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中的意象解读

时间:2022-05-30 08:38:08

高中诗歌教学中的意象解读

河南高考语文科用的是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是11分,是赋分最高的。学生的得分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我认为关键在于注重意象的解读。

一、意象是诗词艺术重要的审美单元

1.意象与物象

“物象”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形象。而在中国古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2.意象与形象

意象隶属于诗歌形象,诗歌形象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物象。

3.意象与意境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有“意”,也就是都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不同点是“意象”的“象”,即“物象”是具体的、局部的。而“意境”的“境”,则是指整体的客观景物或社会生活的画面,是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不是意象的简单叠加,其内涵比意象更丰富,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具体物象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意象的特征

1.意象的固定性

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不同的诗人,只要所用意象一样,诗词中传达出的情感就会相同。比如,杨柳、长亭、酒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月亮、鸿雁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梧桐、流水、杜鹃鸟来状自己的愁苦;、梅花、松柏来显示自己志向的高洁。

2.意象的象征性

一些意象,一旦放入诗词当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比如“月”,因为月有圆缺,所以中国诗人喜欢用月圆象征人的团圆,用月缺象征人的离别。

3.意象的比喻性

诗人有时喜欢借助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比如“流水”,因为流水具有绵绵不断、多而丰厚、流水向东、一去不返等特点,所以诗人把它和愁绪联系起来。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4.意象的通感性

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带露的芙蓉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显示了通感特性。

5.意象的可塑性

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由于处境、心境、感知不同,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月”,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抒发人生苦短的哀伤。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反衬诗人孤立无依的凄苦。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安谧空寂的月映衬诗人安闲的心境。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借月落抒发漂泊异乡的游子在客旅途中的愁思。坡《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人生离多聚少、颠沛生涯的忧虑。

6.意象的通俗性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取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使人一读便可感知,并迅速产生联想,否则就达不到以象尽言的目的。

三、意象组合的多样性

1.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的平行罗列,各个意象之间起铺陈、互补作用。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中十种意象地位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全曲十个意象,藤缠树,树上落鸦;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2.递进式

递进式是指按时间先后和行动轨迹的顺序推进组合意象。表现为一种思绪的流动或事件的延续。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句包含六层意思,“雨横风狂”,正是伤春之时,此一;春暮又值日暮,人锁深院,于是发出“无计留春”之慨,此二;眼见红花飘零,又兼孤寂难耐,进而“泪眼问花”,此三;本视花为知己,倾诉衷肠,花却“不语”,不解人意,惆怅更增,此四;花不但不语,还自在飘落,弃人乱飞,更让人心伤,此五;乱飞还罢,而且“飞过秋千”,将人视线牵引向旧日游玩之所,又扬长而去,弃人于不顾,至此已伤心透顶,此六。层层深入,把闺妇的哀怨、伤春之情推进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3.交错式

是将有着相反、相对内涵的意象的对比组合,将有相似相连关系的意象,人为切割后的再交错拼接。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错综式

错综是破除意象组合的单调,有意造成意象结构的错落,最常用的手法是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通常顺序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将句子的宾、主关系交错,宾语提前加以强调提高了意象的孤立程度。

以上是本人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弄懂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诗歌意象理论博大精深,这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探索,以期和各位同仁互相交流,使诗歌鉴赏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高中)

上一篇: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下一篇:以文为本,科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