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

时间:2022-09-07 03:42:59

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52-01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包含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4.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们动手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增加了对数学的了解,掌握了数学的规律,并且能够主动利用这种规律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当它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学生就能够在不断动手和探索中对数学未知世界有新的发现,从而不断成长。并且,在获得了新知的过程当中,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拼积木"的活动中,让学生把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不同的正方体,再把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不断变换,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同时交流和探讨,教师在旁边给予鼓励和赞美。

这样的动手学习,学习环境温馨,学习氛围宽松,创新意识容易得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有增无减。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学生们打造的将来的数学王国的一块基石。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能打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思路,就能够促进学生们在数学方面的成长。

上一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如何引导小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