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初探

时间:2022-05-31 09:08:39

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及地方文献学三个概念的解读,进一步对地方文献理论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通过实践总结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关键词: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理论 地方文献工作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23-02

衡量一个图书馆有没有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有没有特色馆藏,而最容易形成特色馆藏的就是地方文献。在当前各个图书馆不断推进特色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图书馆的特色工作之一,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各地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它的发展不仅彰显了各个图书馆的藏书特色,更是本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个体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开展地方文献研究与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是各级各类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关于“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献学”

开展地方文献研究,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什么是地方文献工作以及什么是地方文献学,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研究地方文献理论。

那么地方文献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呢?就目前国内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以广东地区骆伟、黄俊贵等先生为代表,主张按照杜定友先生提出的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另一种观点是以湖南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邹华享、韩朴等先生为代表,韩朴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邹华享认为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1]。综合起来概括,地方文献就是以各种载体形式记述某一特定区域内一切人、事、物的,即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并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

而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开发、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一种工作过程。[2]

那么,“地方文献学”无疑就是研究“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的学科。1979年7月,云南学者于乃义先生在其《地方文献简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地方文献学”这个概念,并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有所论述[3]。1988年以后,地方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和指导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的新兴独立学科,引起了图书馆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开始对地方文献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等基本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综合我国学术界对地方文献学的概念认识,我们可对其作如下描述:地方文献学是一门以文献学原理为基础,广泛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编纂学、史学、方志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知识,对区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分布、特点、集聚、整序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4]。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方文献学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系统的研究对象,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它既需要研究地方文献的起源、发展、传播、分布、内容特点、时代特点等内容,也需要研究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与其地方经济文化的关系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总结、探讨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更好地研究地方文献、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提供指导性理论,促进我国地方文献及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3]。

从对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以及地方文献学这三个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地方文献是基础,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文献实践层面的方法论,而地方文献学则是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理论层面的专论。由此可见,要想研究地方文献理论层面的问题,必须要以地方文献本身和地方文献实际工作为基本依据,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将经验提炼成理论,最后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最好诠释。

二、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全国各地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在业界内掀起了一股“地方文献研究热”,各地学者纷纷探讨究竟什么是地方文献以及如何才能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各公共图书馆也纷纷开展起本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积极出台政策、制定条例、规范原则,并广泛征集、建设特色、设立专藏、开展服务,一系列地方文献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正如骆伟先生所说:“地方文献,最早定位它只是一种‘文献类型’,然后又进一步定为‘地方文献工作’,于是它的内涵外延都扩大了,”[5]的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数字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今的地方文献工作已不仅仅是单指地方文献,还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务公开信息及口述历史资料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保存上除了注重文字与图片外,还应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的保存方法,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合作,在图书馆建立实物(收藏传统的技术工具、艺术品等)阅览室,与艺术、旅游部门合作,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无形”发展到有迹可循,弥补其在形式和保存方法上的缺失[6]。同时,也可大大地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政府的公告、文函、地方的新闻条目等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之一,图书馆应与地方政府宣传机构积极联系,在做好政务公开的同时,做好信息的收藏工作,保留相应的时事资料[6]。

具有地方性质的音像视频等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图书馆可以从丰富地方文献资源形式入手,走出馆门,与博物馆、档案馆、史志部门、艺术团体、政府文化宣传机构等协同合作,采访名人、搜集实物、拍摄照片、录制音像视频等,进行地方文献的补充采集[6]。

另外,在当前手机信息极度盛行的时代,那些微信群里传递的地方信息,例如地区特色餐厅、周边景色、特色小吃、老街巷、老照片、老景物等等,也应逐步纳入到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中来。

三、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1.关于收藏问题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一直是业界一个争论的焦点,其内涵也一直存在“广义说”与“狭义说”之分,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地方人士著述的取舍问题;二是地方出版物是否全部收藏。简单地说,内容上的地方特色其实就是狭义的地方文献观,形式上的地方特色多指地方出版物,如果内容形式上都具有地方特色,这就属于广义的地方文献观[7]。在这个问题上,本人更倾向于“狭义说”的观点。即只收地方出版物中与地方相关的资料和地方重要人士的著作及相关资料。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分类应从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基本方面去界定,具体到每个馆,则应结合实际去考虑[7]。

虽然上述业界争论的两点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但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而言,有些原则还值得商榷。一是对地方人士著述的收藏还是应力求有所侧重,在收集的过程中应对地方人士及其作品从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旦确定某人为本馆收录的对象后,就应对其所著的全集、选集、代表作品及其书目、研究、评论文集、传记资料等进行全面收藏。二是对地方出版物也应采取有选择地收藏,同时侧重于对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与收藏。因为非正式出版物更具有特定区域的特征,是地方研究的原始资料,更具有收藏价值[8]。而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可以避免图书馆过去在文献收藏方面存在的“大而全”的弊端,从而保证各馆地方文献收藏的“小而精”,有特色。否则,毫无原则地对所有地方出版物加以全部收藏,就会造成各馆地方文献藏书鱼目混珠、过宽过泛的局面,体现不出各馆藏书的地方特色。当然不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不代表就不收藏地方出版物,对于地方出版物,图书馆应有选择的收藏,内容上具有地方性的可以将它归入到地方文献中来。不具备地方性但具有收藏价值的可由图书馆基藏库收藏。而对于一般性地方出版物,相关部门可以以存目的形式予以揭示。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能防止因地方文献收藏范围过宽,造成库房面积的紧张。更何况就呈缴的地方出版物来看,许多内容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文献特征,根本就没有收藏的必要。因此说地方文献的收藏原则只能是注重地方文献的内容特征,同时兼顾地方文献的区域特征[8]。

