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游戏中“悟”数学

时间:2022-10-30 01:19:20

让学生在游戏中“悟”数学

摘 要:游戏是儿童乐此不疲参与的活动,组织有趣味性、启发性、数学味的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迪,智慧得以迸发,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感悟数学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游戏;感悟;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32-2

一、在游戏中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思维就会受到禁锢,就无法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在知识的生长点处,设计游戏活动,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将新知纳入认知结构。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学生明确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已经列举出6的倍数、9的倍数以及6和9的公倍数之后,我设计了比赛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集合图,巩固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将两个呼啦圈固定在黑板上,分别代表6的倍数和9的倍数的集合圈,如下图所示

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进行pk赛,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6、9、27、12、30、45、24、18,学生判断每张卡片上的数字是6的倍数还是9的倍数,如果是6的倍数,由男生将卡片贴到相应的圈里,如果是9的倍数由女生将卡片贴到相应圈里,哪一方能够无遗漏地将卡片准确贴到相应圈里即为获胜方。明确游戏规则后,学生情绪高涨,擦拳磨掌,跃跃欲试。8张卡片前7张准确贴完后,双方阵营已经形成“”态势。当第8张卡片18出示后,引起了双方的“争执”和“抢夺”,时机成熟,教师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分析。

师:同学们冷静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双方要‘抢夺’18呢?”

生1:因为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生2:18是6和9的公倍数。

师:既然如此,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公倍数18 “一数身处两个圈”呢?

生:可以把两个圈都朝中间移一移,让两个圈一部分重叠起来。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两个圈,如下:

师:那公倍数18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生:应该放在中间重叠部分的位置。

学生将卡片18贴到相应的地方,教师用粉笔沿着呼啦圈描出集合圈,形成集合图。

激烈的比赛活动引发了学生深刻地数学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较为深刻地学习感受。

二、在游戏中领悟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健康的持续发展。“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要想学生认同一个学习方法,不是简单地告诉或要求,而是要促使学生领悟。游戏能营造宽松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剖析活动现象和结果,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受到思考的领悟过程。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回顾,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这种“找联系”做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到“找联系”的方法,我在课始设计了“抓珠子”的游戏活动。

在1号、2号两个透明的玻璃碗里分别放置一些珠子,其中1号碗里所放珠子是零散的,2号碗里放的珠子是用细线穿起来的,找学生分别从两个碗里抓珠子,进行“抓珠子”比赛,看谁能一次抓走碗中的所有珠子即为获胜者。比赛规则很简单,所有学生都想试一试。由于碗壁很光滑,珠子零散,所以从1号碗里抓的几个同学均以“失败”告终,而从2号碗里抓的同学却“屡战屡胜”,渐渐地,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教师趁机提问引导。

师:如果让你选择抓其中一个碗里的珠子,你会选择几号?

学生齐答2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2号碗里的珠子是用线串起来的,很容易就能抓起来,而1号碗里的珠子很散,要想一次全抓起来,很困难。

师:那这条线的作用可不容忽视呀!在数学上有许多的知识就象这一粒粒的珠子,而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好比这条线,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这条“线”,就能把这些知识串成一条“知识链”,这种找联系的方法是我们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在游戏中展开数学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恰当引入游戏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因其严密性很强,有时往往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感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教师事先能预见并运用恰当手段进行解决的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游戏就是恰当的手段之一。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复现象中的规律,教师设计了“猜拳”和“抢椅子”两个层次的游戏,教师准备2把椅子,提出要挑3名同学参加抢椅子游戏,学生听后纷纷举起小手,争相参加。教师先指名确定前两位同学,在确定第三个参加人员时,教师故意点4个同学站到讲台上,以“猜拳”游戏的方式晋级产生,这样,就使得参加游戏的同学中有1人既参加了猜拳游戏又参加了抢椅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刚才参加猜拳游戏的4人和参加抢椅子游戏的3人请起立。

学生站起6人。

师:刚才玩猜拳游戏的有几人?

生:4人。

师:玩抢椅子游戏呢?

生:3人。

师:是啊,4+3=7,应该有7人啊,怎么才站起来6人呢?

生:因为×××同学既参加了猜拳游戏又参加了抢椅子的游戏,所以要从7人中减去1人。

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从游戏现象中直观感知到数学规律,使得思维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和发展。

四、在游戏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活动,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设计了玩转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手转一转,根据指针所落区域获得相应奖项,多次的活动结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相关游戏,除了设计转盘

游戏,还可以是摸球、装球、掷骰子等游戏,其中都蕴

含着统计概率的思想。如果没有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单凭

语言的传达和灌输,数学思想的渗透不可能深入其里。

上一篇:一头飞翔的猪 下一篇:历史教育的灵魂是对于人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