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成本与股权结构研究

时间:2022-05-30 07:39:27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与股权结构研究

摘 要:根据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分析不同性质控股股东与不同股权集中度对成本的影响,从而提出可以通过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关键词:成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5502

1 引言

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是现在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而产生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双方利益冲突会诱使经营者采取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这样就会产生问题,而为此设计监督、约束、激励和惩罚等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它们的总和即成本。股权结构通过影响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委托人对人的监管能力与监管动力是有差别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委托人因人行为而承担的成本或获取的收益是不同的。所以,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公司取得并维持良好的经营业绩。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股比重过高等突出问题,导致公司治理实践中出现“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大股东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必然会在根本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经营绩效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2 成本与股权结构研究分析

2.1 委托理论和成本

Jensen和Meck1ing在1976年发表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了委托―理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框架。作者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聘用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一定决策权委托给人,而委托的前提是人忠实服务于委托人。但是,由于人是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与委托人不可能完全一致,以及严重的契约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从而产生人问题,包括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人问题,委托人力图控制经营权所支付的费用构成了成本,包括委托人支付的监督成本,人支付的保证成本,剩余损失。

2.2 股权结构对成本的影响分析

股权结构即所有权结构,是股份制企业中不同属性出资者所持股份的数量、所占比例及相互关系,是股份制企业中一切契约关系的基础,也是研究公司控制权、委托―关系和成本等公司治理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股权结构不同,成本就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分析不同性质控股股东与不同股权集中度对成本的影响,从而研究成本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1)不同性质控股股东下的成本。

虽然中国上市公司控制股东的类型细分起来有若干种,本文主要研究两大类: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成本分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三部分(Jensen&Meck1ing,1976)。相比之下,国有企业中的监督成本显得尤为突出,中央政府非常注重国有企业的监管,不但成立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党委纪委工作组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者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同时董事会、监理会的设置也对国有控股企业经理进行监控。而民营控股企业,其外部监督机构主要是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出资者,其承担的监督成本相对国有控股企业低得多。

在财务报表审计,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贷款项目、投资项目、担保业务等方面,国有企业由于设置了相对严格的控制流程,强调了相关部分的约束成本,从而提高了人的担保成本。另一方面,在民营控股企业中相对简单的委托关系,增强了委托人的监督意识,因此人进行自我约束以保证民营控股企业委托人利益的守约成本也较低。

委托人与人行为决策之间会产生企业价值差异,它包含人的低努力水平、决策失误、公司治理漏洞、在职消费、过度投资、及相关道德风险问题所造成的企业价值损失,这就是剩余损失。由此看来,剩余损失是由于人不完全遵守最优契约而带来的成本费用,其难以计量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在契约签订、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可调整可控制的实际成本――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可有效控制监督约束成本,从而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机制由于设置了较多的监督机构和内部控制程序较民营控股企业相对复杂,监督与担保成本较高,在职消费和隐性损失也较大。此外,高度分散的全体人民是国有控股企业的初始委托人,他们没有实际监督控制的能力,而拥有国有控股企业决策控制权的主管单位不因监督经营者在职消费、建立“个人帝国”等行为而获得超额报酬,也不会承担经营者决策不力而造成的企业损失,所以他们在没有任何激励或危机的条件下自然不会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这些都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总成本显著高于民营控股企业。

(2)不同股权集中度下的成本。

按照股权集中度的不同,本文将股权结构可划分为高度集中型、集中型、和分散型的股权结构。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是指在企业中形成“一股独大”,第一大股东拥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股东要承担由于公司经理人背离委托人意图、不完全遵守和执行契约内容损害公司价值的所有成本,他们必须对经理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频繁、严格、有效的监督控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股权过度集中,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就会越加严重,从而增加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同时经理人或与大股东合谋或就个人谋取私利,侵占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加大成本。

集中型股权结构是指企业中存在若干持股比例较为接近的大股东,他们之间相互抗衡,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控制企业,必须与其他大股东共同协商才能解决公司控制问题。集中型股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既拥有对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又不会因为绝对控股而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各股东之间能形成相互制衡关系,其他大股东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但不会像小股东那样采取“搭便车”行为,而且在必要时会联合起来,加强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管理者的监督;同时也存在其与控股股东合谋的可能。监督提高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而合谋需要控制联盟内部的统一协调,因此,无论监督还是合谋,都会提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而抑制控投股东的“掏空”行为。

分散型股权结构是指股东持股比例高度分散,没有一个股东可以单独对公司实施控制。分散型股权结构的企业,公司经理人员往往掌控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其侵占股东权益、中饱私囊的行为就显得更为严重。同时由于股权相当分散,股东力量相对薄弱,从而削弱股东监管管理层侵害、利己行为的能力,并且股东实施监督的成本也远远大于从中获得的收益,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对人的有效监督程度越低,成本越大。

3 结论

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得出股权相对集中,存在可以相互牵制、抗衡的若干控股股东的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股权结构成本最低。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度、合理配置投资主体的持股比例(逐步减持国有股、适度增加法人持股)、增强股权的流通性、健全资本市场结构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机制,降低成本,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Jensen, Theory of the Firm:Meckling.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126143.

[2] Shleifer, Vishny.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88(21):3237.

[3]平新乔,范瑛,郝朝艳.北京:中国国有企业成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

[4]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5288.

[5]龚晶,刘鸿雁.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5):8283.

[6]苏启林.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J].中国工业经济,2004,(4):100106.

上一篇:次贷危机下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与监管分析 下一篇:基于业主角度的建设工程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