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课堂 有效衔接

时间:2022-05-23 01:08:50

互动课堂 有效衔接

【摘要】 在新授课中,确保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课前预习作业的合理设置和有效评价,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本文结合三节教学课例,提出“设问――讨论”、 “穿插――释疑”、 “展示――答辩”等三种衔接方式,分析探讨如何使“前置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前置作业 有效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36-02

在新授课中,确保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以“前置作业”引领学生自主预习,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使学生在完成前置作业后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更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生完成前置作业后,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既反馈评价前置作业,又使课堂知识不重复,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前置作业与高效课堂的有效衔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试结合教学课例对衔接方式进行探讨。

一、“设问――讨论”衔接法

衔接是在教师认真阅读、批改学生前置作业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前置作业的掌握情况,再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有关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质疑,请学生小组代表个别回答,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点拨、深化、归纳。

课例一:必修1第1章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课堂流程摘录:

课例分析

1. 关于前置作业的设计。围绕本节重难点知识,设计了两个前置作业:(1)要求学生设计简单的表格,学会对知识进行列表比较,(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从中找到信息。这些是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一种检测。检查发现,第1题大部分学生不会列表比较,他们可以在书上找到一些答案,只是分点列出,没有列表;第2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并能很好完成。说明学生有预习,但是综合能力还要逐渐培养,教师应加以指导。

2. 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检查学生的前置作业,发现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思考和探究,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点就是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行深入的拓展,主要解决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拟核的含义,以及相关新知的巩固、拓展、迁移、应用和升华,并指导学生掌握对知识进行列表比较的技能,做好知识的训练和巩固。所以,知识拓展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问:(1)比较细胞核与拟核的不同、细胞器的不同。(2)识记部分特殊生物。(3)蓝藻的种类、特点。

3.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采用了图片辨析和教具模拟法两种不同的方法突破难点:(1)利用教材后面第3章的图片与本章图片进行辨析,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不同点;(2)用两个罐子模拟两种细胞,其中大罐内有一个透明的大球表示细胞核,内装电线(表示染色体)和小球(表示核仁),还有一些小物件表示不同的细胞器,其中一个小珠子表示核糖体;小罐内有一个环状的铜线(表示DNA),也有一个相同的小珠子表示核糖体。

本节课利用前置作业使学生基本了解了重点知识,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比较好地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老师还指导学生用“特例记忆”和“形象记忆”去记住属于真菌的生物,属于蓝藻的藻类,形象有趣,增加了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二、“穿插――释疑”衔接法

这种衔接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在相应的环节点上穿插前置作业的问题,学生回答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最后通过师生共同释疑来落实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课例二:必修1 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流程简述:

课例分析

1. 导入自然。本节课首先创设情景,通过学生身边美好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多媒体展示精美的丹顶鹤舞蹈、可爱的婴儿、健美运动员图片,配上悦耳音乐。这些现象中蕴含的生命物质,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蛋白质,很自然地从熟悉的事物过渡到抽象的蛋白质,导入自然。

2. 活动多样有效。流程二中结合前置作业1的回答,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学生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学生仅仅看图分析,还不能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通过亲自组装,在“做中学”,变换不同的R基,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流程三中结合前置作业3,除了学生的展示,还有FLASH动画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通过动手操作,不仅理解了二肽的形成,也理解了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处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尽管高一学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但这部分却基本掌握了。

流程四中结合前置作业4,指导学生连接多个氨基酸,对比、类比,很容易体会组成多肽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存在多种多样。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本节课因为学生活动较多,要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流程一至三为第一课时,流程四至五为第二课时。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把前置作业与新知理解穿行,在不同的环节穿插学生的小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三、“展示――答辩”衔接法

这种衔接是以学生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互相设疑提问、答辩,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开展学习的。答辩环节促使小组同学要查找资料,深入探讨,思考要多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活动要深入,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疑难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答辩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提前落实负责每项作业的小组,还要进行小组比赛,实施一定的奖励方案;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目标性强,课堂效果才会好。

课例三:必修2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堂总体流程:

课例分析

1. 学生展示有效。 首先教师规定了由不同的小组进行解答和答辩,同时还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使课堂安排相对紧凑。上台的小组成员能够分工合作,有的展示答案,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答辩,虽然表述的不大准确、详尽,但是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同学间的讲解、质疑、答辩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2.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讲解小组的学生要能把自己的探索过程、新发现,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它小组的学生养成了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了认真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反驳的精神,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了知识。但是,限于学生知识面的有限,无法讲解得细致,老师需要及时点评,补充。

3. 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思维的训练。利用前置作业引导学生对课本3个经典实验的进行自主学习,尝试像科学家一样设计实验,分析实验,使学生逐步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结合实验再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学生的问题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在小组回答不了的时候,就会求助老师,这对老师的知识要求和应变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如有学生提问:什么是败血症?为什么有荚膜的大肠杆菌会有毒?等等,教师必须有备而来,否则无法使学生信服。

通过三个课例,我们发现,有效的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学生更自信,更快乐。只要衔接得当,教师精心设计的前置作业,还能用于课堂的导入,甚至起到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给课堂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学习乐趣。

上一篇:四川大学课程中心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试述“八议”制度的现代法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