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研究

时间:2022-05-19 10:50:37

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研究

摘要:对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我国产品责任在面向受害人产品责任归责原则问题上是单一的严格责任,过错责任不是面向受害人的归责原则,而是确定生产者与销售者的最终责任的归责原则。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有关产品责任立法中,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应明确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在语言表达上应尽量做到精确,避免法律理解的分歧与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关键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 无过错责任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产品损害事故发生以后,应以何种依据或标准来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和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核心,决定着其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一、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对于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产品侵权责任为无过错责任,无论制造者、销售者有无过错,只要产品有缺陷并造成他人损害,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①(2)认为产品责任是过错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原则。②(3)认为对生产者适用严格责任,生产者的赔偿责任不以生产者有过错为成立要件;对销售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以销售者具有过错为责任成立要件,如果作为被告的销售者举证证明了自己无过错,就不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在不能指明供货者的情况下,承担严格责任。③(4)认为产品责任可分为直接责任(直接面向请求赔偿的受害人所承担的责任或称表面责任)和最终责任(产品责任的最终归属)。无论是缺陷产品的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对直接责任的承担均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最终责任上,生产者与销售者有所不同,生产者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而销售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无过错的销售者向受害者承担直接责任之后,得向生产者追偿,有过错的销售者承担了直接责任后,不得向生产者追偿;如果生产者承担了直接责任,生产者则可通过证明缺陷是由于销售者的过错所致,而向销售者追偿。但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与供货者,则销售者即被视为生产者,其对最终责任的承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④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它比较符合有关产品责任法的立法目的,是对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的比较准确的阐述。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体现于《民法通则》第122条、《产品质量法》第41、42、43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产品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但从相关规定来看,生产者、销售者在面向消费者方面 ,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此条的立法原意,应是让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它是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规定在《民法通则》中,但由于条文中未使用缺陷概念,而使用了"产品质量不合格"一语,容易使人认为,产品质量合格但却致人损害,就不承担赔偿责任,从而认为产品责任是过错(推定)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生产者对产品责任承担是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并造成他人损害,不管生产者有无过错,都要承担赔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1款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条文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此条规定说明销售者对其销售的产品致人损害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当受害人以销售者为被告时,只要被告销售者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即可免除责任。另一种解释为,此条只是对销售者与生产者在责任划分上的归责原则,对象不涉及受害人,过错责任原则仅适用于销售者的最终责任,即如果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产品缺陷并造成他人损害,应最终由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得向生产者追偿,生产者已经承担赔偿责任的,可向销售者追偿。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结合《产品质量法》第43条的规定,此解释更符合立法原意。我国产品责任事故多与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相关,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销售者知假贩假,知劣贩劣。让销售者面向消费者承担严格责任有其合理性:(1)与消费者相比,销售者无论从产品性能的了解还是从对进货渠道的判断上,都有明显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让消费者来承担购买伪劣产品的风险是不公平的。(2)从执法成本看,查找伪劣产品的生产者是极其困难的。而销售者则相对容易确定。(3)从举证角度看,受害者很难证明是销售者的过错而使产品存在缺陷,销售者完全可以通过把责任推给生产者而免责。而如果生产者的下落又无法确定,则受害者权益就得不到保护。(4)从利益平衡角度看,如果销售者销售的是伪劣产品,其从销售伪劣产品中获得利益,则让其承担责任也是合理的。而如果的确是生产者的责任,则销售者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完全可以再向生产者追偿,使其承担违约责任。⑤《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依此条规定,销售者在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时,其承担的直接责任也是最终责任,此时是严格责任。

《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依该条规定,当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受害人既可向缺陷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向缺陷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此时无论受害人向生产者还是向销售者主张侵权责任,都是应当适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的,生产者、销售者都不得以无过错主张免责。条文中"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与"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并不是面向受害人,而是涉及生产者与销售者对最终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是指如果受害人的损害是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产生的,那么销售者就应当承担最终责任:"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 应当理解为如果销售者没有过错,那么生产者应当按照第41条的规定承担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产品责任在面向受害人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问题上是单一的严格责任原则,不同于美国的多元归责原则(其面向受害人存在三种归责原则:过失责任、担保责任、严格责任)。受害人既可以因缺陷产品造成的损害单独生产者或销售者,也可以同时这二者,生产者、销售者都不得以无过错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对面向受害人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实行单一的严格责任,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减少缺陷产品产生;另一方面使受害人的利益的得到更好的维护,特别是销售者承担严格责任,受害人能更方便地行使请求权,并及时得到赔偿,避免销售者以无过错为由推卸责任,使受害人的求偿落空。⑥(2)过错责任不是面向受害人的归责原则,而是在处理生产者和销售者在最终责任的承担问题上,对销售者的归责原则。无过错的销售者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生产者追偿;有过错的销售者(产品缺陷是销售者造成)承担赔偿责任后,不得向生产者追偿,生产者先行赔偿的,可以向销售者追偿;但生产者不能以自己无过错向无过错的销售者行使追偿权。

二、明确销售者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如前所述,我国产品责任法对生产者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关于这一点,学界对此争议不大,但对销售者的归责原则,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是过错责任,包括过错推定责任,有人认为是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还有人认为销售者的表面责任是严格责任,最终责任是主要是过错责任。

对生产者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争议不大,在于法律对此规定较为明确。《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对销售者的归责原则存有分歧,在于对《产品质量法》第42条与第43条的理解的差异。《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从表面上看,依第42条规定,销售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但依第43条规定,销售者承担的又是无过错责任(至少对受害者如此)。因为如果销售者无过错就不对受害者承担责任,就不存在"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从立法意图来看,《产品质量法》倾向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对第42条应结合第43条理解为销售者的最终责任为过错责任,似乎更符合立法原意。但作此理解仍存有问题:第42条第2款"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又显多余,因为,既然销售者面对受害者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不管他能不能指明供货者,都要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在今后有关产品责任立法中,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应明确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在语言表达上应尽量做到精确,避免法律理解的分歧与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注释:

①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②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③梁慧星:"中国产品责任法",《法学》2001年第6期,第41页。

④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404页。

⑤王会图:"关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问题的探讨",www.省略/html/article/200310/27/37336.shtml。

⑥周新军:"中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比较研究",《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179页。

作者简介:彭利玲(1970--),汉族,湖南邵东人,贵州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上一篇:浅议侵权法的相对独立性 下一篇:电信运营商项目经理沟通技能提升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