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灵魂是对于人生的教育

时间:2022-06-07 01:15:04

【前言】历史教育的灵魂是对于人生的教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一,历史是涉及社会多样性的人类发展写照。我们可以借助历史从各种角度描述、记录个人、群体乃至全球人类的经历。事实是历史存在(历史信息)的根本。时间、地点、人物构成事实的支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承认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历史事实密切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文...

历史教育的灵魂是对于人生的教育

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历史课堂;人生教育;熏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35-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作出了这样的表述:“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可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我看来,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功能。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的。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等等。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了。可是,恰恰相反,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与你我的人生紧紧相连的。

第一,历史是涉及社会多样性的人类发展写照。我们可以借助历史从各种角度描述、记录个人、群体乃至全球人类的经历。事实是历史存在(历史信息)的根本。时间、地点、人物构成事实的支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承认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历史事实密切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文明发展信息、人的力量和美德。所以我们说: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第二,历史是帮助人们记忆和认同人类文化遗产的学科。如果所有以往的知识都被彻底排除掉的话,任何个人、群体还是社会都不能生存。尤其是群体或社会的记忆。如果失去记忆,个体将很难去理解和同情别人,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难作出明智的决定,因为他们失去了作为个体所应有的对自己特性的感觉。因此,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更不是只具有政治功能的学科。历史是人们学会思考和行动,提升人们的教养,特别是关怀人们的身心自由的学科。

第三,在人文学科中,历史是最实际且实用的学科之一。因为它讲事实、讲实证,更因为它是一门理解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有助于理解现实,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发展批判思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历史教科书应该和我们使用的其他知识类书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的源泉,相似或不同的信息在别的书中也能够找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领会学科的学习方法,它是社会调查、学问探究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刺激文本。我们应该把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它还应该是开辟学习新途径的工具。

第五,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它提供给学生历史的感觉:对历史的前后关系、继承与传统的正确评价能力,对变化过程的理解能力,培养对现实文化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历史研究对于培养见识多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来说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探究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利用它们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总之,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们可以利用它能够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而这一切都与灌输无缘,“灌输有理”的看法只会实际削弱学生的历史求知欲,使人们曲解历史学习的功能。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如何生活的学科,教导学生走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人生道路的学科,而非驯养或教化的学科。

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景象:在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课堂教学的惟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是工具,是“物”,但惟独不是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国外著名学者保罗·弗莱雷曾就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作过一番非常深入地分析,他尖锐地指出:这类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将“人”变成了“物”和“器”的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是典型的“储蓄式教育”。因为,它“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使最起码的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自由对话与交往权,从而就使得他们会逐渐养成一种只知道盲目依附于权威的奴仆思想,最终沦为只知顺从、迎合,而鲜有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被压迫者”。这样,我们所追求的以教育来促进“人的解放”和生命主体性张扬的理想,就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新历史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扭转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希望,将历史教学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其一,历史教学开始讲人文的味道,人生即人文。其二,历史教学开始关注生命,人生即生命。其三,历史教学开始求真切,人生即真实。

上一篇:让学生在游戏中“悟”数学 下一篇:例析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