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突破行业壁垒研究

时间:2022-05-23 07:51:35

民间资本突破行业壁垒研究

一、民间资本运行现状

民间资本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却常游离于国家金融行业主体投资之外,甚至一度被忽略。近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民间资本的主体,也是创新与活力的重要微观经济主体日益得到关注,国务院在2010年5月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在涉及金融行业准入方面有很多突破。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及拥有资金不断增长,民间资本已成规模,迫切需要合理的方式进行再利用;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只能依靠自身渠道来为不断增长的资金提供释放途径。在这种背景下,资金的隐性释放便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奈选择,企业投机运用所持有的资金似乎合理,由此导致民间资本相对混乱。运营不好则给实体经济带来危害。目前,国家对民间资本开放的行业无一不是充分竞争领域,在金融行业的垄断更显尖锐。中小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显著上升,迫切需要融资,却又受到金融企业及国家政策的限制,企业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运作资金,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发展困难。实体环境的恶化,导致部分实业资本撤出实体经济,却又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金融投资渠道,由此导致较多的民间闲置资本涌入各种投机市场。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行业利润巨大,且无竞争压力,在这样一种唯我独“资”的心态下,那些需要其提供资金来源的实体企业必然会利用各种手段争取机会,由此势必会间接影响到其它实体行业的发展。

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遇到的壁垒

(一)民间资本自身软弱性与局限性壁垒 民间资本虽然拿到了“通行证”,但却一直踌躇不前,这与目前环境下的三种心态密切相关:一是不敢进。在国有企业存在的行业,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常常表现为不敢进入。如金融领域资质门槛极高,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经营资格。二是不愿进。许多民营企业家不愿意当没有话语权的依附者,少数国有金融企业虽然积极与民企合资,但他们要求控股,而且把自己操盘当成其基本原则,这样必然使得许多民企望而却步。三是进不去。大部分垄断企业要么已经把市场瓜分完毕,要么门槛太高,这就如同一场盛宴,民企虽然拿到了请柬,但却找不到自己的一个席位。许多民企在机会面前选择了观望,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真正进入。民间资本自身的这种软弱性及局限性,使得其在面对目前的经济政策时显得犹豫,势必会影响到政策的最终落实。

(二)法律、制度及行政壁垒 影响民间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的另一个重要阻力是现行的法律法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很多领域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国家对于金融行业的管制相当严厉,对民间投资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要想引导民间资本充分进入垄断企业,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颁布具体的实施意见进行规范引导。但是仅有法律法规还不够。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金融行业作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动力行业,国家相关部门早已与不少垄断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此外,这些垄断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政策驱动的市场化改革和计划思维与市场思维并存的现实经济格局中,受益的国有企业按照资本运行内在规律会拖缓政策的实施节奏,缩小了民间资本的空间。

(三)行为性与结构性壁垒 在我国,金融垄断主要有国有金融垄断和外资垄断。垄断企业目前十分强势,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由表1可以看出,从存款、贷款和资产的CR值的动态发展来看,其趋势为逐年下降,垄断的程度在降低。但总体上,整个市场的集中程度(或者说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市场权力居高不下,行业龙头的地位长期被其占据,拥有规模经济优势使其在竞争中往往有一种限制竞争的天然倾向,目的在于避免竞争带来的压力和风险,由此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所以其不会轻易向民营资本妥协。要让民间资本突破垄断行业的防线,必须要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而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要想很好地依靠政策来限制垄断企业显得尤为困难。政策上的保护与垄断行业本身长期所积累起来的规模优势,使得民间资本想要突破金融行业垄断壁垒实非易事。而且,既得利益体必然会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进行阻挠,由于很多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是由一些大的权力机关转换而来,虽然部分已撤销行政称号,但它们也沿承了足够的权力,有的企业还保留了行政级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产业政策的制定权,它们深知民营企业的进入就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减损。因此,一定会以种种理由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方式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提高民间资本的进入成本,从而抑制民间资本的进入,这就形成了社会上所说的“玻璃门”。

