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区级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2-05-26 03:14:39

创新区级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使区级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区级教研部门的一大课题。实施以需为本、变客为主、行为跟进、多向联动的教研策略,从教研的内容、模式、过程和机制等方面入手,创新区级教研,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区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基层教师一级培训机构的区级教研室,如何创新教研机制,探索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策略,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实施以需为本、变客为主、行为跟进、多向联动的教研策略,从教研的内容、模式、过程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创新区级教研,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需为本”,创新教研内容

教研活动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学习的兴趣乃至学习的效果。有研究者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传统的教研内容大多是由教研员根据个人的认识与意旨事先预设和规划的,很少考虑到教师个人的需求,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强。因此,“以需为本”创新教研内容势在必行。

这里的“需”,指的是教师个体的需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个体的需求,主要指教研内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教龄、不同职务教师的需求而确立和设置。比如,针对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开设“学科说课”“教学设计编制”等专题研训活动,聘请学科专家开设讲座予以指导,通过教学竞赛、培训考核进行演练,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实际的需要,指的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开设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比如,针对毕业班教学需要开设的“总复习示范性教学”专题研讨活动;针对各学段教学重点开设的相关课型教法探索的“同题异构”专题研讨活动等。

“以需为本”的教研活动,要求组织者在开展活动之前,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开展对教师需求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别教师的需求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据此规划和设计教研活动的内容。这种围绕教师和教学的需要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植根于课堂,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注重实践的探索,在盘活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变客为主”,创新教研模式

“教研”即“教学研究”,重在探索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链接与融合。开展教研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政策要求,有效地运用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真正融入,是实现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的可能。传统的区级教研活动,“我研你教”“我说你做”“我评你听”的模式,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作为参研的客体,以“看”“听”“记”为主,丧失了“研”的功能,很难使教研取得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同伴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是实现智慧提升的直接和有效手段。“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了解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陈向明)开展教研的目的就在于此。故此,“变客为主”,使参研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互相切磋、交流、对话甚至是争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变客为主”创新教研模式,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激发参研教师的主体意识。教研活动中,要引导参研教师树立教学研究人人有责的意识,改变消极等待、敷衍应付的心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和见解,引导教师交流研讨共享智慧。二要营造研讨与对话交流的氛围。教研活动最怕的是组织者或主持者的“一言堂”,因此尊重参研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严谨、民主、宽松的教研活动氛围,创设教师间交流、探讨的活动平台,让教师们袒露心扉,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才能激发起思维的火花。三要创设参与研讨的条件。通过采取问题指向、任务驱动、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挑起话题、布置任务,以此点燃教师的参与热情、激活教师的实践智慧。在研讨的桌位排列上,采用便于讨论的面对面的方阵式、圆桌式等,都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参与与研讨,能有效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和探索。

三、行为跟进,创新教研过程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认识上的进步,二是教师行为上的改进。一次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要实现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对一个专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在当前开展的区级教研活动中,虽然也有许多很好的做法。比如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比如同题异构的专题性研讨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结束后最多只是对活动过程进行小结,而对活动后教师认识的提高情况、后续教学行为的改进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拓展发掘情况没有进一步的跟踪了解和探究,教研取得的成果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和扩大,不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要使教研活动的成效得到最大化,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教研过程,关注教研活动的行为跟进。

教研过程的行为跟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活动的系统性。这里说的系统性是指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有整体规划,依据学科特点设计跟进教研的主题,根据目标要求安排跟进的时间,依据研讨的具体情况调整研讨的内容。比如,针对初中作文教学指导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可以按7~9年级作文教学要求,设计出“记叙文写作指导”“说明文写作指导”和“议论文写作指导”等系列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学段作文教学的重点。②主题的系列性。学科教研活动重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形成这类问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组织者必须根据调研的相关问题,围绕一个重点设置系列的研讨主题,开展探索与研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③内容的层递性。研讨内容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但是必须达到研究内容的层层递进,研究成果的螺旋上升。比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可以围绕学生“自主质疑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相关联的小专题展开研讨,能逐渐深化教师的认识,将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这一目标。

教研过程的行为跟进,组织和主持者必须系统地指导参研教师认真反思教研过程的得和失,及时总结教研活动的经验与共识,从中提炼出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究活动,由此形成教研活动的良性循环。如此,参研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就能在一次次的研讨和总结中得到提升,教育教学行为也才能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到改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在不断深化的研讨活动中得到促进和提高。

四、多向联动,创新教研机制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的空间、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研工作更加强调其内涵式的发展,更加凸显其研究性、指导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区级教研室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难以更好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的。因此,创新区级教研机制,摒弃单向传递、孤军作战的做法,开展多向联动的教研活动,扩大教研力量,拓展教研空间,寻求多渠道、全方位的引领与支持,是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市、区、校三级教研部门联动。与市及以上教研机构联系,聘请学科专家、教学名家开设教学公开课或教学讲座,及时传达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前沿的教学研究信息,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研动态;组织开展跨区域教研联动。联系其他区域教研部分和优秀学校的教研室、教研组,组织教师参与外区域的教研或跨区域展示与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做法,拓宽教师视野、历练教师胆识,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2)开展学科教研员、学科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联动。首先,设立教研员挂钩教研基地校制度,学科教研员定时参与学科基地校教研组活动,引领学科教师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广基地校的做法,以促进区域内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浓厚教研氛围。其次,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围绕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开展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引导教师不断探索,引领骨干教师朝着专业发展方向前行。最后,设立骨干带教制度,开展带教活动。由骨干教师带教1~2名青年教师,从专业、理论、教学实践等全方位予以关注和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朝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快速成长。

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要求我们的教研思路、教研内容、教研方法等都需作出相应的改变。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区级教研,让教师在有效、高效的教研活动中汲取、吸纳、历练、成长,对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陈新惠(1965—),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教师的人文情怀 下一篇:在Excel中提取身份证出生年份及判断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