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5-29 10:16:20

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突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与扩招幅度过大、教育质量下滑、教育结构不合理等有关。为了解决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应当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8]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7-10.

[9] 王蔚虹.我国博士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16-21.

上一篇: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研究 下一篇: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