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对创新现代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5-24 10:52:41

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对创新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与转折时期,教师这一神圣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教育问题的出现既暴露出现有教育机制的缺陷,又暴露出当前教师素养与敬业精神的缺失。本文从传统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教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创新。

[关键词] 教师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艺术;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在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文化异彩纷呈、价值多元利益交织的特殊时期,我国教育急功近利、师德缺失及教育僵化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灵魂缺失而不健全的教师能为孩子们塑造美好的灵魂和美好的未来么?

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早已做过很好的描述,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们也一直在坚守着、传承着、践行着教师这一光辉而神圣的“志业”。在这里,笔者既不把教师这样的称呼用“职业”来称谓,也不用“事业”这样的称谓,意在说明教师这一工作的独特性、专业性、专注性、献身性、终生性,归根结底就是强调教师身份与师德的重要性。诚然,在现代经济化、市场化社会背景下避开职业化、事业化来谈论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多少有点不合时宜,而且这一职业的确是、曾经是、而且依然是许多人谋生的手段,但教书育人的能耐绝不是单靠传授知识就可以的办到的,绝不是仅仅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就可以见效的,也绝不是通过一两次考试而取得资格证书就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发表了论文、或出版了专著、获得了职称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思考的一些感受,在这里谈谈教师的修为、履职与教育艺术创新问题,期望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下面,先以《礼记―学记》中几则反映儒学教育精髓的片段来加以分析:

1 如何因材施教

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融合着经典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提法,相信大多数受过点滴教育的人都会知道,更不用说广大教师了,但怎样“因材”,又怎样“施教”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教师总有好办法。但问题是,现今世界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社会条件下,施教的对象已远远不只是专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了,而且大多还是可以享受现代世界文明成果,思维敏捷、信息灵通的“小超人”,所以他们对教师的综合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学生喜欢年轻活泼、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的老师就是缘于这样的原因。由此看来,教师的先“施教”――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做到知己知彼,这是教的前提;继而再“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目的实施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做到百战不殆,达到教学相长,这是教的目标。

但是,如何“因材”呢?《礼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就是因材施教时在“备课”与“施教”中要了解学生并把握其学习情况的指导思想,意思是: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即: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失于一味贪多,有的失于不肯多读书,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或者说是性格不同的缘故。所以,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求知与认知心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取长补短、学有成效而不致有失。

这样看来,“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助长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洞悉学生的不同求知与认知特点,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指导。

比如,《论语・先进》一文中所记载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子路问老师孔子:“听到了什么就马上去做吗?”孔子告诉他,若有父亲和哥哥在场的话,就应该先征求他们的意见而不能马上去做;不久,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到同样的问题,孔子则鼓励他马上去做。当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发现老师的回答自相矛盾而困惑请教时,孔子说,子路胆量过人,但办事粗鲁,应该使他保持冷静与理智;而冉有胆量小办事缩手缩脚,应当鼓励他果敢些。孔子判如两人的教育实例从解惑的角度生动地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的教育艺术。我们现在做教师的,是否都能结合当今社会状况及学生的个性实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呢?

2 如何达到教育的效果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为:要使学校教育取得成效,其主要的途径在于:在邪恶还没萌发之前就应当加以禁止,这就叫做防患于未然;恰逢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越正常的顺序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助观摩,取长补短,这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条因时、因机、因序、因人的教育思路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

这种能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而灵活采取不同对策、讲求实效的教育策略,即使我们现在已经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是应当加以传承和创新的;而且,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宗旨也正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实效性,进而达到求知与能力提升的统一。

现今不少城区学校生源爆满而农村学校趋向生源枯竭的教育窘况,不仅说明了人们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而对于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表明了城乡教育两极分化所造成的施教困难――生源爆满的学校不仅优质师资被稀释了,而且僧多粥少,学生们也不能一一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与指导,一些老师只能以作业或题海战术进行共性的讲解或训练,不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只能敬陪末座,陪太子读书,教育的整体成效只能大打折扣,当今不少学校存在的大量学困生现象正亟待我们广大教师传承、发扬和创新运用这些教育瑰宝。

3 如何分析教育的得失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迁然后学,则勤苦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在邪恶已经发生以后再去禁止,这就和学生的想法相抵触而格格不入,因而不易制服;适宜的学习时期已经过去了,才来教育学生,则他们学起来即便勤勉刻苦也难以成功;教育时无计划地杂乱施行,则学生的学业就会紊乱败坏以致难以系统完整;经常独立学习而没有学友进行切磋交流话,这样的学生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学生如果与不善的朋友相交往,就会容易受到蛊惑而违逆师长;学习时若与女子、小孩儿追逐嬉闹,就会分散注意力而可能导致学业荒废。

这六个方面归纳了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出现的学习疑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天资聪颖,但因自小受到家人溺爱,混迹于姊妹女眷之中,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可怜可叹;当今不少家庭中的孩子幼儿少儿时期活泼可爱,即使有小错误、还习惯也被包容或忽视,而一旦到了小学二、三年级以后,孩子的好动、顽皮、撒娇习性等因没有得到及时“入格”而影响学业,现今中小学出现的不少学困生问题大多都因此而产生。因此,传承和创新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来说仍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我们分析学困生问题犹有借鉴创新之处。

4 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

儒家将教育成功的法则归结为三点,即:“君子既知教之所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为:君子已经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又明白了教育失败的原因,这样之后,才可以算作合格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学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只加以引导而不是牵扯他;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而不是压抑他;讲解时在于启发学生而不全部讲尽。只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之间就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去压抑他们,则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比较轻松;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则学生就会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就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成为优秀教师了。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教给学生某一学科完备的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的不光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对知识的运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作为教师,对待学生时若不能做到循序善诱,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成为良师呢?要知道是学生的优秀与卓越,才检验了老师的教育成效,进而也成就了老师的美名。

当然,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自身的学识、人格等对学生的成才、成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优秀教师的光芒也正在于此。

5 如何讲究教育的艺术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意思是说:善于歌唱的人,能使听众跟在他后面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使学生跟在他后面领会、发挥。他的讲课简约而通达,他所讲的道理也细微精妙,比喻虽少却浅显易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跟着领会、发挥了。

由此看来,教育的艺术不仅是教师才情的展示,更是教师思想、学识与精神境界的表露。当我们把教师这一神圣的桂冠佩戴在头顶的时候,唯有身心合一地全情投入,并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学识、才识与品行,才能真正放射出教育艺术的光芒。

总之,上述几点体会与见解还很肤浅,还只是从儒学这颗大树上摘取了几颗小小的果子,相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而言更是沧海一粟,真切希望与各位同仁多多去采撷些教育的智慧之果,笔者的这些想法仅算是抛砖引玉吧。

上一篇:本来是“内政”问题 下一篇:卫辉市某小区地热地质条件初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