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的确定可为四类:一是本地地方史料;二是本地人或外地人撰写的反映本地内容的著述;三是内容具有本地地方性的地方出版物;四是本地名人的传记和研究资料[9]。

2.关于数字化问题

在当前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最能体现各馆的馆藏特色。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地方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

各地公共图书馆应以专题为特色,积极构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特色。加快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馆藏图录数据库、书目文摘数据库、地方人物数据库等。确立地方文献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协调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集中联合编目,实现馆藏共知;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使人们在互联网上实现地方文献共享的需要[10]。应用具有通用性、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界面友好性、使用方便性和智能化管理等优点的技术平台,建立可向社会公众提供地方文献新闻浏览、地方文献数据库统一检索、地方文献传递、在线咨询、定题服务与推送、专题地方文献导航、多媒体地方文献服务等多种服务的平台,开展地方文献的全方位服务[11]。

3.关于服务问题

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阅服务到参考咨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发展过程。但对如何开展地方文献服务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12]。各馆只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自身条件开展本馆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

按照目前各馆现有的服务模式,地方文献服务工作大致分为三种。即一般性了解的普通查阅服务、具有参考咨询性质的重点课题服务和以传播知识与信息为目的的专题信息服务。普通查阅服务是指读者提供所需地方文献的内容和主题,馆员以本馆馆藏为范围帮助读者进行地方文献定位,由读者自行查阅所需地方文献,属一般性读者服务。重点课题服务是通过代查代检、帮助读者查到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地方文献资料,为读者完成课题研究提供地方文献资料保证。而专题信息服务是地方文献服务中的最高层次的服务,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开展参考咨询、分析重组、提炼归纳等,将地方文献形成可以直接利用的专题,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并整合到现存已开发的地方文献专题中,为读者和社会提供永久信息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12]。

基于这三种服务模式,就需要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熟悉本馆地方文献资源、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地方文献服务队伍。如:提供实体地方文献的馆员,要熟悉了解馆藏资源;提供参考咨询、课题服务的馆员要有判断地方文献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能力,特别是熟悉本地区的自然及人文发展状况,要熟悉掌握地方文献的分类、主题标引的深度和标准;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馆员,要具有将地方文献资源与计算机数据库结合的能力[12]。

4.关于多元化合作问题

由于目前国内很多地市都有不少部门,如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各类社会团体、私人收藏家等等,都各自有地方文献收藏。这些规模较小的地方文献收藏单位各自为政,造成地方文献重复、分散的现象,需要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地方文献建设与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协调配置,而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与服务单位,无疑是最好的组织者与协调者[11]。

在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时,一定要遵循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13]。

根据各单位的性质,合理分布地方文献资源。例如:地方文献就由图书馆来收藏,地方档案由档案馆来收藏,地方文物则由博物馆来收藏,这样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以达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同时也能妥善地保管好各类地方文献资源。

多元化合作可有以下模式:1、由于许多地方文献资料分散于各种书籍中,读者查阅与利用起来较为困难,对于这类隐含的信息资料,图书馆可以主动寻求同高校院系、档案馆、研究学者等合作,共同选定专题,进行摘录并有序编排,以此来丰富地方文献资源。2、与档案馆等联系,开展地方杰出人士的个人展;3、与生产本地传统名产的企业联系,利用文献的史料作用,赋予地方特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4、与民间团体、民间艺人等联系,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宣扬本地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5、也可与电视台、剧院等文化部门合作,根据地方历史典故、名人事迹、民间传说等发展影视、戏曲产业等等[6]。

参考文献

[1]张勇、伍艺、杨敏. 地方文献研究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 图书馆,2007(6):35-39

[2]王英. 地方文献学的理论构架[J].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12):51-53

[3]刘吉红. 地方文献学定义的历史梳理与内涵分析[J]. 保山学院学报,2013年(4):102-104

[4]骆伟. 地方文献学相对论[M]. 澳门;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

[5]骆伟. 我国地方文献专题研究综述[J]. 图书馆论坛,2006(6)

[6]. 多元合作模式下的地方文献工作[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55-57

[7]杨战朋.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地方文献基本理论体系建构[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7):71-77

[8]邵仰东. 基于馆藏文献分析的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3(增刊1):80-82》

[9]王以俭.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61-64

[10]徐宁.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8):62-63

[11]楼晶.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策略研究――苏州、宁波、汕头、佛山图书馆比较[J]. 图书馆论坛,2012(5):74-77

[12]李翔. 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探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3):192-195

[13]俞国玉. 图书馆多元合作基础上的地方文献工作探讨[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3(1):54-55

作者简介:马丽,(1970.04―)女,辽宁沈阳,本科,沈阳市图书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信息学。

上一篇:空中交通管制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研究 下一篇:妇科病区实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情况分析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