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怎样利用非智力因素进行培优辅差

时间:2022-05-27 10:58:20

数学课怎样利用非智力因素进行培优辅差

摘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缺的两个因素,它们是相互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且这两个因素最好在0到7岁之间培养好。如果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缺少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他智力正常,但行为习惯差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从而容易让人误认为他是智力问题或者是问题学生。本文就怎样在数学课上利用非智力因素进行培优辅差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培养;培优辅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88-01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性格习惯、兴趣情感、社交圈等。在小学阶段,很多老师都认为这阶段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是最重要的,比如数学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计算解题能力等。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发展智力之前必须先培养好各种各样的非智力因素,否则智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就像建房子一样,地基打不深建不结实,你能把房子建得很高吗?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催化剂,要想提高本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数学学习成绩,就必须在培优辅差中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做法如下:

1.培养互信、互爱的师生之情是培优辅差的前题条件

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一个教师想他的学生听他的课,做他的作业,接受他的教育,他务必"以德服人",让学生从骨子里佩服他、信任他、爱他。如果学生有这种师生之情,他们必亲其师爱其教。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请教师注意自己跟学生交流时的语言和表情,因为学生与你交流时会有意识去评价和重新定位他与你的关系。如果你总是用批评的语言和严肃的表情跟他交流,时间长了,学生必然对你产生畏惧,不敢跟你说话,就连举手回答也不敢,害怕答错了受到你的批评。相反,如果你总是用一种赞赏、表扬、民主的语言和微笑的表情跟他交流,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把你当作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这样你们之间必然拉近心灵的距离,增进互信、互爱之情。

一个学生在一学年的时间里,智力不可能提高很快很多,但只要培养和改变他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数学老师在辅差过程中不可能先通过提高智力从而提高成绩的,而是先通过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从而慢慢提高成绩,再由知识的量变到成绩的质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承认这一点,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杀鸡取卵的做法,这样做必定会两败俱伤。

2.训练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培优辅差的关键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很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很多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要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靠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持,对观察的思考探索,对事业的勤奋。"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目标、兴趣、信心和毅力,只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害怕失败的话,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他也不可能得到成功。

3.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内化是培优辅差的目标

经济学家常说:一个刚脱贫的家庭最容易因病而返贫,一个小康之家最容易因意外事故而返贫,一个富商之家最容易因生意失败而一蹶不振。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的,他们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而导致对学习没兴趣、分心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厌学。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培优辅差中把已经转化成功的学生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进行永久性的内化,使这些非智力因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一种品质,这样我们老师就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天天担心谁又开始学懒了,谁又开始骄傲了,谁又开始不听课不做作业了。

那怎样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永久性内化呢?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同一种思维方式,重复了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所以,数学教师在培优辅差时所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你要刻意让学生重复训练21天以上,那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就会变成学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了,这种结果叫"同化",说明学生被你同化了(被你永久性转化成功)。

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永久性内化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被要求去做,过程很难坚持,思想很痛苦,很想放弃。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被要求去做,过程中感觉有点自然和习惯,思想没有抵抗情绪,没有放弃的念头。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用被要求去做,也不用思考怎样去做,动作和意识很自然,思想很乐意去做。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学生完成此阶段的训练,你就已经完成了对此学生的培优或辅差工作,学生已经永久性被你转化成功了。这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成为学生生命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不停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劳"。

总之,在培优辅差过程中数学老师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培优辅差过程中老师辅导学生的不是长期督促他学习和做作业,而是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这样老师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样学生也不用被老师天天"填鸭式"和"灌水式"的辅导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和生活的技能,防止厌学、逃学等心理问题的产生,老师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上一篇: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信息技术课的艺术性 下一篇:刍议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