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公民研究述评

时间:2022-06-04 05:46:25

国外企业公民研究述评

摘 要:企业公民的提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日趋成熟、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兴起紧密相关。按照企业从“经济人”转变为“企业公民”乃至“全球企业公民”的思路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提出企业应承担起经济、法律、伦理及慈善等方面的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35-02

一、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A.W.Small(1895)在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 的创刊号上呼吁“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萌芽。美国学者O.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道德因素。美国学者H.R.Bowen(1953)则在他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由此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企业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慈善事业、环保等)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注意,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M.Friedman为代表的一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学派认为“企业是拥有该企业所有权的股东的私产,企业管理当局只应对股东负责,不必承担社会责任”;以H.R.Bowen、R.E.Freeman和A.B.Carroll等多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学派则认为“企业被各种利益群体,包括股东、社团、顾客、劳工和员工、各级政府、供应商、资金提供者和其他利益集团等所环绕。”也就是说,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还应当为各相关利益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A.B.Carroll(1979;1991)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层次,并提出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同时,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的号召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宣称企业的责任不仅包括为股东获取利润,而且包括对利益相关人及社会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J.Elkington(1998)提出了企业的三重底线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的业绩评估应包括企业的经济表现、环境和社会表现三个方面,企业应对外公布自己的财务报告和环境及社会表现报告,由这三个报告来综合评估一个企业的业绩。自此“三重底线理论” 开始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理论,并从美国、欧洲扩散到全球。但两派的争论至今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仍旧没有形成,两派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二、企业公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一股主流思潮,加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日益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个“经济人”,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于是企业公民一词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企业和社会活动家提及并采用,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企业公民的理论研究。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企业公民中心”将“企业公民”定义为“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定义企业公民要素的三个核心原则和三个价值命题。三个核心原则是指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并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三个价值命题分别为“理解、整合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将这些平衡的、整合的价值观融汇到企业的核心策略之中”和“形成支持体系以强化这些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P.Mirvis和B.Googins (2006) 将“企业公民”划分为初级、参与、创新、结合和转变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企业公民的内涵、经营行为和面临的挑战均有所不同(见表1)。第一阶段,企业公民按照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经营,参与公民行为较少,很少考虑股东以外的事务,怎么赢取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成为了该阶段所面临的挑战。第二阶段,企业开始用遵守环保法,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等措施来赢取公众的信任,避免遭受公众媒体或非政府组织的批评,但企业仍可能面临缺乏从事企业公民行为能力的问题。第三阶段,企业既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又要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创造企业的凝聚力。第四阶段,企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责任的关系,可如何控制、协调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又成为了难题。第五阶段,企业家也是慈善家,把企业公民行为看作持续的商业行为,关注世界贫困、疾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扩展,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获取利润和收入的同时要善待它们的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员工、社会(社区)、环境与资源、合作伙伴(包括上游和下游)及股东),构建良性的商业生态。

三、全球企业公民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提供公共医疗服务、节约能源、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管理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利益。随着国家权力的萎缩、民族国家的角色不断削弱、政治力量局限性的日益明显、公民社会的出现,一个新的商业词语——“全球企业公民”被认识到。

James E.Post(2000)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一个识别、分析和对公司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做出响应的过程,可从法规、国家政策、相关利益者期望、企业价值和经营战略等方面来加以定义。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实际的结果(企业做了什么),还包括企业完成的过程(企业如何做的)。”2002年1月,40多位著名CEO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签署的声明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首先,在我们公司经营过程中要致力成为全球企业公民。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如此做的最大贡献在于有益于倡导遵纪守法,提供安全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就业和财富,支持训练和技术合作,反映在环境、伦理、劳动和人权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评价。在我们投资和经营的任何地方,尽可能的提高我们经营活动的正效应,最小化对人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主席K.Schwab(2008)指出了公司作为全球企业公民的五个领域:公司治理、公司慈善活动、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全球企业公民。全球企业公民定位于全球位置,日益形成了超国家的压力。它因此而超出了公司慈善(包括社会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概念。全球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许可的范围内运作,而且还要从宏观角度针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承担公民责任。企业作为“全球企业公民”,将对全球的将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好转、水资源短缺的解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恐怖袭击的预防和打击。还有其他挑战,诸如食物、教育、信息技术的提供,极端贫穷、跨国犯罪、贪污受贿、失败国家、灾难的响应与救助等。全球企业公民是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公民概念的一个延伸,包括企业行为的全球利益相关者和与之相关的政府和公民社会。既然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全球的发展,也就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世界的稳定和日渐繁荣。

四、简评

自谢尔顿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开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就一直倍受争议。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并日渐成熟,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推动下,企业公民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企业公民的研究随之提升到了“全球企业公民”研究。按照这一脉络,对企业公民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认为,企业公民应具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本文致力于对企业公民的研究进行梳理,使对研究此领域的研究者有共同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Philip Mirvis,Bradley Googins.Stages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2):108.

[2] ames E.Post .省略 world[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0,105(1):29.

[3] World Economic Forum.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for CEOs and Boards[J].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The Prince of Wal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aders Forum,2002,(2).

上一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胜任力的零售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