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学法实践

时间:2022-09-12 07:35:57

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学法实践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考查内容。情感情境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于文言文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61-02

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的教师纷纷响应教改号召,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经验,对之前的教学方法开展反思和改良。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中,情感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谓的情感情境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和熟练掌握教材重难点的教学实践过程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考查内容。而初中文言文由于文本本身难度较大、学生重视程度较低,一直让学生望而却步,成为试卷考查中失分最为严重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题型,也成为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一块难啃的“骨头”。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实践尝试,笔者发现情感情境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于文言文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生活片段:展现情境,激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五彩斑斓、包罗万象。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灵活运用和调动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从内容到形式可能和我们的当下生活实际相差较远,但是教师要深入透彻地剖析文本本身,在全面、细致、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寻找实际生活和文言文文本内容相契合的地方,创设生活化场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例如,在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的课堂教学中,作者所描绘的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所向往和憧憬的美好田园生活,展现了陶渊明对恬静、安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因而,在课堂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期待是什么,进而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教学进程。比如教师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然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分享,活跃课堂气氛,缓解文言文教学呆板、陈旧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教学。借助必要的生活场景或片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文言文中的生活场景,然后利用生活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理解。

二、视频播映:呈现情境,丰富情感

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和迅速传播,丰富的影像资料也被许多一线教师所接受,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初中文言文基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因而其中大量的经典作品被翻拍或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这些资源一方面很好地呈现了原文的必要情节和主要内容,能够给学生必要的情节性引导,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和梳理;另一方面,视频资料很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

例如:在进行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近期的电影《陈涉世家》。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挑选其中的精彩片段放映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注意把握陈胜、吴广、军差等人物形象,提示学生结合电影理解文本,而且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电影中的情节设置,体会那种环环相扣的情节关系,让学生能够随着电影主人公深入情境之中,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电影是现代社会一种十分普遍的娱乐方式,教师要积极地走入学生中间,去了解一些时尚前沿的影片信息,然后以较为亲近的话语方式去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三、语言描述:体现情境,创造情感

语文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拥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形成文字性或语言性的表达,实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作用。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学生对文言文的文本翻译、内涵阐释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初中文言文《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介绍的是一个历史故事,因而存在许多直接性的对话描写。文言文的对话描写也像现代文阅读一样,存在语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朗读“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等晏子与楚王的直接对话,语气要不卑不亢,体现晏子的凛然正气,从而方便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然后进一步加强记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深化。

四、延伸阅读:再现情境,唤醒情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中考考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由于顺应课程改革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新要求,所以在初中实际教学环节中,分配给文言文教学的课时并不十分充裕;而且文言文学习就如同语文现代文阅读一样,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言文文本,只能在平时阅读、练习的时候,注重加强积累,概括出文言文阅读知识的一般规律,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例如,在进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课堂学习时,我们在介绍文本创作背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以及《石渠记》《石涧记》),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环节选取这其中理解难度较低的文本,安排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分析,从而拓展文化积累,举一反三,增强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语文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精髓,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运用,真正地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记硬背,难以运用和调动知识模块。

由于一线教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已经形成一系列教学方法,但是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有利有弊。情感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真实、形象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文本的剖析与解读中走进文本,强化记忆,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感知性体悟的养成。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中所选取的经典篇目细读文本,将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尤其是常用的文言知识点加以总结、整理、归纳,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另外,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一种自主积累、自主整理的学习习惯,推进文言文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婉波.创设情境 感受文言――文言文有效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3).

[2]陈琳琼.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2,(1).

上一篇: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构建个性鲜明的语文课... 下一篇: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