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0:42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结构;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5 -0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很缓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新的贸易保护性措施以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本国,与此同时,中国自入世以来,虽然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但是其贸易差额自2004年起连续十年呈贸易逆差。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探究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我国自入世以来,农产品对外贸易渠道迅速扩大,由此,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增长,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刘远(2004)从粮食贸易赤字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郑新立(2006)针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现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田江(2010)认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不平衡,应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出口产品结构,规范农业补贴制度。陈小红(2012)通过历年农产品贸易的数据的比较分析,说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诱因,如贸易逆差严重、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和体制障碍等。吴迪、高涵璐(2014)指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格局

一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都是亚洲市场,近年来,出口到亚洲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对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对欧美等地区出口份额的增长,有利于分散风险,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布局。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从总体上来说一直持续快速而全面的发展。但是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农产品贸易增速有明显的下滑趋势。

1.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在2011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三大国,尽管在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额依然很巨大。

从表1中可知,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迅猛,从2001~2012年间,仅有2009年出现一次拐点,从在这12年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2.9倍,相信这一数字是世界上大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与此对应,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虽然自2012年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但在如此大的基数下还能保持稳步增长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2.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逆差持续扩大,在2001~2003年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可是进出口额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在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首次高于出口额,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在随后的几年中,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

三、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一)种类结构

近些年来,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很少,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种类还是较多的,主要有谷物类产品、植物类产品及食糖、蔬菜水果及其制品、水海类产品、禽畜类产品以及动植物油脂类产品等等。

其中,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禽畜类产品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比较大,谷物类产品出口总额占比比较低,并且其占比逐年下跌。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占比虽然不大,但是其出口的比值相对比较稳定。

(二)国内区域结构

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见表2),2014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的75.31%,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63.22亿美元,占全国份额的12.27%。如今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速较快,占全国份额的12.42%。

根据表2数据显示 ,山东和广东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最大的两个省份,2014年农产品出口额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福建、广东、辽宁和浙江。

(三)国外市场结构

我国农产品对各洲的出口额绝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欧洲与北美洲。

2014年我国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农产品额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是63.61%、15.65%、11.82%。从2002~2014年,我国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数量所占比重下降很多,从72.5%降到63.16%。而我国对欧洲和北美洲的出口的农产品比重分别从12.8%与10.0%上升到15.65%与13.13%。对非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洲际市场结构集中程度仍然很高,尽管亚洲市场份额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依旧主要集中在亚洲市场;而同时我国出口到欧洲、北美洲以及非洲等其它市场的农产品所占份额在逐年增加,这也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洲际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

(四)经营主体结构

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经营主体,并且私营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都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如表4所示。在2014年,私营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同2013年一样,都位居首位,出口金额为562.78亿美元,同期增长11.1%;其次位居第二位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与2013年相比,同期增长1.9%,出口金额为381.99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仅为236.89亿美元,这表明国有企业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已逐渐下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与经营主体结构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出口结构

通过对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种类的分析可知,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低迷,例如谷物、油料作物等;而水产、畜禽、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却十分明显。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出口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大大提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来看,我国仍将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以此来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

尽管随着政府、企业、协会的多方努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主要靠价格优势;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其他竞争伙伴同质性产品的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可能会消失,因此需要尽快调整低成本竞争战略,转变生产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

尽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仍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但随着贸易地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善,增加了其他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如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可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对主要市场高度依赖的状况将有所缓解。

从国内区域来看,虽然东部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但近几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正在向其他省份扩张。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省份占全国农产品出口份额逐渐减少,这表明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集中度有所下降;另外,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有很明显的改善。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的优势农业产业,西部农产品出口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三)改善经营主体结构

从经营主体上看,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近1/3的农产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国农产品贸易还没对国外开放时,就有些跨国粮商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这些跨国粮商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高超的科研水平,采用“订单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控制了我国一部分大宗农产品的种子、加工和进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大主体是私营企业,虽然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程度都较低,难以与跨国粮商相竞争。如果跨国粮商因战略需要或其他原因从我国撤资,小规模的国内企业将难以留住他们原来的市场。

如果进一步缩小外资企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份额,同时我国私营企业能加大规模,而不是一味的扩大企业数量,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琳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翁鸣.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国际贸易,2013.

[3]刘淑梅.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张宗英.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2).

[5]林玉洁.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

[6]张宗英.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2).

[7]Kevin Chen, Lian Xu, Yufeng Dua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in Agri-food Products:1980---96. Agribusiness. Hoboken:Summer 2000.