虽然民间资本在进入垄断行业时会遭遇到不同的阻挠,但是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民间资本面对的垄断产业的总体壁垒是在趋于下降的,制度与行政性壁垒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呈下降趋势,但是在短期内的下降幅度并不会很大。由于利益集团的作用,行为性壁垒将会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壁垒,而结构性壁垒则会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大幅下降。

三、民间资本突破行业壁垒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目前,民间资本的运行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保障社会稳定的主渠道。而作为民间资本运行的主体,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巨大的,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其应有需求。

以甘肃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甘肃2011全年的融资景气指数偏低,但从整个市场来看,低景气主要集中在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等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低迷的影响,资金逃离股市,导致上市公司融资景气指数偏低。而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却显示了强劲的融资能力,这与其所具有的垄断地位是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国家对民间资本运用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中小企业的生存显得尤为困难。过度的金融管制造成了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只有政策支持、鼓励并积极提供顺畅的环境,让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金融行业,突破行业壁垒才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且开放金融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进入有几大好处:一是中小企业能借到钱;二是投资者可以通过借贷获得利息;三是国家可以收取利息。

长期以来,金融垄断是造成我国民间资本无法有效运用和监管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是以银行为主导,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改革金融体制,且形成了全国性、地方性以及股份制等多种新形式下的银行,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金融垄断的局面。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首先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比如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其次可以提升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水平,再次可以引入大量的资金,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并且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得到优化配置。郑曙光、唐绍祥、许文学等针对“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产业对国家产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观点认为,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产业对国家安全恰恰是有利的。首先,可以获得产业组织安全方面的收益,民营企业的进入可以解决某些垄断产业投资不足,也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得以扩展,还可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多个主体有序竞争的结构,提高垄断产业的效率。其次,可以获得产业结构安全方面的收益,民营企业的准入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与自己垄断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实现本国产业群技术的自身升级换代,既减少对外国产业转移的依赖,也抵御国外不利因素对本国的冲击。再次,可以获得产业布局安全方面的收益,民营企业的准入可以拓宽自然垄断产业的组织网络,促进自然垄断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最后,可以获得产业政策安全方面的收益。他们的论述是相当准确的。当然,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在给我国带来资金和经营管理技术,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产业安全隐患。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实施“竞争替代”有利于实现因外资控制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只要非国有经济的进入不足以产生新的垄断,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就是良性的。但是必须明确,垄断金融民营化并不等于全部垄断产业的民营化,也不等于将所有国有企业都私有化。

四、民间资本突破行业壁垒的方法与途径

(一)摆正民间资本、政府、国企三者的位置 民间资本要想真正进入金融垄断领域,首先要做到的是理清国有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及各自的功能定位。国有金融企业不是要放弃盈利性,但对国有企业来说,公益性才是其盈利性的基础,再在盈利性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福祉的最大化。罗仲伟指出,国企的定位要明确。他认为,欧洲国家国企功能较为单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国企和民间资本彼此相容,功能却有不同,国企的功能应更多的强调对经济的控制,控制力应该是其第一功能,其次才是效益。同样对于我国来说,国有金融企业应以控制为主,引导资本的合理运用,而民间资本有活力,其高效的创新效率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是其取胜的重要法宝,所以应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只有国企和民企的定位清晰,才有利于理清定位后,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垄断行业的“玻璃门”,改变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看得见却“进”不去的局面。政府具有保护、引导、促进民生的功能,只要政府履行了这些职能,则经济、社会、文化就会分别以其内在的动力而自然健康的增长、发展。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民间金融制度 在金融业有人担心,无法保证中小企业的融资是否会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如果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限制,势必会造成中小金融机构的损失。从表象上来看,这是一个信用问题,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个信息问题。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恰恰是在于获取地方企业的信息成本优势,从而择优而贷,这样就从根本上大为降低了资金的风险。同时要想民间资本得到充分的有效的运用,构建合理有效的民间金融制度是保证其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将风险监管替代合规监管,把要监管对象“怎么做”转变为具有创新空间的“不要怎么做”,将权力逐步下放,风险下沉。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度应该持续加大,将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使民间资本所占的股权的比例逐渐加大,在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实现国有银行股权所有制的多元化。民间资本进入国有银行一方面可以加强银行的资金储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把民间资本从民间借贷市场引入到主流的金融体系中来,可以减少民间借贷所固有的风险,降低对金融秩序的隐性威胁。二是大力发展草根金融。“新36条”即《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规定,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第二十九条规定,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的投资环境。“新36条”只是一个总体方向的指示,其最终实施需要有一套更为细致的配套措施来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金融改革,积极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村镇等区域性银行,其次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国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工商企业转变为国家金融监管下的区域银行,承认其金融企业的地位,将其作为专业的放贷人对待。再次可以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完善信用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最后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金融服务机构,如证券,保险等。只有这样,民间资本才能在一种合理的规则框架下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做出良性贡献。

