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

时间:2022-06-03 05:19:48

比较研究“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

摘要:“权利本位”思想及其理论是中国法学界影响比较大的理论之一,它对于中国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权利本位”论者提出“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法应该以权利为起点或重心”等观点,主张建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而在西方,社会学法学的学者则从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出发,提出“社会控制论”,在价值观上倾向于“社会本位”,注重社会利益。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权利本位论”与西方“社会学法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揭示出中国法学现代转型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寻求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学之路。

关键词:权利本位 社会本位 社会控制 社会利益

一、“权利本位”思想及其理论阐释

(一)“权利本位”的语义分析

“权利本位”是相对于“义务本位”而言的,它是个语义丰富的概念。权利本位是在讨论“法的本位”时引发和派生出来的。“法的本位”是关于在法这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体系中,权利和义务何者为主导地位(起点、轴心、重点)的问题。“权利本位”概括地表达了“法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观念,是“法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简明的、概括的说法。

概括地说,权利本位即以权利为中心,以权利为基本观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和基本任务,构筑法律体系。在现代社会,法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的,从宪法、民法到其他法律,权利规定都处于主导地位,并领先于义务,法律体系的许多因素是由权利派生出来的,权利在法律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在对法律体系进行广泛解释是,权利处于起始位置:权利是法律体系的主要和中心环节,是规范的基础和基因。一方面,权利是义务的逻辑前提,决定着义务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权利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存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性之中。权利和义务也是互为参照系的,只有以义务作为权利的参照,才能把握权利的内容和界限。同理,只有以权利作为义务的参照,才能把握义务的内容和限度。

(二)“权利本位”的基本观点

以张文显为代表的“权利本位”论者认为,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性质和结构不同,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权利与义务何者为本位,是历史的变化着的;古代法律总体上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律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在权利本位的法律模式中存在着阶级本质、社会意义的差别。

1、权利和义务体现法的本体属性的核心

权利和义务之所以是表征法的本体属性的核心范畴,乃是因为:首先,权利和义务体现法,是法区别于规律、并区别于习惯、道德、宗教等其它社会调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法在本体上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粒子构成的,而这意味着所有法的部门都表现为权利和义务或其实现方式的规定,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最后,权利和义务贯穿法律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即以立法为起点,以执法、守法、司法、法制监督为主要环节的整个过程。

2、“权利”是现代法学的基石

“权利本位”论者认为,现代法学的基石范畴是“权利”,法应该以权利为起点或重心。首先,在权利和义务之间权利更准确地反映了法的主体性。法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基于一定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调节机制。人与法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既是法的实践主体,也是法的价值主体。作为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人在法律生活中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具有某种主导的、主动的地位,而这在法律实践中突出地体现为权利的主体性。衡量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是不是法律的主体,首先是看他(它)们是不是权利的主体。因此,人对法的这种主体性是法的本质的外化,而从权利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法律现象,则可以直接把法与其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联系起来,反映出人对法的主体性。其次,权利更真实地反映了法的价值属性。法不仅具有本体属性,而且有价值属性。法的价值属性也主要是通过权利范畴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出来:权利以及相应的义务是法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而在权利和义务中间,权利则更直接地体现着法的价值,因为权利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利益关系。再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反映了法的价值的变化。

3、“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一对历史范畴

“权利本位论”是在“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内容”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权力本位”论者认为全部法的问题都归结于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任何类型的法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主题是以激励为机制的社会调整,它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热情而理智地参与法律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义务本位的法律文化主题是以制裁为机制的社会控制,它迫使社会成员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成规、社会政策和法律。“权利本位”论者认为,从义务本位模式到权利本位模式是法律文化的历史进步和必然。“古代法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则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现代社会的法是充满活力的调整机制,它以权利为本位配置权利和义务,赋予人们各种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给予人们以充分的、越来越扩大的选择机会和行动自由,同时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也规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义务。现代法的价值显然不限于秩序,而扩大到了促进经济增长、政治发展、文化进步、个人自由、社会福利、国际和平与发展。这些新增的法律价值通过权利体现,也通过权利实现。

(三)“权利本位”的价值及其意义

构建权利本位意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通过构建权利本位意识,可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活动的热情,完善各项民主体制改革政策,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权利本位”突出法中的权利本性和人文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更新人们的法观念

“权利本位”意识改正过去传统的“义务本位”的法观念,让法强化洋溢着充沛的人文精神,重塑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强化法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坚固法和人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人们对法的信仰,使法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已成为中国当代实行法治的先决条件。

2、有利于重新认识法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不是不要体现公平、正义、自由、权利、人道,而是要把以往历代统治阶级所口口声声宣称要实现却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人道等人类崇高理念加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就是要还人以权利、给人以尊严,真正把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体现为为人民服务。

3、有利于健全法治

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应是整个立法的基本精神,也应是设立具体权利义务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可以促使社会主义的整个法律体系真正成为“人权宣言”和“人权保障”,进而推动依法治国的实现。

