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整体推进的新思路

时间:2022-09-07 12:58:20

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整体推进的新思路

摘要:静宁县是全国特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综合施策,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关键词:静宁;扶贫;脱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55

静宁县是全国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县之一,2011年被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耕地147.3万亩,山旱地占93%,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383毫米。至2013年底,全县仍有16.07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综合施策,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1 静宁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静宁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0.04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7.6万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计算),贫困面由47%下降到13.8%。2010年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以来至今年减少贫困人口7.4万人,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突出基础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静宁县坚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实施了道路硬化、梯田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147个项目村新修乡村道路2675公里,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52处、集雨水窖1.8万眼,自来水入户3万户,完成工程造林13万亩,新修梯田16.8万亩,改造农村电网270公里,进一步夯实了贫困村基础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加快贫困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建成村民服务中心136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39.3%,贫困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2 突出产业培育,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围绕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持之以恒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1.2万亩,果品总产量60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7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147个项目村有71个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积极发展畜薯产业,整合扶贫开发、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类项目资金,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0个,新建养牛示范村78个,发展养牛示范户2290户,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5.81万头。每年种植洋芋30万亩以上、瓜菜10万亩以上,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3 突出素质提升,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积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探索建立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帮带村社干部、产业大户机制,每年完成培训7万多人(次),贫困村劳动力实现了3次以上轮训,掌握了1―2项先进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科技明白人和发展带头人,服务引领贫困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打造“金果之乡静宁人”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向质量型、技能型、组织规模型转变,累计培训农民1.78万人,带动全县劳务输转达10万人次,年创收12亿元,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4 突出激发活力,调动了群众参与热情

注重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三看三比”活动,择优确定项目村,做到在项目选择上由群众说了算,在项目建设上让群众参与干,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度融合。

1.5 突出统筹推进,创新了片带开发模式

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落实产业扶贫措施,通过统一规划、邻乡(村)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办法,先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47个,辐射周边174村同步发展,整村推进项目直接和间接覆盖的村达到321个,带动建成8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最大限度地推进公共服务向临近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展,形成了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

1.6 突出龙头带动,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了“农村有基地,城镇有工厂,销售有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探索土地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经营模式,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6.07万亩,鼓励业主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2 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显示,虽然静宁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脱贫任务重

至2014年底,全县仍有61个贫困村未得到整村推进项目扶持,占贫困村总数的28.3%;按新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目前全县还有16.07万贫困人口,贫困面高达35.8%,且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和中南部贫困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慢,贫困程度深。如调研中灵芝、原安等乡镇低收入群众依然较多且连片分布。同时,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区域、城乡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2.2 项目整合难

扶贫攻坚的项目支撑主要为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富民增收产业及科技培训等三大类,财政扶贫资金仅能满足梯田建设、旱作农业、贷款贴息等下达计划任务,尽管以工代赈、人畜饮水等一些项目属于大扶贫资金范畴,但由于各类资金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加之受投资导向影响,各类项目申报和下达不均衡、不同步,致使项目建设单打一,扶贫措施不配套,难以形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2.3 返贫压力大

由于当前贫困村的划定仍然执行2002年的标准,一些非贫困村由于地域、产业等条件限制,未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长期没有得到改善,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目前静宁县177个非贫困村中,40%左右的村由于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返贫压力较大,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难题。

2.4 发展能力弱

静宁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现状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力基本全年或季节性外出务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三八六零”部队,文化程度偏低,仍采用单一经营、传统耕作模式,生产效益低下,增收渠道不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3 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整体推进对策和建议

3.1 凝聚力量集中攻坚,在突破难点、综合施策上拓展新思路

静宁县要坚持基础优先取向,把大力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继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注重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多方争取资金,优化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设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抓好道路硬化、梯田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沼气能源、生态造林、电网改造等项目,有效破解基础瓶颈制约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贫困村发展层次和水平,促其尽快成长为基础完善、产业支撑、环境优美的小康村。

3.2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在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上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深入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谋划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壮大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做深产业链条,推进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真正建立起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力争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目标。

3.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延伸覆盖、协调共进上探索新方法

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突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围绕建设全省教育强县,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文化教育园,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实现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社区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城乡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

3.4 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在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上创造新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连片开发,形成资金集聚、设施配套、拼盘开发的扶贫格局,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巩固一片,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实现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社会事业、文明新风、民主法治、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能力。

3.5 激发扶贫工作动力,在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上建立新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办法,建立定点帮扶、产业带动、村企共建等扶贫开发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国家补助、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办法,多方争取项目,优化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有效破解基础瓶颈制约,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新的精准扶贫要求,创新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扶贫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贫困对象建档立卡资料管理,及时汇总分析扶贫成果与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做到绝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低收入人口造血提高、扶贫对象进出有序、返贫现象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史录平.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J].党的建设,2014,(2).

[2]王晓军.甘肃静宁:“五精五准五结合”的扶贫实战[J].中国扶贫,2015,(2).

[3]田野.“问道崆峒・走进平凉”系列报道之静宁县以苹果产业为主导谱写扶贫新华章[J].甘肃农业,2015,(17).

上一篇: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下一篇:数字技术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