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论文:城镇经济发展的疑问诌议

时间:2022-06-04 06:37:12

城镇经济论文:城镇经济发展的疑问诌议

作者:张辛雨 单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县域经济总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更是在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一共有2072个行政单位被列入到县域经济统计的范围,全部县域单位的人口总数超过了9.6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为4734亿元,和上年相比增长了25.9%,约占全国的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6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约占全国的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约占全国的42%。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002—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占当年全国平均数的比重不断提高,分别是71%、72.8%、74.8%、77.4%。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整合提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同时,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以及行政、财政、金融及整个宏观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即发达的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落后的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见表1)。由表1可知,全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在县域人口平均规模、总产值平均规模及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2006年,全国一共有204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预算超过5亿元,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144、28、26和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的县全国共有118个,主要也分布在东部地区。百强县的分布表现出了同样的特征,主要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内。2005年,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67.5%;其中,人均GDP最高的百强县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6.1倍。(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效益农业和兴办乡镇企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比重约25%,从整体上来说,县域经济仍旧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工业方面,不少地区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尚未形成,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3]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共实现GDP总额8577.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GDP总额1050.15亿元,比重为12.2%,第二产业实现GDP总额4417.39亿元,比重为51.5%,第三产业实现GDP总额3109.52亿元,比重为36.3%。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可见,吉林省工业特征不够明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缓慢。[4](三)县域金融问题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县域金融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县域农村金融体系(见表2)。但是,我国县域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县域经济的金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县域经济的分支机构开始退出市场,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严重不足。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农业发展银行专营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农产品的开发、农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3.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能力较弱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但这种本身就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任务在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中没有得以实现,又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待遇的情况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融资能力趋于不断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此外,县域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有些企业信用能力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两难局面,县域金融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5]

金融视角下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县域经济结构的构建和调整,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金融部门支持构建合理的县域产业结构,必然要依托于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县域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即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在地方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的整体工程。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环境。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的前提;金融法制化是建设和谐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是金融立法、执法与司法的综合体现。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上,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加快整合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信息分割与重复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由于我国县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使得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因此必须构建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1.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合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国家应通过不同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纠正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严重偏离农村的倾向。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2.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3.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4.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5.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6.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三)县域经济中不同主导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支持,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旺盛的金融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产业发展模式各异。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1.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属以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为主,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商品性农业生产为龙头,兴办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从农业主导县的经济发展来看,应着重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2.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3.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结语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金融化,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视角,探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对策分析。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县域金融等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上一篇:哮喘病患论文:地方哮喘病患经济负担透析 下一篇:县域经济论文:小议地方市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