二、“社会本位”思想及社会学法学理论

“社会本位”思想概括讲就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法本位思想。这种注重社会利益的思想是西方社会法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一)20世纪西方社会法学概述

社会法学是19世纪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20世纪以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方国家在新的矛盾推动下,社会本位的法权要求日益高涨。尤其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促使西方法学研究方法及指导思想发生变革,其中,社会法学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重要法学思潮之一。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它的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社会连带(合作)、社会整体利益;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相当一部分法学家强调义务,倾向于社会本位。社会法学从分类上可分为欧洲的社会法学和美洲的社会法学。

(二)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

庞德是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西方法学界的权威人物之一。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概念、历史发展和社会学法学的基本纲领、社会控制以及社会利益等问题。

1、法律的概念、历史发展和社会学法学的基本纲领

庞德致力于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法律的概念。他认为,法律总起来看就是“一种制度,它是依照一批在司法和行政过程中运用权威性律令来实现的、高度专门形式的社会控制”。所以说,“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作为社会学法学家,庞德很重视法律的社会化问题,这也是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思潮的一个普遍特征。庞德把法律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原始法阶段、严格法阶段、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法律的成熟阶段、法律的社会化阶段和世界法阶段。

庞德社会学法学的核心是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他指出社会学法学家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创立、解释和适用法律方面更加注意与法律有关的社会事实,并提出八点纲领。从中可以看出,庞德很注重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而非其抽象内容,强调法律所要促进的社会目的,从社会作用看待法律制度、法律学说和法律规则。

2、社会控制论

庞德从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出发,提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或者“社会控制论”,这是庞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庞德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问题,主张把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通过法律实现社会控制,并且把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加以研究。“社会控制”,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等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安排、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维护社会秩序、最终服务于人类利益的控制方式。庞德是从社会控制的方式在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这种历史考察的角度得出法律的社会控制论。毋庸置疑,人类就是一个逐渐摒弃野蛮和专横,走向文明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庞德看来,文明是各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当然,庞德也并非完全主张法律在社会控制中的全部作用,他也承认法律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他主张在运用法律进行社会控制的同时,应当发挥其他控制手段的作用。同时,庞德主张要根据法律秩序,而不是根据法律即一套被陈述的经验或用以调整法律秩序的制度进行考虑,要考虑整个各种关系的调和,并协调各种不同主张和要求的活动,研究法律是否“实用”、“有效”,不要空谈“理智”或“意志”,一切要为实现法律的根本目的着想。

3、社会利益观

庞德在阐述法律的任务时,对耶林的关于社会利益的思想予以接受并加以发挥。他认为法律的任务在于以最少的浪费来调整各种利益冲突,保障和实现社会利益。法律作为社会工程或社会控制的手段,任务就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和愿望,在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切要求的情况下,至少尽可能的做得好些。这就涉及利益的平衡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利益分类和对利益平衡时所涉及的价值问题。

庞德把利益分为三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他强调,在三类利益中,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对利益进行分类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法律保护社会利益,首先利用法律确认社会利益的范围,可称之为立法保护;然后再寻找保护的方法,可视为司法保护。庞德重点论述了在现代法律中得到或将来得到承认的各种社会利益。“从法律的作用来看,它是为了满足、协调、调整这些重叠或经常冲突的请求、要求,或直接予以保障,或通过界定与协调各种个人利益加以保障,以便使最大多数的利益或我们文明中最重要的利益有效果,同时使整个利益清单中的其他利益的牺牲降低到最低程度。”可见,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功利主义。

庞德后来又提出了关于法律价值的理论,用以证实“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为此他特别提出了一种经验理论的价值观,即“通过经验来发现并通过理性来发展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各种方式,使其在最少的阻碍和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这种价值论的重点是经验论。经验论具有“工程学的价值”,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一定消除或减少阻碍和浪费以实现最大社会利益效果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承认个人自我精神的社会合作,庞德称之为文明的合作。

(三)社会学法学的现实意义

庞德所创立的社会学法学具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社会福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色彩,既符合“法社会化的时代潮流”,有体现美国法律制度的特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乎成为美国法庭上的官方学说。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社会学法学仍然是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法学流派之一,对于美国法律及法学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说。在这里,主要谈论他的社会控制论和社会价值观对于中国法学及现代法治的现实意义。

庞德认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而“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庞德的这种选择法律的作法,有利于使我们充分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克服具体实践中轻视法律的想法,充分发挥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庞德在对利益的分类时认为法律所要优先考虑的是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经济快速发展,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急速膨胀,呼吁法律和社会对社会利益的关注,现在显然已经成为了时代潮流。这样并不是忽视法的最高理想价值,忽视人类对于法的作用的原始憧憬,而是着眼于现实,寻找在现阶段探寻如何保护和维护最广泛的人类的利益,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最终利益。这便是庞德社会学法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权利本位”与社会学法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权利本位”与体现“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社会学法学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权利本位”与社会学法学之间的联系

