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26 12:55:29

提高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眼前。2009年9月江苏省农广校开始对泰兴、盱眙、大丰等19个县级分校按照统一部署,从服务“三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实用人才保障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办学形式,面向农村招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农业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简称“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第一批(2009级)招生6000人,2010级招生9000多人。

3年左右的办学实践表明,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对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推广新技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学生参学积极性不高。半农半读涉农专业中专班招收的学生大多是45周岁左右的农民,不少人文化基础薄弱,加之长期生活闲散,对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是“被动学习”;二是涉农中专班学历层次偏低,加之个别地区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差距,办学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三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四是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主观认识不到位,对学习不重视。比如,泰兴市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非农生产,农村家庭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非农收入,农民增收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庄稼地不能荒着”,因此,仅满足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许多学生对涉农专业的学习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的东西无用”。

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中专班办学与农业科技培训“一时、一点、一地”的特点相比,具有系统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特点,办学要求更高,理论性更强。但有的学校将学历教育等同于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讲究“短、平、快”,仓促完成教学,教学内容没有时间与实际生产有效结合,让学生觉得“办学匆匆而过”、“教学内容空洞无物”,加之个别班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技术推广普及、学生增收没有积极意义。

三是经济利益驱动。由于多种原因,在学生“享受国家免学费补贴(1500元/年)”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个别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招生,不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加之缺少硬、软件支持,致使中专班办学质量无法保证,出现“办学应付”、“学时缩水”、“教学、实践脱节”等现象,影响教学质量。

四是学生习惯影响。调查发现,学生出勤率比较高的班级,一学期乃至一学年基本保持较高水平;相反,出勤率一般持续低迷。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习惯,听过课的学生会在每周固定的上课时间习惯于来听课;相反,有许多学生没有学习的习惯,不愿意参加听课,致使班级学生出勤率不高。

五是学生自卑心理。一些参加学习的学生,文化层次不高,与外界交往少,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行”,加之班主任思想工作不到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学实效,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等级招生。中央农广校于2009年对市县分校开展了办学资格评估,江苏省共评出A级校19所。省校应该根据各校的等级下达指导性招生计划,比如A级校可以每学年招生400人以上,B级校招生150~300人。没有参加办学等级评估的学校,可以少量招生(50~80人左右)或不允许招生;如要增加招生人数或规模须经省校评估达到相应等级,方可增加招生计划。分等级招生,可以保证教学质量,防止盲目招生,有利于办学的健康持续开展。招生过程中应广开门路,多种途径招生,除了下沉办学重心,主动在乡镇、村开设中专班,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招生,让每位想学、愿学的人有机会参加学习。

2. 把好入学关。涉农专业中专班实行“免试”入学政策,个别学校为了招生,不顾学生认知实际,学生只需提供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成为中专班学生。实际上,他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无法适应中专班的教学,致使中专班教学无法有序开展。要保证中专班的健康、规范进行,各分校应通过当面填写报名表、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报名学生进行“目测”,了解报名人员的基本情况,适当把控人员入学关。

3. 积极开展教学调研。涉农专业中专班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业人员,有过行业经历,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拿文凭,更多的是希望学到与从事的行业、产业有关联,并对自己增收有帮助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用技术培训中不能解决的“所以然”问题。因此要提高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首先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想听什么、想解决什么,因此市县分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下基层、进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其需求,了解行业、产业生产实际,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想知道、最想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程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生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向授课教师提问,直到弄懂为止,并组织老师上门、到田头指导服务。这样,教学才会有“物”,才会有吸引力。

4. 教学内容实用。中专办学与短期培训相比,系统性更强、教学时间更长,各方面要求更高。提高中专办学实效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实用,增加办学的吸引力,让办学有生命力。泰兴市农广校在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时,要求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从学生周围事例出发,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讲解案例中蕴含的法律原理,将枯燥的法律知识通过常见案例表现出来,同时教给学生维权意识和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从农业生产现象出发,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从理论出发讲解出现类似的情况如何处理。

5. 分类开展技术交流。把从事相同专业和产业、不同镇村的学生组织起来,邀请省市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就大家共同关注、关心的技术难题和信息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方法,准确了解市场行情。2011年以来,泰兴市农广校举行30多次技术交流会,520多名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韭菜生产、河豚鱼养殖、山羊繁殖选种、奶牛产奶、测土配方等技术难题32个,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29个,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了涉农专业中专班的办学吸引力。

6. 时间安排合理。中专班学生大多是农村从业人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闲时间上课。办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农时、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一般农忙时间不办班,镇村有省级以上重点活动时不办班,农闲时间每次上课2天。同时,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每季的上课时间。弹性学时,不仅适应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的要求,更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务工从业的实际需求,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 教学形式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涉农中专班学生大多是从业农民,单一的课堂教学会让他们产生枯燥刻板的印象,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普遍采用投影仪、VCD、PPT等多媒体开展教学,教学直观、生动形象;适时在村头、田边开展现场教学;有序开展“技术讨论”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在辩论中得到升华,能提高其专业技能;适当安排与教学有关的参观活动,增强办学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多样的教学形式相互具有互补性,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江苏省泰兴市农广校

钱 明 陈 勇

上一篇:大棚枸杞菜栽培技术 下一篇:樱桃叶部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