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5-19 07:24:32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这一办学定位既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去改革探索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与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另一大难题是科研资金不足,主要来源只有学校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不畅,缺乏中试基地和生产条件。因此,拓宽产学研一体化的资金来源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科研针对性差、工程化的能力差,因而大多只能产出“试验型”或“技术型”的成果,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市场型”成果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造成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及利益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的科研、生产体制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科技计划名目繁多、相互重复,科研人员流动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教育、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另外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以及各自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不同,从而产生价值认识上不平衡。

(三)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单一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没有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的专业队伍,产学研一体化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不能形成集团优势和强强联合优势。由于力量分散又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造成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现有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法规

国家缺乏宏观层面上的调控,缺少调动包括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尚未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二)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缺乏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

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致使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缺乏足够的合作动力。

(三)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及科研水平不高,产学研办学思路不够开阔

高职院校的实验条件普遍不够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致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高职院校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而且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伙伴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与各类企业接触不够,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四)典型产学研结合成功的经验总结不够,理论研究滞后

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在普遍研究的基础上抽取共性,建立典型、共享经验、逐步推广。但现阶段相当多的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不多,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同时,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的限制,有关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本身进展缓慢,且由于不少学校开展的产学研结合只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对策研究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办学管理体制

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对高职教育来讲,主要应做好宏观管理和调控、制定规则和标准、提供经费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办学环境,扩大学校办学自,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为高职院校实现办学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为产学研结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构筑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在现阶段,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高职教育的新道路,关键在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政府应结合当前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制定一整套具有一定特色,有利于引导、支持和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关企业法律时,应明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应将开展产学研结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可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实施一些减免税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政府还应通过有力措施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全过程,应在有关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在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加大对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评价权重。高职院校也应制订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加强理论性研究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加强对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最终达到促进更多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如何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目前许多院校在改革思路上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应编制一本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服务手册,以明确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原则与方向,从而为高职院校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操作模式。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培养人才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三赢”。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开拓进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道路,努力寻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2004.2.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3]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作者简介:孙晓平,女,讲师,硕士,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牛大山,男,讲师,硕士在读,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刘均敏,女,讲师,硕士,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上一篇:浅谈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构建 下一篇:浅析艺术品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