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02 12:03:31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立足于实证调查数据,利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社会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大连市农民工283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因素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包括户口、文化程度在内的个人特征因素和包括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在大连的朋友数量等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着显著影响。在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后,从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等角度提出了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40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截至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还比较缓慢。促进农业人口积极向城镇转移、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内核,是城镇化水平的文化要件。

目前学界主要从经济因素、个体因素等来对城市农民工归属感进行研究,而对社会支持网络与城市农民工归属感的关系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为农民工提供精神上、物质上以及情感上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够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能够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在对学术界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借鉴下,立足于实证研究,以大连市农民工283个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统计方法,探讨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假设

通过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的回顾,以及自身的预判,认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个体特征因素、经济状况因素、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以下假设作为研究的前提。

2.1.1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与农民工的年龄、户口、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具有相关关系

个体特征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首要因素,它是决定农民工是否对城市具有归属感的主观前提。农民工由于个体年龄、户口、居住时间、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对城市归属感也会呈现出农民工群体内部间的差异。

2.1.2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与农民工的月收入具有相关关系

经济状况因素是决定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物质条件。农民工在城市当中生活,其工资收入是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月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其是否能够负担起城市当中的住房成本、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决定着其是否能够享受到城市的便利,这些则会对城市归属感产生影响。

2.1.3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与农民工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向社区求助、参加社区活动具有相关关系

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农民工提供精神、物质、情感上的支持,使农民工在城市当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帮助。发达的社会支持网络能让农民工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拉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距离,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彼此的误会和偏见,进而提高农民工生活的满意度,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2.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开展的一项关于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查。大连市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聚集着较多的农民工,因此对于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次调查根据随机原则,进行发放问卷进行信息收集,共获得了283个样本数据。

2.2.2 变量说明

本研究在探讨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时,主要从三个角度(个体特征因素、经济状况因素、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和十个具体方面(年龄、户口、居住时间、文化程度、月收入、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向社区求助、参加社区活动)来进行分析。其中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户口、居住时间、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因素包括:月收入,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包括: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向社区求助、参加社区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是否属于这个城市”作为因变量(其中把回答为“不是”和“说不清楚”合并为一类),把十个具体方面作为自变量。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卡方检验

为了验证假设,即各因素是否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显著关系,对通过问卷取得的283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分别对各个假设进行验证,以P=0.05为临界值,如果取得的显著性值小于P值,则表明这一自变量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具有相关关系,如果取得的显著性值不小于P值,则说明这一自变量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不具有相关关系。

2.3.2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卡方检验的基础上,对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显著相关性的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得出这些自变量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相对影响程度。由于对因变量进行了重新赋值(是否属于这个城市有“是”和“不是”两个回答),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

3.1.1 个体特征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对个体特征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龄和居住时间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不显著。

户口与文化程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比较显著。对户口和文化程度这两个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统计分析后,在户口这一变量中,城镇户口的农民工(461%)相对于农村户口的农民工(21.6%)对城市更具归属感。由于城镇户口的农民工相比较于农村户口的农民工更加适应城市生活,同时享有户籍带来的社保、教育等便利,因此会更加对城市具有归属感。在文化程度这一变量当中,从总体上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对城市更具有归属感。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会更加适应城市的社会、文化,同时其收入水平也能负担起在城市的开销,其城市归属感也相对较高。

3.1.2 经济状况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对经济状况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后,得到的P值大于临界值(0.05),得出月收入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不显著。根据统计结果,73.7%的农民工的工资在3500元以下,这在城市当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足于负担起农民工在城市当中所需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成本。

3.1.3 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对社会支持网络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向社区求助和参加社区活动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不显著。

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和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比较显著。对这三个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统计分析后,在在大连的朋友数量这一变量中,在总体上,朋友的数量越多,农民工当中有城市归属感的比例越大。所在地的朋友能够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支持,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使农民工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当中,进而也会对所在城市具有归属感。在在本地最好的朋友当中是否有当地人这一变量,回答为“有”的具有更高比例的城市归属感。农民工与当地人成为好朋友,能够降低农民工受到的被排斥感,能够更好地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在与社区组织的联系这一变量中,总体来说,与社区联系的增多,对城市具有归属感的比例也越大。农民工与社区进行联系,能够使农民工纳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当中,使农民工实现从“客人”向“主人”身份的转变。

3.2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在卡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和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具有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在回归的结果中,Nagelkerke R2的值为0.134,说明个体特征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方差总解释能力达到了13.4%。从总体来看,回归的整体拟合度还比较好。从回归系数来看,户口变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变量相对于文化变量、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变量、与社区组织的联系的变量来说,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具有更加显著的相关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大连市283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个体特征因素中的户口变量和文化程度变量,社会支持网络因素中的在大连的朋友数量变量、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变量和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变量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着显著关系。而经济状况因素的月收入变量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不具有显著关系。

第二,在卡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有着显著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各变量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的相对程度。根据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各变量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户口、在本地最好的朋友中是否有当地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文化程度和在大连的朋友数量。

4.2 政策建议

在分析出影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各因素和各因素的相关程度后,关于回答如何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这一议题则变得水到渠成了。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对以往理论研究的梳理和借鉴,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剥离附加在户籍政策上的各种隐利,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投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完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首先要形成一个包容、公平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最后要加强社区建设,把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当中,增强农民工与社区的联系,加深农民工与社区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汪军,徐秀川.城镇化进程中务工农民的归属感:265个样本[J].区域经济,2013,234(8):7077.

[2]郭聪慧.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J].兰州学刊,2008,180(9):9092.

[3]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8.

[4]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3,(5):9296.

[5]张丽.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透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7983.

[6]黄西亚.农民工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148158.

[8]卢小君,王丽丽,赵东霞.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3237.

[9]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216.

上一篇:上数学课要“任性”些 下一篇: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整体推进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