“权利本位”并不等于狭义上的“个人本位”,它是相对于“义务本位”而言的。“权利本位”论者所主张的权利不限于个人权利,而包括了各种权利。并且“权利本位”并不是狭义上的个人利益至上,而是还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因素。一般说来,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个人利益的保护,每个具体的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是在追求一种社会利益。

庞德社会学法学所体现的“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也并不是狭义的与“个人本位”对立的“社会本位”。庞德并未否认个人利益,他只是提出法律的发展不仅应保护个人利益,更应加强社会利益的保护,即侧重于社会化的法律的发展。他认为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但并未否认个人利益和权利的重要性。

因此,从广义上讲,“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都是“权利本位”。只不过,“个人本位”是“权利本位”的近代形式和第一阶段;社会本位是“权利本位”的现代形式和第二阶段。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则是量的变化。

(二)“权利本位”与社会学法学之间的区别

1、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权利本位”是在讨论“法的本位”时引发和派生出来的。它的理论前设之一是传统向现代的“进步”铁律。这种学理上比较的研究,用邓正来老师的话说就是在与“阶级斗争范式”的论争中逐渐形成的。

与“权利本位”不同,体现“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社会学法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庞德从现实社会出发,并不限于法律的文本、形式和结构,而是将法律看作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主张在社会效果中研究法律,着眼于法律的社会基础、社会作用。

2、价值观与基本观点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二者在价值观与基本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权利本位”强调“权利”在整个法律体系、法律观念中的重要作用,权利至上观念是其基本理念。它主张个观点有:“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权利是现代法学的基石范畴”、“权利在法律规定中应处于主导地位”、“现代法律是或者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等等。

而体现“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社会学法学在价值观上倾向于“社会本位”,注重强调社会、社会连带(合作)、社会整体利益。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的核心是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他注重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而非其抽象内容;强调法律所要促进的社会目的,法律的最终权威来自其所要保障的社会利益而非国家武力的制裁;“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的任务在于以最少的浪费来调整各种利益冲突,保障和实现社会利益。”、“法律的目的是以最少的阻碍和浪费来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分析的角度存在差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用邓正来老师的话说,“权利本位论”的法学理论模式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模式。简单来讲,“权利本位论”主要是因为无法摆脱“政治正确”话语的支配而只得始终与“阶级斗争范式”处于一种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观念之争的层面,而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世界无涉。“权利本位论”论者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世界无涉,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关心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权利本位论”的重镇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晚近对“生活中法理”的关注甚至也可能预示了某种方向性的“转换”。因此,所谓“权利本位论”论者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世界无涉,实际上是指:第一,“权利本位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缺乏反思的和与中国当下的现实无涉的;第二,他们对生活现实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用其既有的理论模式去寻找或框定与之相符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亦即用既有的“法理”去套具体的“生活”。与此不同的是,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则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学理论。他强调法学的发展要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注重法律的社会作用、目的和效果,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不同利益的整合。因此,他所创立的社会学法学具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社会福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色彩,既符合“法社会化的时代潮流”,有体现美国法律制度的特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乎成为美国法庭上的官方学说。

四、中国法学之现代转型的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的方向对中国这么大一个社会来说转到什么方向去?这是一个首要问题。总书记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就是为社会转型明确了方向。根据总书记提出来的和谐社会理论,我们要把“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作为进入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手段。由此便产生了中国法学的转型问题。我们知道,要适应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必须实现法学的现代化转型。

那么,中国法学现代转型的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同时结合中国现实社会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中国目前的社会与20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现实颇为相似,都是在经历了一段经济快速发展后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通过上述的比较研究,也许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可以给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是很多人内在本性的无限度扩张,由此引起很多对于社会利益的无视,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社会福利与保障问题、社会矛盾加剧等等。这些以社会生活的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势必影响我们社会的长远发展,阻碍社会向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的主张相违背。我们可以借鉴庞德的社会控制论和社会价值观。在充分保障人们权利的前提下,更加关注社会利益,注重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在现实社会中,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协调社会上各种利益冲突,寻求利益之间的平衡。

因此,依笔者看来,中国法学现代转型的方向应该是在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法律保护社会利益的功能,进一步寻求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学之路。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权利本位”与体现“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社会学法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法学在现代社会的转型方向的建议,笔者认识到任何一种法学理论都有其实用价值,关键是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它们所适用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在当代中国社会,多种法学理论形成激烈交锋,如何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转向中国的现实问题,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出现并不断激化,如何进行控制与协调有待于我们提出更好的理论。在这里,我基本赞同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利益观。在充分认识我国目前的现实问题的情况之下,通过法律这种有效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协调与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利益,有效地建立和保障和谐的社会秩序。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法学在现代的转型,从而进一步推动法学理论的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 ,第24页。

[4]陈明星,《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探析》,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第82页。

[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6]张忠利,《论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思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85页。

[7][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版。

[8][美] 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Roscoe Pound,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943.

上一篇:当代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调... 下一篇:浅议企业集团的商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