作者简介: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

一、研究背景

中日两国距离较近,贸易不断往来。历史因素的原因也影响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摩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如何发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推动两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发展。

二、中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日农产品贸易在波动中不断发展,也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发生剧烈变化。我国是农产品大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合作伙伴。近年来,尤其从2005年后,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衰退,从而2008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为76.9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了7.8%。

从总体来看,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不断上升。但中国对日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一些水果、水产、和蔬菜类上,中国在一些对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中竞争力不强,这是中国的一项弱势。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增加幅度小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虽然有一些发展,但是出口增长速度缓慢。在农产品出口上,对日本出口的增加幅度小于中国农产品整体增加幅度。相对于中国总出口发展,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还是增长缓慢。

(二)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以粮食为首,蔬菜,油料,水产品,烟草等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也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但是,由于贸易壁垒保护,质量问题等原因,使中国对日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一定阻碍,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三)质量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中国农产品生产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略质量的保证,出现了不同问题,如农药残留超过标准,一些食品的激素和饲料添加剂过高,还有重金属问题等,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使国际竞争力下降。

四、影响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因素

(一)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少,而且耕地面积仅为全国面积的14.1%,人口老龄化,从事农业的不多,导致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内需求,所以不断从外国大量进口。中国面积大,资源富饶,劳动力也多。农产品数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向国外出口。资源禀赋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的格局。

(二)两国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日本的收入水平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从消费水平上看,平均日本每个家庭每月消费支出是35万日元,其中食品消费占了7.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210元,是总支出的22.72%。但是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生活费支出仅为1572.1元,而用在食品的支出占了66.3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个人的支出也只有3915.5元,食品支出占到48.6%。收入水平的不同致使两国的消费结构产生差异。

(三)地理位置及运输成本

因为在贸易中农产品单位价或体积的运输成本比较高,所以距离因素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较近,运输距离短,因此在日本进口农产品时,中国有很大的优势。以玉米贸易为例,从中国运到日本只需2―7天,从美国西海岸运到日本需30一35天,从阿根廷运到日本就需40―50天。距离短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缩短时间有利于产品上市销售,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

五、面对中日农产品贸易问题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竞争优势

在农产品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自己的优势显得非常重要。

1.对优势产品加大投资力度

如果国内某种资源增加供给,国内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这种资源密集型产业倾斜,由于存在经济的偏向性增长,它的扩张幅度会比较大。中国要素密集型产品较多,这也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就需要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投资力度,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发展农产品必走的一条路,通过农业标准化实行规模生产,加大人才的培养,使生产经营的成本降低。同时政府要提供支持,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对其他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对于农产品市场加强监管,使标准化生产预期最大化。

(二)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亚洲地区占农产品出口比重达到70%以上,中国出口的地区过于集中。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实施多元化战略。

1.开拓海外市场,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应该开拓更加广阔的出口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来突破单一市场结构的约束,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非洲、拉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都存在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扩大这些地区的国际市场,就能降低中国对日的出口压力,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

2.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差别化

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还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生产不同的、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达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有利于出口的发展,解决品种单一、集中化程度过高的问题。

(三)利用国际规则,加强对农业的适度保护

经济全球的发展需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懂得利用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运用其中的规则,使中国的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逐步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对农产品的限制措施也在不断地增多,日本也是如此。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成为WTO的一位成员,应当尽快了解相关规则,特别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特殊规定进行研究,利用相关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个体也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去进行调整,注重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在档次、品质和色泽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世界级的优质农产品发展。

六、总结

中日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两者之间互利、互补的基础上,并不是中国对日本的单方面农产品出口。因此,只有在两国公平开放的贸易政策上,才能实现两国贸易发展的双赢局面。如果牺牲贸易伙伴国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最终都会遭到别人的追偿,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竞争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的原则,同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相关机制,才能使贸易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可佳《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刘文媛.浅析非关税壁垒下的中日农产品贸易《时代经贸》

