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30 06:58:17

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旅游产业竞争力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回顾,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和模型、存在问题以及来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旅游产业;竞争力;国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0080―08

20世纪80年代,经济界和管理界的众多学者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旅游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在时间上,国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早于国内,从1992年起,由加拿大学者克劳奇和瑞奇(Crouch&Ritchie)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始长期致力于旅游竞争力研究。1993年,艾斯特(AIEST)会议在阿根廷举行,本次会议在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讨了长途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引起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竞争力的研究。2000年,国际权威旅游研究期刊、英国TourismManagement(旅游管理)杂志第21卷第1期作为旅游竞争力问题专刊出版,对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刊登。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工作重心也已转入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问题的关注上,并专门成立了旅游目的地管理特别工作小组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外对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使用更多的是“旅游业竞争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两个术语,根据对所收集到的国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研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竞争力的概念也日益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作了定义:

(一)市场角度

哈特森(Hartserre,2000)从市场的角度把“旅游业竞争力”定义为旅游目的地不但能够保持其已有的市场地位和份额,而且能随着时间不断提高其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角度

伯哈利斯(Buhalis,2000)认为目的地的竞争力还应包括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保证该目的地获得长期优势并使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均衡地获得回报的能力。哈桑恩(Hassan,2000)也认为“旅游业竞争力”不但在于旅游目的地能够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还在于其创造并整合能维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使用的增值产品的能力。

(三)产业发展的角度

瑞奇和克劳奇(Ritchie&Crouch,1999)认为“旅游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旅游部门增加其产品价值的能力。并于2000年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旅游业竞争力”的概念:一个国家创造增加值和通过管理资产、生产过程、吸引物、侵略性和亲近性,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融入到一个考虑到目的地的自然资本以及对下一代的供给能力的经济和社会模式中,带来国家财富增加的能力。

(四)决定因素角度

德威尔(Dwyer,Forsyth&Rao,2000)等认为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价格的差异加上汇率变动、旅游业各组成部分的生产力水平和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或其他方面的定性因素。并认为特定的目的地的成本针对汇率变化的相应调整是影响目的地整体海外旅游市场的重要经济因素。

(五)方法论角度

在《东南亚竞争性旅游目的地分析》一文中,皮尔斯(Pearce,1997)认为“旅游业竞争力”就是在旅游规划的框架下,能够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处于竞争中的各旅游目的地不同特征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可以看出皮尔斯把旅游竞争力作为一种评价的方法论。

也有学者认为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时代中,当旅游业被作为满足人类发展的义务和更广泛的公共商品时,旅游业事实上已超越了“产业”这个概念,而作为一个社会力量和因素而存在。指出那些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的观点遮蔽了旅游业的社会力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定义的争论本身没有实际意义。总之,之所以在旅游业竞争力定义的界定上存在上述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界对于产业竞争力概念本身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分歧,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的认识难免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更趋向于关注旅游业的占有市场、增加财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研究

旅游产业竞争力可以说是一个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学者主要从价格、环境、市场、人力资源、政府政策、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对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内外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价格因素的研究

旅游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国际游客对旅游价格普遍是敏感的,在对所选的位于亚太地区的几个国家价格竞争力的对比研究中,爱德华兹(Edwards,1995)发现,在中长期内,目的地相对价格的增长和它的每一个海外客源国的市场份额的下降是相联系的。德威尔(Dwyer,Forsyth&Rao-2000)等选取了4个国家的19个目的地进行了论证和评价,他们把澳大利亚作为基数,通过旅行价格、目的地花费价格以及国际价格竞争力的指标对这19个目的地的一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了比较。戴维斯和道沃德(Davies&Downward,2006)对英国背包游的价格和非价格决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从业者对英国产业竞争行为的认识和观点对于理解工作中的感知和程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环境因素的研究

