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简析

时间:2022-05-21 03:46:31

职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简析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但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只停留在表面。笔者认为,“因材施教”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教材施教;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相同类型的学校或专业都使用同一模式的统编教材,本身就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必须开发适合本地经济、人才、专业需求及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立与校本课程相适应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是课改的指导思想,也是“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课程开发策略应是: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首先,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与标准。通过市场调研、论证,分析专业岗位及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领域中岗位或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即将岗位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学习领域或学习单元,形成以学习领域(或学习单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校本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来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在序化编排上采取非线性结构,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每个学习领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分解为“任务/案例”、“任务分析”、“任务处理”、“知识导航”、“巩固拓展”、“问题探究”、“学习评价”、“阅读材料”、“相关链接”栏目,每个学习领域都配有“知识归纳”和“达标检测”。非线性的栏目结构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传递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相结合。贯彻“指导行动的思维过程”或“完成行动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课程(或教材)结构简图。校本课程的比例可达到70~80%。

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教学检验,选择稳定的核心课程或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比例可达到10~20%,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建设方向:以“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技术与职业素养,知识“活化”、技术“活化”效率高,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集成程度高(跨学科整合,工作过程导向);配套教学资源好(教学课件、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案、试题库等);具有发展性、前瞻性、开放性。案例1:《车削加工》(普车)课程开发“任务”需求。机电一体化(车削加工)专业,可以将《加工技术》、《加工工艺》、《机械识图》、《数学》等相关课程内容,以任务需求为主线,整合为《车削加工》一体化课程。思路如表2,实施时须细化。按照任务需求,将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结构适当补充过渡,按典型任务由易到难的顺序(工作过程),形成《车削加工》一体化课程。案例2:《应用数学》课程开发“任务”需求。如果在课程体系中保留数学课程,则按照各专业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需求重新架构课程内容,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思路如表3,实施时须细化。按照任务需求(构架表),将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适当补充过渡,得出校本各专业数学需求。以数学内容或典型任务为顺序(数学知识以典型任务为应用支撑),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案例3:精品课程配套资源建设。对于各类教学资源库在计算机多媒体备课平台的管理下,实现综合运用。例如,对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平台中输入内容模块关键词,可以检索出该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案、教学任务、试题及教学课件,供教师选择,并调入书写器中进行组合、编辑,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对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要实现或尝试学生自我控制的自主学习。总之,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孤立执行,要站在系统工程及科学发展的高度,渗透新理念、树立新观点、建立新课程、实施新模式、应用新方法、创建新课堂、培养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作者:车希海 单位:山东省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普高生物课的开发与建设综述 下一篇:高校实训室的阶段建设与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