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时间:2022-06-01 02:20:37

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摘 要:语文教学应强调情感教学。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养成了丰富的情感,自然会变得成熟稳重、情感细腻且富有责任心,也会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样,接受的东西多,体验感受多,写文章也就更加得心应手。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不懂得这么做,就是对语文的糟蹋,对时间精力的浪费。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 本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44-02

作者简介:林春泉(1963―),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研究,语文教学法研究。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笔者认为,情感教学应是语文的本色,其他的都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附加值。

看看古人的启蒙教学用书:《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教育中很重视以文章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唐代韩愈更是直言不讳地主张“文以载道”。道是什么?就是封建时代的精神思想、伦理道德、做人规范,等等。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可以套用一下,叫做“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写万写,写人性情。”当然,我们这样主张,并不是让语文课充任道德课,而是在目前没有设置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多一些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和亮点。

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明显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仍然偏重于讲解、分析、鉴赏,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学不好,课程乏味,课堂死气沉沉。二是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最近网络上流传一篇江苏常州市教育局长写的文章,很为中国式教育担忧,不无道理。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懂得支配控制情感,暴戾孤傲,容易极端化。还有不少学生,受社会影视传媒等不良影响太深,早恋现象普遍,对待情感随便,缺乏起码的责任心。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他们进入社会,就会滋生出更多问题。

强化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学,是增强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是语文课迫在眉睫的任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并强化情感教育呢?

一、情在读中

老师要加强阅读引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很可笑的是,现在的学生天天读语文,却不会正确朗读,甚至连老师也不会。学生不会读,自然不会反复读,不愿去多读,所以一些本来可以自己领会的东西却必须由老师拼命灌输给学生。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条古训如今却很少有人真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到寿敬吾先生的朗读,其实这是古人传承几千年的读法,现代人却觉得迂腐可笑,很少有人去践行。当然,我们不是要所有人对所有文章都这么去读,但是,一些情感真挚强烈、抒写性灵的文章,必须要考虑如何朗读。笔者有时在教学中就提倡像古人那样朗读,有些同行很不理解,认为不需要这么“夸张”。其实,这不是夸张,而是有没有真正理解,有没有进入意境,有没有与作者同感受,有没有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问题。譬如,在读《离骚》时,节奏就该是拖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读古诗文和现代诗歌时,一定要有情感、有节奏,这样,才能获得情感的熏陶。情感或悲凉凄恻,或激越愤慨,或欢娱轻快,读出来很不一样。都用一种语速、一种音调、一种情感去读,怎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呢?笔者曾在淮安中学上过一课,朗读了李瑛《一月的哀思》《办公室的灯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就义歌》,整整一堂课,学生备受感染。很多届学生毕业很多年后总爱问笔者:“老师您还记得第一课上的什么吗?”然后他们就提醒,上的什么什么。这说明,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到作者的那份情感。真的,笔者有时觉得讲解就是一种多余。

二、情在赏中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法、教案目标意识很浓重,是带着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去教学的,结果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如在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很差。譬如,笔者曾在某省重点中学听讲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7年白色恐怖之下写的,流露的是一种前程渺茫、极度郁闷悲苦的心境和寻求解脱的希望。很感人的文章,教者不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偏偏找来很多注音、用词、段落阅读理解的练习。读两句,做一做、读一段、练一练、学生被牵着鼻子忙碌,听课教师也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评课时专家委婉地说道,这节课就像遇到一个精明的上海人吃螃蟹,一路吃,一路抠,还带着个小袋子把吃剩的蟹壳带回家汆汤。

语文教学是一种整体感知,关键是要把握情感、美感、文感,而不在于学了这篇文章马上能解决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接受的东西慢慢消化,成为滋养。如果我们在孩子吃苹果前就吩咐,赶紧吃了,吃过之后,我要测试你体内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和营养均衡情况。试问,这样孩子还会想吃苹果吗?还会乐滋滋地接受吗?再如,看到一位美女,也是整体感知,体会她的性情、内涵、素养。如果非要弄清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各部分比例如何,那还有真切的美感吗?这不是几乎在做解剖吗?语文教学,多么残酷幼稚啊,难怪课程中唯一有较多乐趣的语文课,学生也越来越不感兴趣,越来越反感了。

三、情在写中

千写万写,写人性情。千古名篇佳作,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就要写人的个性、写人的性情。稍有一点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写作主要就是一种驾驭语言的功夫,而语言的表达需要思想、情感、理智的牵引驱使,没有积淀,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流畅清新地输出呢?平时很多学生写作时都苦于没有材料,写不出。其他不论,就是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文章也不少呀。我们说,即使其他没看多少,哪怕把学过的文章进行抽取、扩充、延伸、嫁接、聚合,也会写出不错的文章啊。为什么写不出?因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从来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读。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没有强烈的感染,自然没有深刻的印象。都是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只有深刻而广泛地阅读,才能促进自己的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纯真感情的熏陶,对学生的个性、品性、做人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而忽视这些,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语文学习,造成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最终,还会反馈到学生的写作中来。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胡乱虚构,捏造事实,以一种伪情感来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一次,笔者把在全县统考中作文得高分的试卷集中在一起,竟然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写的不是父母罹难,就是父母离弃,或者同学罹患绝症死去。笔者提议将他们的原作都寄给家长看,结果遭到教师们全票的反对,弄虚作假的文风由此可见一斑。

愿语文课多一些情感的亮色!

上一篇:王先谦的《诗经》学思想及形成原因 下一篇:聚焦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