[3]韩伟.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盈利最大化,盈利的基础是消费者的购买,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商家总是费尽心机捕捉消费需求的变化,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要农贸市场能够使消费者的综合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购物活动省钱、省时、省力,使其购买的满意程度增加,消费者就会积极购买,从而形成需求拉动力,使农贸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顾客的购买范围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贸市场经营企业的兴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内联乌昌地区农产品物流,外联中亚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地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要更多,对于今后无论是农产品内外物流,还是县域内自行进行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都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农贸市场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上。农贸市场是城市的消费场所,从社会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为每个居民提供均衡的活动机会,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满足整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要求,争取较大而有效的服务范围。因此,居民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农贸市场本身的聚集经济效益要求农贸市场位于城市居民购买力分布重心地区。购买力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居民的职业差别,收入分布的不均衡等,但主要是由居民分布状况所决定的。人口分布越集中,密度越大的地域农贸市场区位也较多,规模也大。即使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欠发达,但人口的高密度仍然可以为农贸市场的发展提供机会。而人口密度越低越分散的区域,则对农贸市场位置的影响越小。因此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居民分布密度高、集中成片的地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已形成的农贸市场又会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农贸市场的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交通条件。联系顾客与农贸市场设施的载体是城市道路交通。它是制约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聚集与选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城市区域间的交通条件、区域内的交通条件等,农贸市场销售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地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因此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是农贸市场设施的选址重要考虑因素,在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因此农贸市场交通可达性的实质是:所有的购物出行者到达农贸市场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新疆农业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新疆瓜果多种特色农产品形成的专业批发农产品市场,是对农贸市场交易水平的提升,以此聚集较多物流到新疆农业县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形成了陆空运输两种输运方式内联国内各地的市场,外接中亚、欧美、香港等地的国际市场,近年来依托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的机遇,多条重要高速公路及国道都能够连接到新疆农业县,并将在“十二五”期末,形成连接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便利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根据城市现状和发展要求对农贸市场的分布、商业建筑的布局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农贸市场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的设计,服从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区域现状,还要了解未来的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一般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年限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农贸市场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按照新疆农业县城市发展需要,农贸市场的发展成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城市发展的便利与民生需要,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关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等的科学规划,并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内部因素分析农贸市场是一种传统的商业业态,存在很多制约其稳定发展的因素,有硬件的因素也有软件的因素。这些因素无论在大城市发展成熟的市场还是在新疆农业县这类中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市场都具有很多共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致使市场变得“脏乱差”,场内摊档位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摊位;农贸市场的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它已经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基于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陈旧、排污能力差、经营和购物环境差,使部分市场的人气和经营效益每况日下,因此改善基础设施成为多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实行升级改造的主要方面。不合理的市场业种配置和布局属于制约市场发展的硬件因素,很多农贸市场自从建立以来,其业种配置和布局就很少根据市场消费环境变化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导致多数市场长期以来的经济效益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市场收益率低:农贸市场有很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为实现政府所要求的“民生工程”建设,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投入大、收入小,致使市场日渐破败,甚至改造升级后其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市场收益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农贸市场的盈利模式单一,目前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由于市场租金提升有限,市场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使市场的租金收入长期以来难以提升。人才制约着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有人才才有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贸市场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认为农贸市场是很低层次的行业、工作环境脏乱差、发展前景有限,导致农贸市场长期以来吸引不了专业的人才。没有人才,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的经营缺乏战略性规划,另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管理人员难以正确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措施,使执行力不够。

农贸市场发展改革思路

引入多种机制改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多种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地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农贸市场,本着“政府扶持一点、商务部门向上争取一点、各相关部门帮助一点、市场主体筹集一点”的原则,分期分批彻底解决好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吸引人才,加强管理新疆农业县虽然长期发展特色农产品,但是农贸市场缺乏相应的营销管理人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市场的认识和反应也比较滞后,今后要加强农贸市场特色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建立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积极完善农业协会职能,依托农业协会吸收各类人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特别是今后的农贸市场将形成统一结算、信息传递、配送等辅助功能,满足两个市场需要,一是外部市场对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个是新疆农业县对外部市场农产品的需求。

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加强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统一规划工作。今后,新疆农业县在城市总体开发建设中,首先规划出市场用地,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的建设审批应规范化、程序化。在县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时,要充分发挥商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参与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审批。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农贸市场坚决不予审批,对符合建设要求的市场必须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责任,增强农贸市场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体现市场的整体功能。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规范市场管理。成立新疆农业县市场建设和管理领导机构,由主管县长牵头,商务、国土、工商、规划、建设、交通、公路、交警、消防等单位组成,商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加强全县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重点解决划行归市、入场经营问题,彻底改变挤占马路、阻塞交通、妨碍消防通道的现状。各乡镇政府成立相应机构并明确相应的主管领导,明确职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促进农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目前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农贸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新疆农业县需要通过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开展物流配送等业务,提高新疆农业县农贸的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农贸市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地位举足轻重。由于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投资大收益慢,仅凭农贸市场主管单位来投资,很难完成新疆农业县市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的公益性事业中,适当安排经费,切实改善市民的购物环境。除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外,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条件,切实提升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品位与档次,同时农贸市场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农贸市场巡查上下功夫,加大农贸市场巡查力度,维护农贸市场秩序,保障农贸市场经营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办事意识和服务意识上下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农贸市场广大经营户办好事、办实事;在行业自律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贸市场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广大经营户共同参与农贸市场的监督;在安置就业、维护稳定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招商招租,促进农贸市场繁荣发展。

