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视野下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6-06 06:21:42

论法治视野下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定位

摘要:本文试图在法治的视野下来探讨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文认为,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在定位过程中应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良好的

从业素质,高度的警察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代表国家依法对罪犯执行刑罚的重任。

关键词:法治;监狱;警察;角色;素质

在我国,监狱人民警察担负着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的重任。他们身处惩罚与改造罪犯的第一线,体现着国家的威严,行

使着国家赋予的权力,以法和权力象征者的姿态面对被惩罚、改造的罪犯。对于这么一支代表国家依法对罪犯具体实施惩罚和改造的狱警队伍,国家和人民无疑有

着较之一般公民或公务员较高的角色定位。

角色不是个人认定的,而是社会的产物,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团体,对于不同角色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和

规定并稳定地为全社会所认同。这种模式和规定我们称之为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所具有的这种规范功能,表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作为个体的人在接受某一角色以后,就会根据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应该达到的行为规范表现出实际行为,即具体的角色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定位。

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同样也涉及到角色定位问题。狱警角色如何定位是由监狱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第四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

十三条也作出规定:“监狱的人民警察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守纪律,清正廉洁。”与警察的角色特征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民警察法》从原则的高度要求人民警察必须做到:“(一)秉公执法,办事公道;(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三)礼貌待人,文明执勤;(四)尊重人民群众的

风俗习惯。”(第二十条)

笔者以为,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在定位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监狱人民警察应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这一论断,对于现代中

国,对于正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正在向法治国家启步迈进的中国,更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商业文明时代,在法理社会中,主体信仰的规则基础不应是传统

的伦理,而应是现代的法律。法律信仰不仅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文明精神的基本支持力量。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

白的、法治是无望的。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和法治,即便有市场经济,也不能说是成熟的,其结果只能是放任经济,即便有民主政治,也不能说是健全的,它的出路

,很可能是与无政府结伴的‘大民主’;即使有精神文明,也不可能是普遍的,而最多只是艰难被常人接受的圣者精神。可见,市场经济及其商业文明对法律信仰

的必然要求。”信仰是同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它一经产生便统摄指导着其他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层次。通过对信仰客体的

宣传,对人的行为提供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尺度,信此为真的人便可从中得到明确的生存背景、生活准则和生活目的。所以说,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所谓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

支配下的活动。可见,它既是一个主观范畴的概念,也是一个可见之于主体行为的客观化的概念。”

现代中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再是理论的呼吁,而已显实践的端倪。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刑事法律的执行者,以严格执法为己任,以追求法律的价值目标为抱负

,则必须首先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才可能顺利达到其目的。警察的法律信仰,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有“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法律至上”的基本含义就在于法律在最高的、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限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法律或者是公民行为的最终导向,或者是司法活动的唯一准绳;不

论是个人或者是政府,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法律至上”所要求的人们对法律的服从,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服从。因为形式化的法律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普遍

规划。因而人们只是服从国家的法律,而非服从国家的官吏;人们对法律表示忠诚,而非对某一个特定官员或超凡人表示忠诚。国家的文官系统是法律的执行者,

只对法律负责。这种非人格化的服从,不仅使法律的权威具有至上性和独立性,而且使法律的权威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作为一种制度

形态和法律精神,虽然主要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法律理性化的产物,但在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也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高于

一切的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以及奠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义意识。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在刑事执行活动中,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才有可

能“只服从法律”而排除一切来自法律以外的任何

机关、团体和个人对执法活动的干扰。

(二)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公正与不公正的社会问题以来,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和工具,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强调,正义是法的实质和宗旨,法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和具体的内容。但是,什么是正义,却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化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式,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尽管如此,“正义”并不完全就是一种纯主观的价值判断。每一个社会在众多纷纭的价值中都有一

个基本一致的取向。在法治社会中,从法治的一般特性出发,正义的价值内容应当包括:法律在整体意义上的合道德性;法律承认利益差别,体现各个利益群体的

利益要求;在重视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利益;法律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法律应是平等适用和平等待遇等等。法治是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一

