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论文:德育对初中道德的启发综述

时间:2022-05-22 11:48:13

初中道德论文:德育对初中道德的启发综述

作者:王汉宗 单位:宁夏西吉苏堡中学

安贫乐道“,博施于民而济众”

如何对待物质财富,如何看待贫富、贵贱,这是最能反映一个人道德品行的。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财富观”的教育,要培养君子,就要形成好的“财富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因此,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人都希望得到物质财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不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作为君子,不管在什么样的物质条件下,不要为物欲所惑,要做到“安于乐道”,安于清贫,保持一种淡定的心境。孔子也不否定通过一定方式获取物质财富,但要求学生:不要刻意追求物质生活条件,要安于清贫,固守正道,随遇而安,淡泊明志。孔子把“财富观”问题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物质与精神上,孔子认为精神是首要的。孔子曾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孔子教育学生: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还需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像齐景公那样“藏富于室”不如像伯夷、叔齐那样“立德于世”。在这基础之上,孔子把“财富观”和“政治生态”联系起来,主张“节用而爱人”,“周急不继富”,“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境界。学生进入中学这个阶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开始大量地接触金钱,方式多为现金,现金也就成为他们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唯一媒介,学生充分认识到金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排斥和金钱的接触。因此,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教育显得很重要。在中学教育上,专门设立财富观教育的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为实际的做法是在原有教材和课程中有意识地整合财富观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各科教学上渗透这一教育内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加强学生财富观教育的实践性和亲历性。同时,教师不仅仅学习经济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诚实守信,“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很重视交友,他把“结交朋友”、“以朋友讲习”列为德育教育的一项中重要内容。他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在交友上,孔子主张要选择具有仁德的人,只交君子,不交小人。他还进一步指出,不与奸佞小人交往,不与没有具备“仁德”的人交往,不与基本主张不相同,思想观点不一致的人相处。他认为,要正当地与朋友交往,除了修炼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素养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忠”,即诚恳、忠实;二是要“信”,即坚守信义。与人交往要忠实、诚恳,真心实意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当然交往也要讲正气、讲正义,要坚守正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正常的交往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孔子从儒家学派“积极入世”的重要主张出发,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与训练。他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应该以“仁德”为本,做到诚实守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坚守做人的“正道”,用高尚的品德情操形成对周围人群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项重要教育策略。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友谊观教育,把友谊观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内容。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友目的,端正交友态度,克服见利忘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及一些错误友谊观对学生交友心理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集体中的友伴群。加强学生人际关系指导,强化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校风,形成良好的学校人际心理环境。当前中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只局限于个人“修养篇”,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教育内容。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现状和本校实际充实、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拓展和创新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倡导科学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约之以礼“,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的德育教育突出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习惯上,在重视“知”的同时,更加强调“力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他强调“以约失之者,鲜矣”,必须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而》)主张君子语言少一点,谨慎一点,行动快一点,敏捷一点。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宁可多做少说,先做后说。他认为君子要言行一致,忠实淳厚,端庄严肃,彬彬有礼。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与训练的过程中,孔子十分讲究这种行为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品质与他的行为举止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中学教育提倡学生修身应当从身边事、平凡事、眼前事做起,从文明说话、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用厕等事情做起。道德修养就体现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中。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能折射出文明素养,折射出道德风貌。培养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当然应该有个高标准的道德目标,但是也应该要有具体、细致的阶段性目标,否则无从下手。修身不是一句大话、空话,修身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处做起。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往往在“小事”上存在着荣辱观模糊、知行不一的情况。如在“大事”上才有荣辱之分,在“小事”上无所谓荣辱之别,可以“随意”一些,甚至为所欲为。实际上,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从人的细小行为中可以窥见他道德品质的高下。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从小事做起,应善于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

强调自省“,就有道而正焉”

“自省”、“自律”既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主张,也是孔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孔子要求学生要自我反省,正确认识自我,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改正,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人。孔子也认为,“人无完人”,即不管什么人,不可能没有错误,至善至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孔子曾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已矣乎!吾未见能见过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从而强调“自省”“、自讼”、“改过”的重要性。所以,在汲取知识、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孔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近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如何教育学生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中学教育应从学生角度着手,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来培养反思型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简单灌输式教学,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同时,教师要正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揭短纠偏,扬长奋进,学习孔子的“自省”、“自讼”、“改过”,不断提高教师的自省意识和自身素质,成为反思型教师。在反思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教材进行反思。

上一篇:道德心理论文:思想家的道德心理疑问透析 下一篇:领导道德论文:领导人道德美良论及中性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