优化农贸市场经营组织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加深的对外开放,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所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由于农业处于薄弱地位导致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如何根据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农业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具有了更大市场风险。近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可避免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机遇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方面持续处于双增长态势,2001年到之后的十年间,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4.9%,进口的增长速度更为显著,达到23%[1]。另外,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国外很多国家升级了农产品消费结构,使我国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领导层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增加了支持农业的力度,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和健康,粮食产量年年增长,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各类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据首要位置[2]。农业越来越好的发展使我国能够利用好当前已经升级的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更好更稳定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增加了世界经济关系的复杂程度,一方面,区域贸易实现一体化能够创造更多的贸易,但是同时也能够实现贸易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没有强大的市场势力,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行业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发展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弱质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化程度偏低、生产规模不大、农业生产户数量偏多,并且各个生产户之间比较分散,无法在生产上实现较大的发展,而且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无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3]。另外,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关税水平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且国家目前缺乏对农业的有力支持,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由于其发展特点导致农产品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农产品贸易品牌品牌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象征,而且其也是信誉的有力代表,而一个拥有了良好信誉的产品自然就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一类产品在贸易中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定要认识到品牌的巨大作用,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导致我国一些农产品即便质量较高,也无法以优质的价格完成贸易交易。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不具备优良的结构,并且存在着比较单一的市场结构,加上国家没有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支持,本身农业生产经营就不具备完善的条件,近些年不断增长的农业经营成本,农业缺乏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所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家贸易中无法占据有利位置。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给予保护,使地球环境以及人们健康得到保障,从而对外来产品服务形成比较严格的环保标准,使得各类外来产品服务受到了较明显的限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到影响,将绿色壁垒逐渐发展为技术壁垒,对外来产品的进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农产品出口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四)不断扩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是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问题,2003年,我国农产品首次进口大于出口,2004年该状况持续,必须逆差程度越来越大,一直持续到2011年,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的贸易逆差数额已经达到了341.2亿美元[5]。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出口要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对此,我国质量检验局根据国际质量标准了多项国家标准;农业部了多项行业标准。除此之外,农业部还准备每年增加多条行业标准,建立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发展,就必须以其标准进行生产,完成贸易,要及时了解国际最新行业标准,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出口水平,打破绿色壁垒限制,实现自身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发展。另外,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接轨国际标准,实施IS014000以及环境认证标志。IS014000是环境管理标准的整个系列,其中包含环境行为评价、生命评估、环境标志、环境审核以及环境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能源、审计等各个层面中贯穿环境管理标准,以此形成的一个自愿性标准。环境标志的实施控制了产品环保全过程,使得产品从生产到回收这整个过程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如果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做到这些来打破绿色壁垒。

(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国内行业价值链我国农产品当前要想实现国际化,最基本的是要增加科技投入,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企业生产的一直为传统农产品,那么在当前就必须认识到科技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含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使得开发出的高技术产品更具特色,更加安全有效,走出广告战以及低价格战,以技术作为竞争的优势,才可以创造产品品牌,打入国际贸易市场,扩宽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行业还未形成规范,严重存在重复建设的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整产业秩序,使分工更加明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行业价值链体系。站在市场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将所有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农资企业联合起来,加上一些将这些农产品作为原料的生产商,加上农户三方一起,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这种价值链的形成增加了厂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资企业的销量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产品滞销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提高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虽然当前我国农产品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引起重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发展策略给予解决,就一定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也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阔.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5(1):11-12.

[2]蒋兴红,王征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3]郭静利,郭燕枝.技术创新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以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2):5196-5197.

[4]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6):58-62.

[5]张亚平,曹晓惠.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我国政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28):102-103.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农产品;发展对策;县域

一、引言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对外的经济贸易便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县在国内的经济体系中处于比价重要的环节和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地方的民生,影响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县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农产品的贸易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主要涉及就业、家庭收入等,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等宏观方面,因此,研究农产品贸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农业竞争格局已经由单一的市场化竞争转变为区域协同竞争。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对于丰富国内农产品市场,增加外汇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通过研究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遵循这一思路本文对县域这一特定区域的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二、县域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小打小闹”与“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存在

在许多县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中,资金不足、技术不配套等因素导致县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小打小闹,无规模经济效益,普遍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往往是简单依托“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导致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这一般情况下严重制约了县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建设进程。

2.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简单依赖原产料的出口,缺乏加工环节,无法形成产业链

一些县域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简单依赖原产料的出口,缺乏加工和深加工环节,无法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缺乏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市场份额往往偏少,并且依赖简单的农产品原产料的出口,赚取的利润被大大限制,更多的利润反而被农产品原产料的进口方通过深加工赚取,导致出现了“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

3.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化平台

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化平台的优势,导致一些县域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成本高,速度慢,且市场狭窄,没有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导致长期依赖过固定客户客户,市场开发和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交易额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县域贸易企业对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充分利用电子化平台的优势认识不足。长期固化的运营平台模式导致发展方式的单一化。

4.没有形强有力的品牌

长期缺乏品牌经营,导致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通过产品品质和服务形成的品牌力量将形成长期的竞争力,将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利润率。县域企业对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认识有待提高,导致相应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缺乏、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不足、品牌经营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可持续性差。