道屏障,既能够保障整个社会的合法状态,也能够保障个人不受不当行为的侵害。因此,法的正义价值包含抽象正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抽象正义的标准实际

上就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而程序正义的标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中立(与偏私对立)、平等(与差别对立)、公开(与秘密对立)、科学(与擅断、任意对立)、效率(与

浪费对立)、文明(与野蛮对立)。纵观现实状况,我们不难看出,片面地、单纯地去强调“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都很难达到,因为这是操

作层面的、制度层面的强调,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当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法律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塑造正义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建

立程序正义的观念意识,对于实现社会正义,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有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

权力与权利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权力总是同一定的政治组织系统联系在一起,通常称之为政治权力。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常常表现为一定

的国家机关的职能或功用。而权利通常是指个人的权利,表示主体的权利。权利总是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权利就是法。权利的法律意

义,就在于它是具体的权利主体按照自我意识来满足其个人利益的行为的法律可能性,是保证社会关系参加者的独立性、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的可能性,是法律所确

认的并受到国家严格法律保护的自由。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既然宪法规定了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那么,人民作为社会主体,就应当首先使自身的权利得以

实现,他们不仅拥有积极行为的权利,可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自主地选择行动方案,而且还享有要求他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当其上述权利受到人为的干扰时

,他们有权得到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的保护。这就表明,权利的实现必须受到权力的支持。如前所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判定权利就是法律的话,则二者的关系可

以表述为:法律并不能单靠法律本身取得力量,没有权力支持,法律至少说是乏力的;同时,权力也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以服务于法律的目的。法治不承认任何专

断的权力,无论这种权力作为立法权还是作为行政权、司法权。在法治看来,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都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因而,它受人民和宪法的两重限制

监狱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刑罚执行机关,狱警权力较之其他国家机关而言,依其职能实现的需要,有更强的强制属性,特别表现在对人身自由的强制上。因此,刑罚

执行活动中,狱警必须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念和权利意识。明了狱警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的赋予。法律是权力和权利的中介。狱警权力的最终目的,无非在于保障

人民权利的实现。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狱警权力的合法性,保证狱警自觉约束自己的权力并将之规限在法律的范围内,树立牢固的权利意识,并以保护人民权利作

为自己的天职。

(四)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有法律职业信仰

狱警应当是职业法律工作者。我们无意再把法律职业重新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但我们相信,恰当地把法律职业置于社会职业中的高位,特别是较准确地认同狱警

这一法律职业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有助于狱警明确自己从事的法律职业对自己、对社会、对法律、对国家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而不至于将狱警职业视为混口饭吃

的“铁饭碗”,从而避免刑罚执行活动中存在的诸多缺乏职业信仰的权力滥用和有法不依等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创造其主体信仰法律职业

的先决条件。

二、监狱人民警察应具有良好的从业素质

任何致力于建设法治的国家,都必须具有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警察素质的支持。如果警察素质适应法治的要求,国家法治的正常运作就有保障,如果警察素质低于

法治的要求,就会影响国家法治建设。

素质是指一个人先天的禀赋、资质和后天通过学习、锻炼所获得的观念、知识及才能的总和。人的素质状况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因而是动态的。它既是历史

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人的素质可以分成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素质。整体素质的状况与个人素质的状况之间有联系,但又不是个人素质的简单相

加。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受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实践。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个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依赖于合理的素质结构和利用上的合

理安排。社会的发展对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拉动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状况可以保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警察素质是警察执行职能必须具备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素质。警察的职能活动属于公务活动,其素质与其职能相适应,就能够通过其活动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反之

,则影响国家目标的实现。这说明,警察素质与国家目标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治国方略,我国警察的职能及执行职能的方式随着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而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警察素质也需要

随之发生变化,才能够与新的治国方略相适应。这又说明,警察素质与法治之间也是存在相关关系的。依法治国客观上需要提高警察素质。

警察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与法治相关的警察素质决不仅仅局限于警察文化、业务素质中的法律素质。警察法律素

