,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挖掘――进行知识有效迁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有用”“发展”更指让人受用一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在运用和概括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再次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数学思想有“用武之地”。

片段4: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课件例1)100米是什么?5米?求?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通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1:联欢会花和气球。

生2:冬天我们扫雪,每个班三棵树,其实就是扫两个间隔。

生3:还有坐车,公共汽车站……

有很多老师,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抽取数学模型上。试想一下,我们的这一公式,许久之后,学生可能会遗忘。但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这种数学思想学生学会了,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来。而这一过程,才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生真正受益终身的。

“植树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学生们在奥数课上才能接触到。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这里,学生经历了比较、观察、思考,就可以很自然地构建知识体系。通过以上教学,深化了学生对“化归”思想的理解,拓展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核心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有人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初级,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涵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我们要利用好数学广角这块“阵地”,做教学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让学生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河松小学)

上一篇:网络空间教案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下一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主体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