三、县域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1.加快建立农业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是在相对集中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区域布局、产业经营和专业生产的要求,具有关联性或互补性的农业企业及其他机构群,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对象,通过产业链集聚发展形成的有机群体。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目标,大力发展和实施农业产业集聚工程,重点培植壮大若干农业产业集群。以县域本地经济为特色,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聚集产业平台覆盖全县各所农业产业,并逐步向偏远和穷困地区渗透,助推全县形成农产产业聚集保障体系,同时为农村产业聚集进行体系产业化、系统化的提升服务。我国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如东北的县域玉米产业集群、大豆产业集群,沿海的海产品产业集群、一些地方县域的水果产业集群等。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的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必需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原材料的出口贸易赚取的利润比不上深加工能够赚取的利润。将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和农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对外贸易中,农产品深加工一端连着农地,一端伸向国际消费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措施。县政府要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重点的政策支持,对深加工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造,拉长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业链。同时应该联合食品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对农产品深加工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创造更多的N类或口味,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

3.充分利用电子化贸易平台开展县域农产品对外贸易

充分利用电子平台的对外贸易功能,提高县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县域企业利用电子化平台开展对外贸易,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陈本,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速度,推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县域产品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重视并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利于县域主动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促进县域农产品外贸的稳定增长。应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子平台,将减少县域自身资金的投入,在农产品外贸注重资源整合和引入,促进县域农产品外贸的积极开展。同时充分加大对外贸易的电子化平台的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促进人才和县域农产品外贸产业生态的形成。大力发展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4.大力进行县域外贸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以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为重重点,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品牌化经营,同时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推动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和壮大,不断提高品牌价值,锻造品牌的持久力和影响力。结合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基础上的品牌经营和建设。

四、结论

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农产品的外贸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从县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相关内容对县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蓓.河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10):67-72.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3):8-10+36.

[3]徐诗蕾,陈晓菊.浅析宁波市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6,(02):48-49.

[4]夏建海.发展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0,(01):44-48.

[5]杨柳,张艳超.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1):66.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农产品 制约因素 预警 指标体系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现。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从国内因素来看,可耕地资源和渔业资源正在日益减少甚至枯竭,而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用地都在蚕蚀农田;再加上环境的退化、污染,水土流失加剧,这些因素影响了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再从国际因素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出口频遭主要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封锁和反倾销指控。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施用农业保护手段更加高明、更加隐蔽,这给农产品出口增加了难度。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受阻,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益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在我国,如果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如果没能使农民真正走向富裕,我国社会的稳定都将受到影响。

农产品出口制约因素的成因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存在于两方面: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即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可见农产品出口受阻既有来自于国内的制约因素也有来自于国外的制约因素。

国内制约因素的成因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的生产易受国内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和不良的自然条件会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造成不稳定的特征。产量和质量的不稳定很自然地就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贸易的不稳定状况。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质量竞争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式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经营意识普遍不高,质量竞争意识淡薄,难以实现自发式的、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资源和技术配置。农业行业和农民组织建设又受制于农民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因而难以有效地发展壮大和有组织地促进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改造,且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资源配置的组织成本也很高,组织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乡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三废”化肥致使大气、水质、土地污染进一步加剧。例如,目前浙江沿海污染日趋严重,赤潮频发,严重地影响了海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资料表明,海上污染的80%来自陆地,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转移,是造成海洋污染进而引发赤潮的主要根源。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海,其数量远远超过海水的自净能力。

标准少、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高,客观上对农产品贸易形成了技术性壁垒。根据WTO的TBT协议和SPS的有关规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仲裁标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情况分析,美、欧、日等国和地区是国外先进标准的代表。我国现有1000多个国家、行业的农业标准,在这些标准中不仅有不少重复,更主要是标准水平基本上与国际不接轨,其标准制定的技术依据基本是以往生产技术的总结,技术含量不够高。目前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仅为43.5%,而且采标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标准采标比例更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成为农产品出口受阻的直接原因。在国内市场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是消费者反映的热点问题。上海、北京等地对农产品已开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允许进入该市场。

政府对企业农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出口环节的卫生检疫上技术手段跟不上,农产品检测检验技术、设备落后。我国海关的检疫现状为:检验手段落后,检验的程序较为复杂,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出口,而且技术能力和资金的缺乏可能导致我国在标准的设定上会有些武断甚至不尽科学之处。2002年初当日方对我国蔬菜检测加严的消息一传来,担任西兰花检验的浙江省台州出入境检验局颇感为难,因为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同日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结果导致新的检验程序开展太慢,大量西兰花在口岸积压。欧盟检测出我国出口的冻虾仁中含有10亿分之0.2克氯霉素,但是这个数据在国内是根本无法检测出来的。

