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04 09:11:32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摘 要:农民工劳动保障的权益维护己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虽然一些城市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每年年初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农民工退保潮反映出社保制度中存在着许多漏洞。不能将农民工参保又退保的现象,仅仅看做是农民工个体的一种主观和短期行为,而应该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难题及深层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61-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农民工群体,其数量约有1.2亿以上,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所谓农民工就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同时还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80%的农村家庭有人进城务工,大量进城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但占城市劳动者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却被排除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不但侵害了农民工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据预测到2030年之后,3亿农民工都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批农民工逐步进入老年阶段。如果不未雨绸缪,届时社会将面临巨大风险。因此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难题

各种调查资料表明,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各种制度各具特色、各有优长。但是,实施效果很不理想,表现为“一低一高”,即是农民工参保率低和参保的农民工退保率高。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积小、参保人数少

据调查数字显示,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主认为如此一来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经济效益。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劳动部门督查,但公然违抗的企业仍不在少数。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83.2%的人不愿意买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买。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维持城市生活已捉襟见肘,养老保险缴费更难以承担。血汗钱来之不易,在没尝到养老保险甜头之前,绝大多数农民工认为保不保无所谓。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现象严重

农民工即使参加了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也往往是“有始无终”,每年春节前,农民工聚集的城市都会掀起一股农民工退保潮。致使像早在1987年就实施社会保险的深圳这样的城市,虽然目前已经有4万多人符合退保条件,但实际缴纳保险费年限累计满15年、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外来农民工至今还没有一个。而且据调查,去年深圳共有439.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退保人数竟然高达83万人。根据现行政策,企业为农民工代缴部分只能留在原地,这意味着一年里退保人就把八亿多元贡献给了地方社会保障的统筹基金,而且劳动者一旦选择中途退保,之前缴纳保险的年限就不再计算,也不再享受养老保险,由此看来中途退保得不偿失。在1999到2003年间的情况见表1。

三、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

(一)国家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政策措施不力

由于现行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民工不适合,而国家至今没有制订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城镇社会保险门槛高、操作缺乏灵活性,不适合农民工的特点与需求

由于农民工的收入与交费标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使农民工不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且工作流动性大和工作场所不固定,更加促使他们选择将有限的现金收入寄回农村,以回乡寻求土地保障。

(三)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农民工参保后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工个人账户难以转移也是制约现行模式运行的重要原因。只要农民工养老保险没有全面开展,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只是实行属地管理,地区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要想转移,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必然影响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导致农民工退保率居高不下。如果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农民工参保很难达到规定年限。

(四)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主义行为

近些年来有些地方政府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名义向企业强制征缴保险费,然后听任农民工退保,如此一来,他们非但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实惠,却为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积累作了贡献――因为其社会统筹账户里的钱不能被个人领走,亦不返还给相关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充入地方社保基金,而这些钱便成了地方政府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新财源。这也是各地社保机构扩大参保面和办理退保时心照不宣的动力。

(五)企业消极抵制

部分企业雇用农民工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就是为了躲避雇用城市居民所要缴纳的这部分养老保险费用。所以它们会以各种理由来拒绝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

(六)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观念和意识不强,影响了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

农民工对养老保险不了解,不明白养老保险是怎么回事,有的人认为养老保险和征税一样,是要扣除他们的应得工资,甚至认为养老保险是社会对其进行的又一次剥夺;有的人认为养老保险太不现实,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能享受到。这是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误解,是政府宣传的还不到位,也是农民工养老保险观念和意识淡薄的表现,必然影响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四、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道路

建立平等、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城乡差异现实决定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才能有助于逐渐消除人身差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提高国家、社会在老龄化高峰来临时承受风险的能力。从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诉求和现状中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应当适应企业和农民工的经济能力,适应农民工的流动性,实现从自愿投保到强制性缴费的过渡,实现不同地域之间规则的统一和关系的顺利转移。在当前已经出现的地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投保相结合、基金积累模式和现收现付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制度是可行的。

(一)企业按等级缴费建立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支付给老年农民工养老金

各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当地企业的经济状况制定一定时期内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根据企业规模和招收农民工的数量将企业所要交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金总额分为若干级别,强制企业对照级别标准按季度及时缴费,以税前缴纳为优惠。企业的状况由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到养老保险机构缴费时登记,登记结果公开,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可以查阅。不如实登记而少交或者拒绝登记与缴费的企业,一经查出,不仅要按当时情况补交,而且要负法律责任。

国家养老保险机构将所有企业缴纳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汇合统筹,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保险金,平均注入当前本地区的每一按时缴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妨称个人账户中的这部分基金为基本养老保险金。另一部分基金采用先收现付的支付方式,平均打到当前已经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的统筹账户。农民工中途停交养老保险费不影响其获得统筹账户,回农村或者又进城务工的人员,可以根据其务工时间和缴费年限的比例获得相同比例的社会统筹养老金。

(二)以自愿原则为前提吸引农民工建立个人永久性账户,采用完全积累模式管理基金

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在务工城市建立个人永久性账户,并可随时查询。个人账户纪录农民工的个人缴费和每一季度的基本保险金的总和,以及全部积累基金的增值部分。个人账户信息实现全国联网,农民工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改住所等信息,可以依据工作转换证明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地区间转接,获得新工作所在地区该季度的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管理,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存储与投资。个人账户的最后地域归属决定该账户所有者获得社会统筹账户的地方。

农民工个人投保采取自愿原则,缴费由其自行到保险机构缴纳,不参加的视为自动放弃来自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金和社会统筹账户。这将极大地提高农民工参与投保的积极性。农民工个人缴纳保险金无上限,滞交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补交。回农村的农民工不需要结束帐户信息,仍然可以自行缴纳继续参加保险。如果退保,农民工可以一次性取回个人帐户所有积累资金及其增值部分,不过也就因此不能获得社会统筹账号,重新申请参加时防止一人多个账户,仍然采取与身份证挂钩策略,可视为延续,但保险年限从最近一次申请时算起,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民工无故退保取出基金;同时允许部分农民工在能出示灾难、疾病、特困等情况的相关证明时,不退保而取出账户中的大部分基金急用。

(三)进行规则和信息的全国统一

制度只有被法律的形式确定后,其实施才有合法依据,地方立法才有约束,规则才能得到全国的统一。只有规则统一了,才能符合农民工的需求,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跨地域转移。将制度用法规的形式确定或者将其内容纳入现有法律、法规都能指导地方立法,颁布规章也能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另外,只有建立以地市一级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实现全国范围内地方之间的信息互联互换,才能及时无误地处理养老保险关系的地区之间转移和接续事务。

参考文献:

[1]梦颖颖,《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高涨现象的原因探析》,2007(7)。

[2]谭樱芳,《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现象的探析及对策》,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报告》,2006年。

[4]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

[5]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从紧货币政策下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风险... 下一篇: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和未来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