环境作为旅游发展的依托体,是影响旅游者进行旅游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竞争力可以通过对环境影响(EI)和环境质量(EQ)的适当的管理以及一定的环境营销行为来提高和增加,但是为了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而制定的把环境影响缩减到最小的战略,不但是危险的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同时,对于一个环境质量很差的目的地即使再降价也不可能保持竞争力,而一个细心挑选和好的管理程序可以用来改进目的地的环境竞争力。因此,有学者认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要变得有竞争力,其发展必须是时刻持续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也应该是具有可持续性。当然,要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得不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费尔南多和丹尼尔(Femando&Daniel,2004)认为承载力没有通用的概念,目的地管理除了要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知觉等大量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因 此,想要用一个固定明确的方法来对目的地的环境进行管理是不太合适的。同时指出承载力除关系到定性定量研究方面,还关系到一地的容量和动态的自然界、位置、旅游者需求、旅游发展速度、科技发展程度等方面,因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进行一个一个的案例研究。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比如:加强道德说服力和环境教育,合法的规制管理,经济鼓励,设计增加承载力的机制等改进目的地承载力从而提高目的地竞争力。

(三)基于市场因素的研究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品的总和,足一个有知觉的概念,它能够向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体验,并可以被旅游者主观来诠释,伴随着当今旅游者的成熟,目的地主题的诠释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旅游目的地要使其所提供的旅游产占占个性化,发展政府和私人的(部门)合作关系,利用科技和网络通过增加市场透明度、减少成本和加强地区协作来增强目的地竞争力。同时,在目的地营销方面,应该平衡所有从业者的战略目标以及增强目的地资源的持续能力,引导旅游业的正面影响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的实现。乌萨尔(Uysal,2000)通过感知图像基于48个地理和文化的特性对弗吉尼亚和其他10个州进行了对比研究,建议在对目的地市场定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制定目的地促销活动来提高竞争力。2002年陈和乌萨尔(Chen&uysal,2002)再次对弗吉尼亚和美国8个州及威灵顿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索弗吉尼亚的市场地位的竞争力,结果发现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被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州。运用1991―2003年17个西班牙的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德国人入境旅游的需求的面板数据,特蕾沙(Teresa,2007)建立了旅游需求动态模型对德国人对西班牙的旅游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需求大小决定于不断变化的德国和目的地之间相对的旅游价格和成本,而前期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有学者对1998年土耳其的夏季英国游客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地中海旅游地是土耳其夏季旅游的直接竞争对手。并指出当地居民和游客相比,其收入和对旅游服务的态度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缺乏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动机。另外,克雷尔(Clare,2002)、海姆和艾弗森(Hem&Ivcrson,2004)分别从市场细分和品牌的树立的角度对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四)基于人力资源因素的研究

在当今社会,人才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已经得到凸现,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人员培训已成为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投资人力资源的发展,把人力资源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而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配套的教育和训练机构,玛亚卡(Mayaka&Akama.2007)等指出适用的旅游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鲜明活跃的人力资源对于一地提高旅游业的质量以及在国际旅游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因素。并以肯尼亚作为一个案例点进行r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肯尼亚和其他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缺乏一个能良好协调的旅游训练战略和提供大量的所需的人力资源训练及能力建立的教育机构,尤其在监督和管理水平上这种问题很突出。教育和训练机构的建立可以通过私人和公共部门全面协调来计划和实施人力资源训练的程序;设计包含全面的课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研究机构以及一个企业的反馈机制来完成。另外,旅游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导游的培养则影响着未来接待业和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导游对于旅游者从观光到体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游客起着重要的作用,约翰・艾普和凯文・汪(John Ap&Kevin K.F.Wong.2001)对香港的导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进修机会的缺乏和有限性阻碍了导游专业化的进一步提高。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导游许可执照体系工作需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明确导游专业化的最低标准;建立一个基于标准最小量率或标准奖金体系上的稳定收入体系。

