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时间:2022-06-02 12:05:42

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摘 要:从传统理论上讲,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它是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征的混合产品。因此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就与一般商品有所差别,它是由企业与政府共同提供的。本文从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出发,推导出准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供给曲线,最后通过供给需求平衡法确定了准公共产品的均衡提供。如此,政府、企业、消费者也就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林达尔均衡; 成本收益法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

早期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 里提到政府必须提供的产品为公共产品。约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 中指出,对于收费困难的物品或服务应该由政府提供。鲍德威和威迪逊(2000)指出,私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失灵,为考虑其他直接配置资源的辅助机制以及通过纠正手段干预价格机制以诱导市场更有效率运作提供了重要的理由。 其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戈尔丁认为,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存在着“平等进入”“平等进入”指公共产品可由任何人来消费,如公园中的露天音乐会。

和“选择性进入”[注:“选择性进入”指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付费后,才可以进行消费,如在音乐厅中举办的音乐会等。]。福利经济学忽视了公共产品在供给方式上的“选择性进入”。他的分析为探讨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问题,尤其为解决准公共产品的“拥挤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一文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他进一步认为,对同一公共产品付不同价格是满足竞争性均衡条件的。可以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来对不同的消费者收费。其他学者( 如科斯) 则是从经验的角度论证了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的可能性。 科斯通过考察英国早期灯塔制度的演变,认为灯塔的服务可以由私人提供,政府的作用局限于产权的确定与行使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科斯认为可将公共产品的产权私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论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涂晓芳,2001),《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臧旭恒、曲创,2002),《浅析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角色》(梁盈,2003),《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刘文、任风玲,2004),《公开信息与竞争行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分析》(何吉音,2005);在公共产品的需求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物品引致供需分析》(管强,2003),《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的区域差异》(曲创等,2004),《农村公共物品供需矛盾及对策》(姜炳寅等,2005); 在公共产品的均衡方面:《税费归位:建立农村公共分配关系新秩序》(李炳炎等,1999), 《“城中村”公共物品供求研究――以北京市城乡接合部为例》(陈梦平,2003),《应该努力扩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田野,2004),《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陈涛,吕万革,2004)。

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出发,很好的总结并提出了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需求曲线,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准公共产品均衡状态的提供。

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

从传统理论上讲,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它是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征的混合产品。具体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收益排他性但不具有消费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也称为“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常见的例子是公路、桥梁;另一类是具有消费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又称为“共同资源”,常见的例子则是草场和矿山。但上述关于准公共物品的定义和分类有值得商榷之处。

对于“拥挤的公共物品”,其解释是清楚而合理的。它的特征是,在收益上是可以实现排他的,但在消费上却不具有竞争性。也就是说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对这类物品的消费将会产生拥挤现象,而当消费者人数超过“拥挤点”后,会减少每个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而且超过“拥挤点”后,随着消费者人数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将随之上升。这必将破坏其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的特性。所以,为保证这类物品非竞争性的实现,应在其达到拥挤点时进行排他,而通过收费,这类物品恰恰是可以在技术上实现低成本排他的。

但是对于所谓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共同资源”,[1]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草原,当某一人放牧时,就与其它放牧者之间产生了在消费上的竞争关系。但这种存在消费上的竞争关系的公共物品是否同时产生收益的非他性呢?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像公共的草原、矿山、渔场、甚至公立的学校、医院这样典型的共同资源是并不存在非排他性的,通过收取特许权使用费、颁发许可证、收学费等手段事实上完全能够达到排他,这时所谓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即定义上的“共同资源”明显己不再符合其定义中的非排他性,而事实上成为了消费不具有竞争性但收益却可排他的拥挤的公共物品,对其收费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避免拥挤的产生。似乎现实中的共同资源并不是一种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所以,如果从纯粹公共物品的定义出发,准公共物品实际上只有一种,即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正因为这种公共物品具有拥挤性,才需要通过收费来送到有效率的使用。

进一步剖析可以发现,上述公共物品定义中,“消费”和“收益”是判断公共物品的两个关键因素。[2]而从逻辑上说,“消费”和“收益”又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人们总是必须先“消费”,再从中“收益”。也就是说,“消费”和“收益”是有一个顺序的,只要“消费”是竞争的,就谈不上从上述定义出发来进一步讨论“准公共物品”。由此可见,“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论述本身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而且,在实践中,政府对于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准公共物品进行收费,其前提是该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而且收费的目的是避免拥挤的产生。但根据上述对“共同资源”所下的定义,由于己经在定义上明确其具有非排他性,则从理论上否定了对其收费的可能,又如何能由此得到收费的理论依据呢?

在理论上存在着一种与上述定义中描述的“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极其相似的一种物品,这就是那些具有所谓“正外部效应”的私人物品。[3]例如某人接种了疫苗(这也可视为一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是竞争性的,如一针疫苗只能提供给一个人),则不仅使其自身减少了患病的可能,也会使其周围的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减少受传染的几率,这时疫苗接种所带来的好处就“外溢”了,不过其它人并未因此而向疫苗接种者付费。这些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私人物品无疑也应属于准公共物品―所谓“准公共物品”正是处于纯粹私人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类,所以对它的描述自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那么,“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定义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只需通过简单地将定义修改为“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没有排他性的私人物品”(也即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私人物品)就可以解决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研究的准公共产品就是指这种“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

三、 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一) 准公共产品的需求[4]

本文研究的是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收益上却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即“正的外部效应”的私人物品,因此可以从私人产品的角度研究准公共产品的需求。

