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论文:当代地方经济的差异性

时间:2022-10-06 02:43:49

地方经济论文:当代地方经济的差异性

作者:唐璐璐 张鑫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差异分析本文在梯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市区域经济梯度进行定量评价。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存在相关性的多个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一些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主因子,之后利用每个综合因子的载荷系数,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这样就构造出区域经济梯度分布的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为:(式略)依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运用spss19.0对安徽省17个市区域经济梯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所选区域的指标数据进行kmo检验,kmo值为0.742,适宜做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3个主成分。输出结果看出,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92.634%。根据SPSS输出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总得分,总得分即可反映出各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各市区域经济梯度主成分得分及综合评价得分如下。总体上看,省内经济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差异性显著,综合得分大于0的地市不到全省的一半。除合肥占据省会优势,两淮拥有矿产资源优势外,皖南经济显然好于皖北。根据区域经济综合评分的排序,我们可以将安徽省经济梯度水平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安徽省经济梯度较高水平地区,合肥和芜马铜地区。4市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产业集聚力高。其中,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的合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结构层次较高。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使得合肥经济有了更快的发展。马芜铜地区位处长江沿线,区位优势明显,二产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是皖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域。第二类地区,包括:淮南、淮北。两淮煤炭储量极为丰富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第三类地区,包括:蚌埠、黄山、安庆、宣城、池州、巢湖、滁州。蚌埠市是皖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黄山、池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旅游业为特色、高结构层次的产业体系;作为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宣城、滁州、安庆等市地处沿江,城市化水平较高,随皖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各地投资软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较快。2011年原地级市巢湖市1区4县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这将更有利于发挥经济带动效应,促进原区域经济的发展。第四类为安徽省经济梯度最低城市,包括:六安、阜阳、宿州、亳州。2011年该区域一产比重远高于全省的13.4%平均水平,其中阜阳27.3%、宿州27.1%、亳州26.2%、六安22.2%;二产比重低于全省46.2%的平均水平,其中亳州32.6%、宿州35.6%、阜阳34.5%、六安37.6%。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失衡,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以上结果看经济梯度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安徽省的社会经济现状。

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且也会形成规模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影响着区域经济梯度。如铜陵是有名的铜都,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马鞍山铁矿石资源丰富,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淮南和淮北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且煤质优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这些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工业化率均在57%以上,经济梯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就安徽省来看,矿产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梯度差异的原因之一。黄山、九华山等拥有举世闻名、特色鲜明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性强,因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扩大,加大地区间经济水平的提升。区位优势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马芜铜经济梯度层次较高,一方面是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沿江近海,对接长三角,区位优势极为突出。由于外溢效应,长三角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产业扩散转移到周边地区的动力。而沿江城市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近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发展。因此,铜陵、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经济才可以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经济基础差异区域经济基础的差异是构成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路下,资源城市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促进了资源丰富城市的工业发展。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数较高的铜陵、马鞍山、合肥、淮北、芜湖、淮南、安庆工业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铜陵的工业化率近70%。由于城市经济基础不同,致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有所差异,如经济基础较好的合肥,二、三产业比例明显高于亳州、宿州等工业不发达地区。政策和投资倾斜政府在投资、信贷、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导向不同也会引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这些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由于地缘因素,皖北的阜阳、亳州等市在政策和投资方面缺少支持,发展相对较缓。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除上述原因外,还有思想观念的区域差异,有些地方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迟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总体上表现出以合肥和马芜铜为中心依次向南、北递减的规律,且地区间的差异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适度的区域差异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激发相对经济较差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各地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削弱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阻碍各市间的分工和合作,制约整体发展效率的提高,还可能造成一些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为了实现安徽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首先,增强皖江城市带辐射带动能力。皖江经济带是安徽发展的优势地区,要致力科学承接,发展经济增长极,运用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其次,加快皖北发展。皖北经济是安徽区域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大力支持皖北发展,才能确保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总之,经济较发达的地市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通过产业分工合作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缓解差异的程度,把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最终促使全省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上一篇:社会影响论文: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探析 下一篇:文秘服务论文:职高文秘服务经济的路径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