质的状况如何,确实对推行法治有极大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要弄清哪些方面的警察素质与法治有关,必须将警察素质的诸方面分别与法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警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警察执行职能的一般素质,其作用在于为警察执行职能服务。无论警察职能的性质和内容如何,它都发挥同样的服务功能。当然,警

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好坏,对于其服务法治建设的质量确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由它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从本文研究的意义上说,警察心

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与法治没有相关关系。

(一)思想政治素质

警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警察应当具有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向。如果警察没有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按照国家的既定目标去执行警察职能,就会影响国家既定目标的实现。实行法治是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需要警察良好的思想政治

素质的支持。具体而言,警察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就难以看清实

行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不能自觉地按照法治的要求去执行自己的职能。警察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将自己执行职能的活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就会把当警察看做一般的就业、谋生,因而得过

且过,只要能够保证按时领薪水,保住饭碗,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法治的精神则不关心,或者关心甚少。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推行法治的要求。警察如果没有良好的

道德品质,就可能只顾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就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警察权谋取私利,为了个人的需要,他会不惜冒破坏法治的风险,为所欲为。警察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经不起形形的诱惑,在关键时刻就可能立场不坚定,就会以保全自我或实现个人价值为借口牺牲国家的法治。由此可

见,法治的推行需要警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文化素质

警察的文化素质是指警察应当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和。文化可以分为基础文化和专门文化。基础文化是一般知识、经验和智慧,是从事任何领域活动都需

要的智力支持,又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文化的基础。专门文化是人们在专门领域活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反过来为人们从事这一领域的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需要警察具有较高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支持。因为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人较高阶段产生的国家治理方式,如果参与国家治理的国家

公务人员没有较高的基础文化素质,就难以适应这种治理方式。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更需要警察具有较高的专门文化素质的支持。因为法治是新型政治

文化和法律文化的产物,而政治文化和法津文化都属于专门文化。如果警察没有与法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素质,就不会有与法治相适应的政治觉悟,就难以在思想

上理解法治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意义,更难以在行动上担负起推动国家法治建设的政治使命。法律文化的发达是法治这一新型治国方略产生的根源之一。一般公民的

法律文化素质尚且对国家推行法治具有极大影响,警察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其法律文化素质的高低,更是直接决定其活动方向能否合乎法治的要求。特别是现代法

律文化,集中了历史上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法治的基础。具备现代法律文化素质的警察也就是经过现代法律文化塑造的新型警察。在其

活动中,这种文化将发挥它固有的引导功能,使其活动自然而然地沿着法治的路径进行。这就是法律文化素质对于法治国家的警察来说的重要性之所在。

(三)业务素质

警察的业务素质是指警察依法履行职务、完成各项任务的实际本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总和。与法治相关的警察业务素质主要是法律业务素质。法律业务素

质与上述的法律文化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其一,法律文化素质处在较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之中,而法律业务素质处在较浅层次的知识、技能之

中。其二,法律文化素质在人的活动中主要起方向指引作用,而法律业务素质主要起操作指引作用。警察法律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办事质量是否合乎法治

的要求。依法办事是法治国家对警察公务活动的基本要求。依法办事既包括依实体法办事也包括依程序法办事。要依法首先要知法,即要有法律知识和法律业务技

能,而这正是法律业务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由此观之,上述各项警察素质对法治的正面影响,最终都要通过警察以过硬的法律业务素质在进行公务活动中实现。

三、监狱人民警察应加强警察意识的培养

人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才可能明白他应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当人们问及当代最可爱的人,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们舍弃优越的生活,舍小家顾大

家去守边疆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是军人。”正是由于对军人的职责、价值有了自觉的认识,也就是有了“军人意识”,他们才会坚定信念,以自己的行动

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也为军人赢得了荣誉。我们的监狱人民警察也应如此。如果对自已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监狱工作的一些特点缺乏充分的理解,不能时