这里的消费者还是符合理性人的假设,仍然在运算约束下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那么,价格与需求就仍然符合反比例关系,即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低。如果我们研究的是“消费上具有竞争性、收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纯私人产品,那么需求曲线就应如图1[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这里假设需求曲线为直线。

所示:

但当收益上具有非排他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正的外部性存在的时候,我们发现,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他会移向原有需求曲线的下方,随着正的外部性的加强,曲线还会继续慢慢的向原点平移。

如图2:图2 需求曲线的移动

现在我们以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该结论:

1. 假设:

(1) 假设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A、B;

(2) 只有两种产品X、Y,价格分别为PX、PY;

(3) 效用函数都相同,为U=XαYβ(αf0,βf0);

(4) A、B的需求偏好相同,因此社会需求函数为个人需求函数的加总。

2.需求曲线的推导

设A、B对于X、Y的消费分别为XA、YA、XB、YB,A、B的个人收入约束分别为IA、IB。则:

(1) 当X、Y 均为私人产品时,我们有如下方程式:

UA/XAUA/YA=PXPY

PXXA+PYYA=IA(1)

UB/XBUB/YB=PXPY

PXXB+PYYB=IB(1)

解方程组(1)、(2)得到

XA=αIA(α+β)PX

YA=βIA(α+β)PY(3)

XB=αIA(α+β)PX

YB=βIB(α+β)PY(4)

(3)、(4)两式就是消费者A、B的个人需求曲线,二者加总就得到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

图3只给出了X的个人需求曲线及市场需求曲线,对于Y由于情形类似,在此不再重复。(以X商品为例):

X=XA+XB=α(IA+IB)(α+β)PX(M)

图3 市场需求曲线

(2) 当X为准公共产品,Y为私人产品时X、Y皆为准公共产品的情况同(2)的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X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此在消费X的同时会产生一个正的外部性,。这样B对X的消费必然会对A的效用产生影响。此时,A、B效用函数分别变为:

UA=(XA+λAXB)αYβ”A和UB=(XB+λBXA)αYβB,其中,1λA0,1λB0,为外部性效应的边际转换系数[注:边际转换系数是指一单位公共产品产生的外部性相当于直接消费多少单位的该产品。]。

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我们比照(3)、(4)两式可以得到:

XA+λAXB=αIA(α+β)PX

XB+λBXA=αIB(α+β)PX

(5)

解该方程组得到:

XA=α(IA-λAIB)(1-λAλB)(α+β)PX

XB=α(IB-λBIA)(1-λAλB)(α+β)PX

(5)

X=XA+XB=α[IA(1-λB)+IB(1-λA)](1-λAλB)(α+β)PX(N)

(M)-(N),得到

(M)-(N)=

α(λBIA(1-λA)+λAIB)(1-λB)](1-λAλB)(α+β)PX(L)

不难得到(L)式是大于0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准公共产品X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原有曲线向原点的平移,如图4所示:

图4 准公共产品市场需求曲线的获得

(二) 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从两个主体来考察,一个是政府,另外一个就是私人投资者。[5]由于准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的特点,因此私人投资的介入是完全可能的。这个时候,政府往往是以成本价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而企业的提供曲线要高于这个价格才能有利可图,因此会得到如下图5[注:其中,政府以不变的P*的价格提供Q*数量以内的准公共产品。]所示的组合:

图5 私人投资介入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曲线

四、 企业、政府、消费者的均衡[6]

将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私人投资介入的供给曲线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当需求等于供给的时候,市场达到均衡。[7]

如图6-1,6-2,6-3

图61 市场均衡状态1

图62 市场均衡状态2

图63 市场均衡状态3

图6-1中,资本介入的情况不复存在,因为政府能够以成本价格单独提供所有的准公共产品。市场很容易达到均衡状态。

图6-2中,需求曲线恰巧在断开的区间,不能与供给曲线相交,因此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均衡。

图6-3中,私人资本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这时候,政府以不变的P*的价格提供Q*数量的准公共产品,超出部分则由民间资本完成。

五、 结论[8]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间资本的加入使得供给曲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和企业将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个时候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消费者都达到了和谐的均衡状态。

但是,我们同时也不难看出,在图6-2中,需求曲线陷入了一种“窘境”――不知道如何提供、如何定价公共物品。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在选择提供准公共产品数量的时候要尽量避开这个窘境的区间。

以图6-2来分析,见图7

图7 窘境空间的逃离

从图上可以看出,私人投资者的供给曲线延长线与需求曲线交于点E,政府的价格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点F。当政府选择供给量的时候,应该选择E点的左边和F的右边(即Q*<QE或Q*>QF)才可以避开这个“窘境区间”,以达到真正的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涂晓芳.论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6) 52

[2]臧旭恒,曲创.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J]. 求是学刊.2002 (5) 63-64

[3]刘文,任风玲.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6) 34

[4]管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物品引致供需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7) 11

[5]曲创等.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的区域差异[J]. 求是学刊. 2004 (2) 67

[6]何吉音.公开信息与竞争行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3) 78

[7]陈梦平.“城中村”公共物品供求研究――以北京市城乡接合部为例[J]. 城市问题. 2003 (6) 63

[8]王永齐.民间资本介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9

Supply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

Mao jian li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quasipublic goods are social products between 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goods. It is also the mixed product which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goods, therefore its supply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commodity. It is supplied by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deduc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curves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based on its concept,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static equalization analysis, finds out the optimal supply point. At this time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nsumer reach the harmonious unity.

Key Words:quasipublic goods; lindahl equilibrium;costbenefit method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 下一篇:论我国公益诉讼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