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出口农产品价格如果偏低就会被怀疑是低价倾销的嫌疑,因此更容易遭到相应的报复。近年来,我国国内的主要农产品正处于历史上少见的供大于求阶段。资料显示到2002年8月,国有部门的粮食总库存仍在2.5亿吨以上,多数粮食品种的生产者价格与1996年相比下跌了40%;包括棉花在内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降低至世界市场价格以下。超低的价格十分容易引起对进口国进行倾销,进而导致进口国用贸易壁垒采取报复。

国外制约因素的成因

主要是面临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新贸易壁垒的影响。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传统贸易壁垒指的是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高关税、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区别传统贸易壁垒和新贸易壁垒的根本特征是:前者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更多地体现在商品和商业利益上,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是边境措施:而后者则往往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新贸易壁垒的出现是国际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安全和健康意识空前加强,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以致在国际贸易中以健康、安全和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新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求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本身及其生产加工过程都不要以破坏环境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求生产这些产品时也不要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于是,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新贸易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

新贸易壁垒的日益增多与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关系很大。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的使用不仅会受到国际公约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易遭到对等报复。因此,这些传统贸易壁垒措施将来的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这就为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容易形成新贸易壁垒,同时高灵敏和高技术检测仪器的发展使检测精度大大提高,给一些国家设置新贸易壁垒提供了技术物质条件。

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因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之势,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纷纷寻求新贸易壁垒来进行保护。

农产品出口制约因素的指标分析

转贴于

从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来看,即有国家自身深层次的因素,也有我国出口秩序混乱、行业和企业的自身因素,更有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因此,必须对上述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因素概括起来如下:

国内环境方面

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环境不理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条件落后;农产品出口经营与管理中的不规范。

国际贸易环境方面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国外居民绿色消费意识的加强;出口市场单一,过于集中。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必须要对制约因素进行定量化处理,形成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具体而言,制约因素的量化指标分析如下。反映国内环境方面的指标有:

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环境:农产品受灾面积增长率(可用降雨量代替)。一般说来,农产品受灾面积的增加必然会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化肥的施用量。

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条件:技术标准。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产品的科技条件。认证制度。该指标主要也是用来反映农产品的科技条件。

农产品出口经营与管理问题:出口价格及其变化。出口产品的价格及其变动与遭遇反倾销措施存在着密切关系。过低的价格容易使进口国有反倾销的机会。因此,价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可能性。

出口量及其增长率。如果出口量增长较快,就会给进口国以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口实,容易遭到反倾销指控。出口量的大幅增长,也易招致对方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同时,大量产品的出口往往会对进口国的相关行业造成威胁,即使没有构成倾销,也可能使进口国对该产品的出口提高警惕,甚至故意设置各种壁垒,以便保护本国产业。

市场占有率。进口国在设置非关税壁垒时,一般会考虑出口国产品在该国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当出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接近或达到某一定水平,威胁或阻碍到国内相似或相关产业的发展,或影响到国家其他利益时,就会想方设法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对该出口国出口产品设置人为障碍。

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指向对方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反映国际贸易环境方面的指标有:

贸易保护:经济增长率。选择该指标的理由有两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生产能力过剩”,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不可避免;各国的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每当世界经济处于增长期时,各国为了共同的需要,其贸易政策会相对开放,贸易保护主义处于相对低潮期,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各国为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加强的时期。

失业率。各国宏观经济的增长状况与失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按照著名的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可见,经济不景气导致高失业,而高失业又进一步导致该国的潜在产出的丧失和失业救济对财政平衡的巨大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失业率的波动来预测相关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该国的贸易政策的走势。

贸易收支或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该指标是衡量农业出口部门相对于农业进口部门经济所得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一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越大,农业生产者从农产品贸易中所得到的经济利益也就越大,从而他们游说政府甚至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以实施农产品进口限制措施的积极性就越低。

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特征变量。主要包括进口我国农产品占其农产品进口的比重的变量和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差。一般来说,进口我国农产品占其农产品总进口的比重越大,表明我国农产品在其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对其农业产业的冲击也越大,其国内农业生产者要求政府限制我国农产品在某国国内市场份额较大,则从我国农产品在这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管制措施的受体目标面来说也就越宽,从而遭遇该国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概率也越大。另外,如果贸易伙伴国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顺差越小,那么该国在基于整体经济利益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考虑下,以及在国内相关政治团体的压力下,就很可能采取专门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贸易壁垒,从而增大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可能性。

国际收支。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的强弱及发展趋势。经常项目,尤其是其中的贸易收支,反映着一国与他国经济交往的物质内容,其平衡状况标志着该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所处的地位,如果存在着逆差,则意味着对外贸易处于不利的地位,并有一定的外汇债务,资本项目反映着一国长期和短期资本的流出入状况及可支配的国际储备资产情况,其平衡状况反映了该国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一国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往往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有关。透过进口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可以了解进口国的贸易政策、汇率定值以及利率调整的变化趋势。如果进口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它就可能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措施。

