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5-31 10:58:47

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应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拓宽档案文化发展思路,增强档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1 当前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是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迫切需要。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担负着积聚和保存历史文化财富,延续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的最直接结果是更加有效地扩大了档案信息资源的辐射面,拓宽了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大量作为“昔日王谢堂前燕”的馆藏档案信息,能够更容易地“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公众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更加简单易行、方便快捷,保障了每个公民的知情权,在为社会公众了解历史、服务现实、规划未来、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的各项民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1.2 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档案真实记录和展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历程,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提供鲜活的养分,也使人类社会活动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循环过程。档案馆作为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和“战略资源库”,对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档案馆在收集档案范围划分方面的严格规定,又使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对于所在特定区域的文化发展建设与文化传承具有的作用显得更加贴切、富有针对性。

1.3 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与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已拓展涵盖到了文化休闲、娱乐消遣、业余鉴赏等精神生活领域,且呈愈演愈烈的持续增长趋势。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也在客观上要求档案馆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主动了解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创建一种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档案文化,实现档案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档案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档案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目标导向。

1.4 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是当前档案工作转型、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档案的性质、功能以及社会发展对公共档案馆要求,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主体,只有抓住国家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努力做好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等项工作,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要求,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档案文化建设也是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文化服务能力强健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档案馆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也关系到整个档案工作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向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大局,其作用绩效不容低估。

2 当前档案馆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档案馆文化形象尚未形成。就目前而讲,档案馆虽称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但由于未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档案的文化价值和档案馆的文化属性并未得到社会认同。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一般公众仍然把档案部门看成是行政机关,是政府机构的附属,没有看成是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事业单位,对档案文化功能的认识也是仅限于工作查考、借史资政,还没认识到其在历史记忆、文明传承等方面的价值。档案馆与文化很难联系起来,档案的文化形象在社会中还未完全树立,也直接影响着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

2.2 档案馆文化功能开发不到位。从档案部门自身来看,由于对档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定位不明,导致对档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成效不显。目前,有些档案馆馆库建设滞后,功能不齐全,工作环境缺乏文化氛围,很难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许多档案馆的馆藏依然存在来源单一、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现象,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缺乏应有的文化厚重感。除了档案文化资源匮乏外,最大弊端是开放力度不够,这也是造成社会公众难以“亲近”档案馆的原因;有的档案馆虽然有资源,但人才缺乏,不具备识珠“慧眼”,缺乏开发意识和能力;还有的档案馆思维单调,性格浮躁,缺乏品味档案文化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现实中,档案“重保存,轻利用”,特别是忽视档案文化功能的现象仍然存在,成为档案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2.3 档案馆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长期以来,档案馆只是将档案文化建设看做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将其视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方面。虽然,在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展览、档案编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等许多方面似乎都有涉及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容,但相互之间却没有联系,没有进行整体的思考和规划。档案文化建设目前仍处于自发的、局部的、零星的、分散的发展阶段,从其地位看,档案文化在整个档案事业体系中还处于从属地位,制约着档案馆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3 提升档案馆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3.1 强化档案收集特色,提升馆藏档案的文化内涵。由于历史原因,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政治性较强的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对于文化性较强的档案很少纳入接收范围之内。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更加着眼于它的文化性。面对社会对档案文化需求的不断高涨,档案馆应通过立法或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将接收档案范围扩大到文化性档案,使更多社会需求迫切的富含文化元素的档案能够收集进馆,以丰富档案文化资源。首先,在收集内容上,要加强对本地方的地貌物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著名人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社会文化利用价值档案的征集力度,增加文化积累的层面和层次,增强档案馆文化储存的含量。比如,漯河市档案馆开展的地方特色档案征集活动中,先后征集到许慎文化、台北知府陈星聚、食博会、沙澧河拆迁以及牛行街牲畜市场、沙河航运等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档案资料。其次,在征集手段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征集方式,除惯常用到的捐赠、购买等征集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一方面,通过跟踪拍摄照片、录制影像档案、记录口述档案、征集实物档案等手段进行档案征集,另一方面,可以由“独家经营”向跨行业合作转变,与老干部局、文联、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相关行业合作征集红色档案、书画、文艺、影视等方面资料,为充分发挥档案文化资政育人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突出档案资源特色,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一要抓整体规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档案事业纳入本地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争取资金,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和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一样的当地标志性文化设施。二要抓人文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利用馆藏老照片、书画档案等在机关办公楼内建立文化走廊,通过有层次的整体设计,让干部职工在富有档案行业特色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激励。在醒目位置设置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标语牌,集中反映档案工作者应有的道德、素质、精神、作风,充分展示档案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良好形象。三要抓网络环境,创建现代文化平台。着眼时展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着力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网上档案查询,加大档案开放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举办书籍资料、图片、视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上展览,开设展示局(馆)建设成果、交流思想等,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特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档案部门的知名度和档案文化的渗透力、辐射面。

3.3 凸显档案文化特色,挖掘、培育档案文化品牌。档案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部门,不但要承担向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社会公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能,还要承担促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社会个性化、多元化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档案馆可以利用自身保存文化档案的优势,为相关产业提供档案支持,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少档案馆结合社会热点、重大档案题材挖掘档案文化内涵,与相关文化事业部门、主流媒体、大众媒体合作,共同开发、制作多种载体的档案文化品牌,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充分利用传统的图书出版、报刊登载、举办展览等传播手段的同时,还拓展利用电子出版物、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手段,提高档案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档案文化需求。有些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档案馆纷纷推出“档案开放日”,尝试将档案馆建设成文化休闲场所,让普通市民和学生走入档案馆,了解身边历史和城市变迁,感受档案中的文化内涵。并针对历史研究人员、党史研究人员和档案专业人员开设多层次的档案文化讲坛,增强档案文化传播深度和广度,受到市民和学生普遍欢迎。

3.4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打造档案文化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建立人才机制,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打造档案文化产品,将越来越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档案专业知识,熟悉档案业务,还要有其他门类如文学、历史、法律、摄影、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档案馆普遍存在着人才资源缺乏、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求档案馆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档案文化需求为导向、知识更新为主线的人才培训体系,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竞争、奖励机制,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其次,还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适应多元档案文化的发展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分散保存在各个档案馆(室)富含文化信息的档案,通过信息整合、网络共享、馆际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漯河市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2-12-10)

上一篇:《档案法》操作性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档案法操作性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