(五)基于政府因素的研究

成功的旅游业需要政府、个人以及非营利性机构相互之间的合作,私人和公共部门形成网络状联系对旅游业的计划、发展以及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种网状联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一个创新性的公私合作关系的形成环境,需要国家和社会的主导支配以及社区之间的积极互动。南希・盖德・迈克吉(Nancy Gard McGehee,2006)研究了1999年至2003年间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立法者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态度。结果发现立法者更关注旅游业三个方面的影响:就业、经济影响以及在本区域内是如何和其他产业相互联系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立法者对旅游业的经济的重要性的态度也更积极正面。在对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的中国的两种主要类型的旅游企业(国有酒店和旅行社)的管理机制和所有权结构分析中,曲日良(Riliang Ou,2005)等发现,政府在旅游业市场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旅游业的竞争力,认为在一个过渡经济环境中,由于缺乏足够能力的管理和营销天才,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导向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并指出政策制定者要像关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一样来特别关注它的现有管制结构,并有必要对那些有碍竞争的规则和制度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同时,为了接近市场导向就必须加强现有的或制定新的管制和提供更强大的动机激励机制。斯蒂文・史密斯(Stephen,2003)对加拿大政府发表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假想》对本国的旅游业发展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假想对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提出了使这种假想发挥积极作用的措施。在《旅游业改革缺陷的修补》一文中,哈拉格尔(Hjalager,2002)强调了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在瞄准旅游业变革时不能固定一成不变地集中在旅游产业本身上,而要重视其他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驱动力。

(六)基于管理因素的研究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则在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大小,而旅游者获得的异地体验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他们对质量和整体表现的感知在重游或肯定的口头建议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智的旅游者将对不同目的地的设施、吸引物及服务标准进行对比。因此,旅游目的地全面质量管理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格沃斯(Govers,2000)等指出全面的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和基于价格的促销是一个增加价值的战略,并对4个欧洲国家的7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综合质量管理虽然重要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普恩(Poon,1993)认为,如果旅游目的地想要适应新时代的旅游业的竞争就需要一个伟大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要想有竞争力必须坚持4个原则:环境第一;旅游业部门的领导地位;加强市场销售渠道;建立一个有活力的私有部门。林 格罗・塞纳黑(Ruggero Sainaghi,2006)提出了一个动态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型,模型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构建:基本程序和支撑程序。前者是模型的关键,涉及到了新产品的发展、沟通及区域市场等方面;后者则主要为前者提供服务和机会。另外一些学者对目的地的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良好的危机管理对于保持目的地的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并针对不同的实证地点提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

(七)基于技术因素的研究

进入21世纪,知识、技术和人才内化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格德纳(Coeldner C.,2000)提出了影响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化、知识化指标。佛德森(D.,Fodness,1992)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可以通过信息结构、信息可达性、信息质量以及传播速度体现竞争力。伯哈利斯(Buhalis,1998)认为旅游企业的利用和整合信息技术的策略能够增强竞争力。

(八)基于集群因素的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因此,学者们在关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霍勃斯和贝内特(Huybers&Bennentt,2003)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促进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合作,而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基于自然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并指出了环境是决定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区域特征。马里纳・诺维利(Marina Novelli,2006)对英国成功的旅游业族群方式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发现族群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自发而要归因于经济关联的本性,是一个与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相关的复杂的过程。并认为网状系统、族群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竞争力。

另外,有学者对季节以及交通成本对目的地竞争力和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生产力的驱动因子的角度,辛克莱和索里亚(Sinclair&Sofia,2006)认为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竞争环境是旅游业生产力的4大驱动因子,每一个驱动因子都可以改变相应效率和福利来增加旅游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增加人力资本和创新。同时指出通过整合所有驱动因子的组合策略要比单个策略更为有效,政企可以联合起来来支援旅游业生产力的增加。伯哈利斯(Buhalis,2000)强调了供应者及组成整体旅游产品的个体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对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认为在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中对如何提高市场销售问题的关注远超越了对目的地竞争力本身的关注。也有学者从目的地的形象的角度对目的地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更关注的是内部因素而很少去关注提供服务的公司以及能影响竞争力的其他外在因素。