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该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反映农业政策制定者偏好的一个变量。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大,表明该国经济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农业政策制定者也就越倾向于扩大农产品出口。根据布兰德和克鲁格曼(1985)的模型结论,当一国经济对农产品出口依赖性比较大时,就越有可能为了扩大农产品出口,而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为本国农业企业创造这种竞争优势,促使其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最终使国内外农业企业的相对边际成本向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方向变化,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国外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居民消费水平。该指标是衡量政府对储蓄、消费和政府支出比例划分偏好的一个变量,也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对食品消费的质量和档次也就越高,对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也就敏感。这很可能成为引发对进口国以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为由进行进口限制的措施。

农业GDP贡献。农业GDP贡献是衡量某国农业经济相对地位的变量。农业GDP贡献较大的国家,其国内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也相对较多,组织管理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难以形成较强的政治力量去游说政府实施农产品贸易措施。另外,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逐步下降,居民消费水平和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将随之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出现结构性升级,对高档次安全食品和公共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

农产品出口贸易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选择和确定预警指标,是预警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预警指标的内涵看,主要有警情指标、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警情产生于警源,同时在爆发之前又必然会产生警兆。寻找警源是分析警兆的基础,同时也是排除警患的前提。因此,农产品出口贸易预警系统要以警情指标为对象,以警源指标为依据,以警兆指标为主体。现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作一下分析。

确定警情指标。警,即为一种极度不正常的情况,也称警情。要确定警情,就必须借助于一些统计指标来描述。就农产品出口贸易而言,警情指标确定为农产品遭受贸易壁垒的数量。

寻找警源指标。确定了反映警情的指标,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预测警情指标的变化,寻找警源是预警过程的起点。就农产品出口贸易而言,警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制约因素方面的警源,例如,农业基础设施情况、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农业出口经营与管理等;另一类是国外制约因素方面的警源。例如,国外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和国外对农产品贸易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分析警兆指标。分析警兆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由警源产生警情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警情的孕育、发展、扩大爆发。正如天气预报一样,警情在爆发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即警兆。分析警兆及其报警区间便可预报预测警情。就农产品出口贸易而言,根据警源分析将警兆指标也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方面的指标。另一类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国外制约因素的指标。

结合对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的分析,就可以构建农产品出口预警指标体系,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储玲.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3

2.端木斌等.加入WTO后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战略研究.浙江农业学报,2001

3.顾海兵,陈璋.我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4.顾海兵.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理论.方法.历史.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

5.宋玉华,胡培成.直面非关税壁垒 扩大我国出口-理论、策略与应对平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毒饺子事件还未消除人们的顾虑,最近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四川广元的柑橘生了蛆,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势在必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阶段推进我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保障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之一,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重点在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食品的安全质量,对此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消费者仅仅凭借搜索和观察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市场的这种质量安全息不对称状况,使得市场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分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结果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

2.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新式贸易保护主义,其目的仍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它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1)全程管理理论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六十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他认为:全面质量控制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一概念逐步被推广至世界各国。

(2)过程追朔理论

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它要求农产品在生产过程行为应当达到可追溯,实现节节相对、环环相扣,并要求所以生产行为有记录,事后可再现管理的轨迹,从中寻找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以便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

(3)关键点控制理论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主要集中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不断受阻,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也有许多国家利用 IS014000 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和限制进口。可见,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的大门敞开了,但是门槛没有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出口的农产品本身质量上存在不足

(1)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的安全监督

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民没有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行生产。①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盲目购买、使用生产资料。②收获农产品时,往往是个人的经验对农产品的外观进行目测,以此作为质量和价格衡量的标准。

(2)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危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民销售农产品时,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违反职业道德,收购不合格、甚至是变质有害的农产品。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用发霉的农产品加工后出售,或者为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外观更好看,过多使用保鲜、防腐剂。

(3)政府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暗藏隐患

目前, 现有的监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般由多个部门对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等。由于多部门执法管理, 农产品的不同阶段, 某些管理职能就可能出现交叉,往往会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矛盾,削弱执法管理的力度,使得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出口的优质农产品比重较小

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更是低,这样的质量状况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3.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

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农产品总产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少了22%和192%;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量仅为30%;产前、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占产量我国不及20 %而西方国家远员远超过了我们一倍。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比较差,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待提高。

4.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标准比较严格,导致出口的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并有着很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往往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出口初级农产品,这些出口农产品具有一定生产污染性,这种情况下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质量安全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决定农产品竞争的根本在与质量。

2.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设,逐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该包括政府标准和自律标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行业。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一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既要符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消费。

(2)借鉴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贸易大国比较成熟先进,倾向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要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十分重要,为便于追踪,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 推行安全措施验证制度,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而对小生产者、经营者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3.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

提高补贴水平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从事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对不同的农产品培育、引进、推广要有不同侧重。规范使用农业技术,特别是农药的使用技术。

4.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积极培植和扶持龙头出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具有影响里的龙头企业群体,拉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汲取出口产品高质量的经验做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映. 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1):98~102.