(三)建立金融行业自由竞争的环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计划性质,虽然政府正在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但是由于受到固有利益的阻挠,改革实非易事,强调弱化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并非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完全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而是要给非公有制经济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很多人担心如果开放金融行业,会对我国的金融行业造成冲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金融企业要面对外来资本的挑战,而国内却又在限制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就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方式。毕竟大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不足,无法与本地的中小金融机构相抗,仅交易成本一项中小金融机构就已占得先机。同时自由竞争的环境,对于淘汰一些不适于生存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那些能够较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新36条”的出台,让民间资本看到了政府对于民间资本的重视,但是鼓励民间资本的关键不是“开放”,而是“平等”,一种竞争机会的平等与主体的平等。尽管国家已经释放出了明确的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发展的政策信号,但市场的顾虑却并未消除,民间资本的进入,不是简单的准入开放问题,而是不平等竞争问题。从根本上说,没有赋予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如果竞争前提不平等,必然会打击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影响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资本需要规制,更需要自由。政府应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不应过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内容,但是自由应是在合理监管下的自由。广泛而平等的市场机会的存在才会使金融领域生机勃勃,经济充满活力。

(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突破口 从我国金融行业和银行业的整体环境来看,当前正面临着两个重要的改革。首先是金融机构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以民营化的方式将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改制,这种改制较少受到现有政策和理论的障碍,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对于打破金融垄断,优化竞争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民间资本参股农村信用社,在此基础上演变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通过并购和跨地区的竞争经营,最终形成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农村商业银行体系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竞争的新格局。虽然其最终成型可能会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但是“新36条”提出的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已经为金融业的机构改革指出了方向。其次是发起和设立新兴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都是“新36条”提出的新兴金融机构。“新36条”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发起和设立新兴金融机构由民间资本来主导,可以提高金融效益,改进金融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新兴机构又以村镇银行为首选,其所具有的成本、信息和管理优势都直接说明了其可以作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垄断领域的首选突破口。

(五)民间资本自身改变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垄断领域,并不意味着所有民间资本都能进入,只有那些达到了条件的资本才会获得这一通行证,因此,以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混乱的局面来看,只有民间资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政策的鼓励下顺利进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针对民间资本散,乱的特点,政府应引导民间资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引导民间资本建立合理规范的自我管理体系,提高资本管理者自身的素质,鼓励民间资本的创新。只有使民间资本自身从量到质发生飞跃,才能使得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一席之地。

(六)进入方式创新,提高民间资本进入成功率 许多民间资本的进入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各种不平等制度的阻挠,而是因为进入方式和进入策略的选择不当。民间资本想要进入金融垄断行业,应根据金融垄断产业的特点,进入壁垒的高低,以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创新出不同的进入方式,如此才能提高进入成功率,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熟悉的金融领域。只有自己熟悉的领域,才会使资本在进入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减小进入风险。第二,选择壁垒低的领域。壁垒低意味着进入成本低,能降低资本进入时所付出的代价。第三,选择有增长潜力的领域。灵活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第四,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剧锦文著:《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王蕾:《“新36条”助力民企打破行业垄断》,《洛阳日报》2010年6月12日002版。

[3]李富永:《民间资本期待冲破三重“门”》,《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3月7号001版。

上一篇:从多元角度看电影《小鬼当家》字幕翻译 下一篇:中小企业资金来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