时处处地意识到自己是人民警察,那么势必会做一些人民警察不该做的事,或者该做的事不去做。目前,狱警队伍的现状也告诉我们,必须加强“警察意识”的培

养。狱警队伍存在着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监狱机关的声誉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的民警“警察意识”淡薄。如对权力的

严肃性、神圣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势压人,以管人者自居;有的民警义务与职责意识淡薄,特别是缺乏服务意识,视群众的困难而不见,

不能热情地为群众服务,而是“冷、横、硬”;有的民警对“人民警察应有很强的法治观念”没有自觉的认识,处理问题随心所欲;有的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

、要,而且还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点能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民警平时工作涣散,拖拖拉拉,警容不整。这些都直接损害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

警察意识是警察对其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并自觉地以这种认识来规范和指导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思想观念。人的行为总

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作为公民有公民意识,作为公务员有公务员意识,作为警察当然有警察意识。警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承担特殊职能的国家公务人

员,国家法律对其有特殊要求,人民群众对其有特殊期盼。警察意识正是基于这一点形成的。警察意识不能等同于警察的意识,它所概括的内容不是警察的全部意

识,而是作为警察应当具有的意识。警察意识的内容是由警察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的。如果警察认识到它,它就内化为警察意识。如果

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作为一种对警察的要求而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的要求对警察有约束,但达不到用它自觉规范和指导自己言论和行动的层次。

加强警察意识的培养虽然涉及的对象是警察,但它是一件全社会的工作。因为警察意识源自对警察的更高要求,除了警察队伍的自身建设外,还有赖于全社会的推

动。例如,公民意识的增强对于警察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就具有推动作用。当公民正确认识到警察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这种认识就会内化为公民意识的组成部分。

如果警察在执行公务时违反了与公民之间的应有关系,公民意识就会支配公民采取相应的行动维护自身的权益,警察也必然从中受到教育,从而推动警察意识的形

成。此外,社会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也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警察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警察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在警察队伍内部要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以增强公仆意识。要加强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

以增强法治意识。要加强政治教育,以增强民主意识。要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增强无私奉献意识。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严

格执行警察纪律。教育和执行纪律相结合,才能使警察意识的培养产生实效。

警察意识增强了,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实现法治的要求就能成为警察的自觉行动,国家法治就有了保障。否则,警察就有可能在活动中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消极地

而不是积极地、形式上地而不是实质上地应付国家法治的要求,国家法治就时刻都有被损坏甚至被破坏的危险。

培养监狱人民警察的“警察意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职业意识;二是服务意识;三是敬业意识;四是自律意识和个人约束意识;五是法治意识;六是临战

意识;七是奉献意识。

在这方面,香港警察制度中的某些规定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在香港的警察制度中,对警察的公务员身份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警察条例)第7条第一项规定:“警官依法不得为任何工商社团之团员,警官违反本条例者即丧失

其赓续为警察人员的资格。”第16条规定:“每一警官,给予委任卡片,此卡片即为依本例规定予以委任之证据。”第24条规定:“所有警官在入伍任职前,须依

附表所载表式举行宣誓或誓言,由裁判司或太平绅士监誓。”这些规定,都严格地规范了警察的公务员身份:不属于任何社团,拥有有效身份证件,宣誓就职。这

无疑提

高了警察个人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尊严感和自豪感,为警察职责与纪律的严格规定及切实执行奠定了心理和思想基础。

尽管《人民警察法》、《监狱法》在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权限、地位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监狱人民警察的公务员身份,即在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意识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规范。首先,应该在适当的位置增加突出监狱人民警察公务员身份的约束与保护条款,以加强其在执行公务中的主体意识即角色意识,摆正

自己与国家(政府)的关系和与民众的关系。国家与民众都是警察服务的对象,作为一名警察既不能欺骗国家,也不能欺骗民众贪赃枉法。假如对警察这一

角色的本质认识不清,必然导致对法律的不忠,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背叛,导致渎职犯罪。

上一篇:镇政务公开报告 下一篇: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