三、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的研究

目的地评价技术和方法在一个设计好的概念体系中可以系统地分析和比较竞争性目的地的各种属性。梅利安・冈萨雷斯(MeliOn-GonzOlez&Garcfa―Falc6n,2003)等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一文中主要研究了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的评估程序所需理论,并指出了资源基础评估方法的4个步骤:辨别旅游目的地有价值的资产;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情况及其竞争者;论证程序的应用性;例证说明。

总之,国外学者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产业的特性选取了不同的指标,构建了不同的模型,对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由于各个学者对目的地的竞争力的概念的界定及理解的差异,其选用的变量,建立的模型以及主要量化方法也不同。

(一)评价变量

1 显性指标

在评价模型中,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通常被用做评价模型的因变量直接作为表征目的地竞争力大小的显性重要指标,也被称为硬指标(Hard Data)。很显然,该类指标是目的地现实竞争力的大小的显性结果,在时间上缺少一定的动态比较性和预测性,另外,该指标反映的是竞争力的综合结果。因此,还应该考虑目的地竞争力如环境、机会等隐性方面的软指标(soft Data)。

2 隐性指标

除了上述的旅游产业的价格、市场、环境、人力资源、政府作用、管理、科技等相关因素被众多学者选为相应的评价指标外,其他学者对目的地的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属性是进行目的地竞争力对比评价的重要指标,瑞奇和克劳奇(Ritchie&crouch,1993)认为目的地的魅力就是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威慑力,其中吸引力包含了11个要素:文化和社会的特点、基础设施、基础服务结构、旅游业上层建筑、进入和交通设施、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花费/价格水平、经济和社会联系、唯一性(比如:唯一的宗教中心)等。阻碍因素有保障和安全(比如政治的稳定性)、健康和医疗(比如卫生设施恶劣)、法律和制度(比如签证的需求和文化隔阂)。劳(Law E.,1995)认为目的地的属性或特性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属性包括气候、位置、生态、自然资源、文化和历史建筑;第二属性是由公共和私有部门建造和引进的,比如酒店、交通、娱乐等。这两类属性形成了目的地整体的吸引力。其他学者认为目的地的特性还包含了空气、舒适、安全和保障运动、休闲、景点、食物、海岸、商店、悠闲的交流、服务质量、居民友善、成本、娱乐等。另外,游客的偏好与需求的变化也常作为学者用来作为重要的隐性指标使用,其数据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得。

(二)评价模型

1 概念模型

该模型是瑞奇和克劳奇(Ritchie&eroueh,1999)在著名的波特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最早于1993年提出,后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该模型主要由5个关键的因素构成:目的地的政策、计划和发展,目的地的管理,核心资源和吸引物,辅助因素和资源。此模型同时强调了目的地周围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国际大环境和竞争总体环境)。恩瑞特(Enright,2004)和牛顿(Newton J.,2005)把概念模型应用于实践层面对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定量评价,不仅包括目的地吸引物特性,还应包括产业管理因素。

2 综合模型

该模型是以概念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主要探寻竞争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德威尔(Dwyer,2003)认为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主观上的属性(目的地的吸引力、风景美感度),客观上的属性(目的地市场细分,旅游外汇收入)。模型选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遗留资源、人造资源、辅助因素和资源、目 的地管理、区位状况及需求条件。此模型也已被学者应用到韩国、澳大利亚(2001)以及斯洛文尼亚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

3 哈桑恩(Hassan)模型

哈桑恩(Hassan,2000)建立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模型,该模型建立在与旅游目的地环境可持续紧密联系的因素上,把环境因素纳入到目的地的竞争力4大决定因素之中,另外3个因素为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以及需求因素。这里的需求因素主要用来理解新时期目的地对旅游需求件质的改变的反应能力。