[2]徐海峰.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 山东林业科技,2007,168(1):81~84.

[3] 计宏伟、吴 海. 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2005(12):40~41.

[4] 高 芳.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方经济,2008(1):51~53.

[5] 杨学礼.如何提升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J].口岸控制,2007,12(1):25~29.

[6] 张立富、张锦梅.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2002(12):11.

[7]杨天和、薛庆根、褚保金.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6,330(10):1~3.

作者简介: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障碍;对策

一、引言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安全采取限制、禁止某些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强制性的质量认证要求,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农产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检验、商品包装和标签,从而提高产品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各国越来越多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由此造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和冲突越来越频繁,矛盾纠纷日渐增多,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空前重视并展开深入研究。

湖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地理条件优越,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主导出口产品包括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桑蚕丝、魔芋等近年来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全省有50%的农产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出口形势日益严峻。从实施绿色壁垒的贸易伙伴国来看,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并扩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制约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把利器,已经成为影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湖北省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下面以这几个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为例,来具体说明我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日本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为了加强对农产品、食品中的化学品残留的控制,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其酝酿了近3年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致使我省遭遇绿色壁垒的程度大大加深。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这项新标准与其以前的规定相比在设限数额上大幅增加,在检测项目方面也成倍增加。“肯定列表制度”涉及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堪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后,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日本是我省农产品重要出口地之一,受此绿色壁垒的影响,我省茶叶和大米等农产品被限制甚至停止出口。湖北省大米出口日本的数量近年来连续大幅下降,全省2007年对日茶叶出口下降了73.8%。

2.美国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美国作为我省农产品第一进口国,向来对我省农产品进口采取严格的监察审核力度。美国现有近60种认证体系,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标签、致病菌等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产品都不能进入美国市场。仅2006年1月到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中国产品就达1140批次,其中湖北省农产品占17.6%。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以不断在中国输美水产品中发现氟喹诺酮药残为据,宣布从当日起扣查从中国进口的未经检验的五类水产品(对虾、鳗鱼、叉尾鱼回、鲮鱼和巴沙鱼)。湖北省嘉鱼县和通山县是我国叉尾鱼回苗种繁殖大县,两县的产量占全国70%左右。自遭美绿色壁垒之后,叉尾鱼回的日成交量由每天80~100吨下降到每天20~30吨,出现大批量滞销情况,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0.18元下降到每公斤7元,给湖北省渔业出口带来极大影响。

3.欧盟地区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欧盟的技术性规范和程序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对我省农产品出口直接构成一道绿色壁垒。首先,在产品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中,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达到以下3个条件之一,即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盟安全标志CE;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我省农产品总体质量较低,取得国际认证的产品较少,因此欧盟对我省农产品进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次,仅在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这一项中,欧盟就有10万多个技术法规和标准,大部分都比较苛刻复杂。2006年年初,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中,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我省2007年全年对欧盟茶叶出口下降了50.1%。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分析

(1)提高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上升,无疑降低了出口商品竞争力。(2)丧失资源优势。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并且具有传统的资源优势,但是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这说明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北省出口农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湖北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同样增加了我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4)我省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畅。我省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等方面信息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无法对我省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使我省出口产品在采用国际标准上处于被动地位,遇到绿色贸易壁垒也不足为奇。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省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四、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展绿色农业,扶持绿色企业。把绿色生产的观念嵌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之中,提高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绿色标准,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对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监控、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绿色生产运作模式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运作模式。制定绿色农业的倾向性政策,调控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使其走经济效益高、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资源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湖北省目前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应用方面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省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的现状,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的环境竞争力。(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一直是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象主要美、日、欧盟,且过于集中,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绿色贸易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我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风险。同时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下,积极发展新兴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减少出口风险。(4)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高低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建立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湖北省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大现有标准的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即制定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优质高效技术规程、安全高效农业投入品标准以及产地农业环境标准,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中违禁和限用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研制,特别要加快研制多残留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和精密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突出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5)建立湖北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绿色壁垒时经常变更各种标准,有时并不公开或不完全公开,使得我省许多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易及时全面获得有关信息标准,农产品被禁止出口。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充分研收集我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各种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最新变更情况,分门别类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数据库。在绿色壁垒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向出口企业风险预警,使出口企业及时应对,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要做到信息动态化,政府同步跟踪国际上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检验检疫制度的事实及立法的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信息预警机制。同时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参 考 文 献

[1]王建中.《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崔庆喜.《从绿色贸易壁垒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载《国外建材科技》.2005(3)

[3]王斌义.《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载《对外经贸实务》.2007(10)

[4]于力.《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和对策》.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5]郑鹏,陈曦.《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8(9)

上一篇:医疗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研究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