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教育研讨

时间:2022-05-22 08:24:58

公民道德教育研讨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价值共识的式微

当代多元思想过度强调经济利益、感官快乐、个人主义,否定普遍价值,不断进行价值解构与祛魅,导致价值观的碎片化。整个社会没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价值标准,使普遍的道德善变得不可诠释,相互匹敌的道德理论解释陷入无休止的矛盾与纷争,“价值多元论”和“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人的道德原则、道德价值,作为主观自由选择与创造的产物,丧失了绝对的、普遍的、合理的权威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从而导致了人们价值的紊乱和道德意识的沦丧。价值共识的丧失消解了社会凝聚力,导致了共同价值意识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公民道德教育失去了主导性。无主导性的价值观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等倾向,从而导致公共责任意识的丢失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价值意识决定行为方式,价值意识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代表各自利益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立场和价值主张。因为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每人都秉承自己的标准,一切都被允许,因此,各种利益冲突、价值冲突就变得异常普遍。由此导致,社会的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一些非道德的行为便会不断涌现。

价值观是行为的指针,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也会使人们失去行为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导致社会理想信念的复杂化,社会荣辱评价标准的混乱化,以及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一切都可以否定,一切都可以被允许。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负面影响。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从单质向多质转化,各种文化思潮在汇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改革中原有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建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价值选择的自由空间。人们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造成了人类文明的“荒原”景象,人们沉溺于物欲横流中,精神已彻底沦丧,人被形容为“稻草人”、“空心人”。

随着既有信仰体系、价值体系、意义体系的彻底崩溃,必然导致前所未有的人的生存危机。总之,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正在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消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导致个体的公民对中华民族实体性意识认同的退隐与式微。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将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价值取向统领、相容于一元价值之下,共融于有序整合的价值体系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公民的共同价值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道德教育的关键: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性、全局性的规范,也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及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培育与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即实现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与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始终。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道德现状,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刘云山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我国公民价值取向的主导,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决定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当前,公民道德教育以此为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制高点,进而推动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的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学说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首先,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其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富足,能够有效地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因此,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其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凝练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已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励着全体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风貌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规范社会行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的通俗表达,为全体公民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因此,也是提升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面旗帜。(本文来自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杂志。《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增强作为个体的人对其实体(国家与民族)的情感归属,这种对实体的情感归属的本质就是个体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主导理论及价值取向,是我们每个人最高的意识形态信仰。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并以此构建并坚守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原则并使大众对其认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

作者:王传峰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俭德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道德教育渗透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