4 德・凯赛尔和范霍夫(De Keyser&Van hove)模型

德・凯赛尔和范霍夫(De Keyser&Van hove,1994)构建了一个包含旅游业政策、宏观经济、供给、交通和需求5个因素的目的地的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此模型已应用到加勒比海地区和斯洛文尼亚旅游业竞争力研究中。在斯洛文尼亚旅游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不同于哈桑恩(Hassan)模型的是需求因素中还包括旅游业需求、收入、休闲活动的花费以及价格或成本的增长。

5 结构模型

尤斯克(Yoosihik,2002)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相关利益者对旅游规划和发展的支持是旅游目的地成功运营、管理和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建立t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结构模型,此模型包含了5个构成要素: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环境态度、区域依赖性、旅游吸引物优先发展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支持度。

另外,恩瑞特和牛顿(Enright&Newton J.,2004)利用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业本身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构造了一个观察香港旅游从业者的模式,并参考包含15个因子的IPA(important Perfommnee Analysis)象限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也有学者(Gomezelj&Mihalie,2007)对分别应用于斯洛文尼亚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的德・凯赛尔和范霍夫模型(1998)和综合模型(2003)两个模型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选取的评价指标的不同,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认为在构建新的模型时,要寻求统一一致的竞争力要素原理,在选取和创造主要竞争力因素和模型时要谨慎,特别是命名新创造的因素时,应该多考虑符合竞争力因素理论发展的定性标准以及目的地管理理论。

(三)评价量化方法

根据国外研究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的梳理,其主要使用的量化方法有方差分析、重要业绩分析、回归模型分析、偏离一份额分析、尺度分析、因子分析等。由于学者对于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和评价方法上的不统一,故其选用的模型以及主要量化方法也不同。总的来看,侧重于显性指标的评价模型多采用回归模型分析、方差分析及偏离一份额分析法;而侧重于隐性指标的评价模型一般更多地采用因素分析与尺度分析法。

四、其他研究

在旅游经济目标和环境破坏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彼德斯(Peeters,2005)等认为经济效益大的突变主要取决于目的地国家的资源、旅游者文化以及度假环境,同时经济效益这个名词可以更好地用来分析旅游业经济和环境结合的表现以及持续发展的现状。理查德・夏普里(Richard Sharpley,2000)认为住宿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住宿业完全归纳到旅游业全部的计划进程中,同时需建立一个住宿业发展政策的选举和执行机制。金(Kim,2005)调查了7个海外的蜜月目的地对韩国游客的相对竞争力及位置,认为一个地区的整体吸引力在于它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五、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20年来,上述形成的研究成果已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上述研究和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外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概念上,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仍是国外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从国外旅游业的竞争力的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定义的侧重点也经历了“产业发展――决定因素――市场占有――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和变迁。但从整体上来看,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更趋向于关注旅游业的占有市场、增加财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评价方法和模型上,主要是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的构建上则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对模型进行修正,开始关注模型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对基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基础上以及生命周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旅游竞争目标,旅游动力机制、竞争力的时序变化和过程调控研究以及产业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不够。今后,要加强研究的是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用性、竞争力评价的相对性以及潜在竞争力的评价、评价指标的赋权等方面。在评价的领域上,在对国家、区域和城市这类综合的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于风景名胜区、自然或文化遗产地等的评价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法也较多样化,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前期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来,国外学者结合具体的地域进行了案例实证和对比研究,已有学者对不同模型对同一目的地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对同一目的地不同时段上的竞争力的动态研究。

从整体上来看,国外研究主要走的是“景点一区域”以及“资源供给一旅游者需求一两者结合”的道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并已形成一定的旅游竞争理论研究体系;在相关因素的研究上已开始关注单个影响因素对整体旅游业的竞争力的影响,相关因素的内涵的外延也在扩伸;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已有学者强调竞争力的研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在动态研究方面虽进行了一定的跟踪研究,但还需进一步的加深。

上一篇:人地关系的形而上哲学阐微 下一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良好的“心理契约”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