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介于模仿与表现之间

时间:2022-05-19 06:31:19

艺术本质:介于模仿与表现之间

摘 要:关于艺术本质的说法有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等观点。模仿说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对真实世界的模仿,而表现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主观精神。两种本质观一个强调客观世界,一个强调主观精神,观点相悖。但艺术应该既有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有艺术家的主观选择,因此,艺术的本质应是二者相结合。

关键词:艺术本质;模仿说;表现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68-01

一、模仿说之检讨

模仿说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生活世界的模仿,与生活世界具有同一性,艺术的存在合理性及价值与它是否真实地再现或反映了生活世界有关。”这一观点也就使得艺术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世界成为评价标准。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而后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以前。在这期间的艺术家都以这一标准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努力让自己的艺术作品尽可能的与真实世界相似。为了这个目的,西方绘画发明了短缩法、明暗变化和透视法等科学的绘画表现方法,用来争取在平面上创造出三维效果来逼真的再现现实生活场景。

模仿说对于“真”的追求,一方面给了艺术品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肯定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要求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应该源于生活。这也是十八世纪以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能够取得广泛的认可的原因。

而这一点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当今社会而言也十分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绘画、雕塑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的艺术形式。

虽然艺术应该源于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应该以逼真的再现现实生活为标准。事实上,无论从欣赏者的心理需求上还是艺术家实际的创作过程中,都不允许艺术家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艺术欣赏者所需求的是通过艺术作品得到超脱现实的心灵上的净化和美的享受。纯粹客观的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因为无法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对于欣赏者来说不如直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没有必要跑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去观看。所以,这种作品即使有,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

二、表现说之检讨

“表现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主观精神,他与人的主观世界尤其是情感、直觉和想象等能力有关,而与客观对象世界没有直接关系。”表现说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更加关注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想象力等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艺术家可以凭借任意的表现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与现实世界相似而评价其好坏,扩大艺术家的创作范围。同时,康德对于“天才”的说法,将艺术的表现和创造相提并论,使得艺术家不仅扩大自己艺术表现对象的范围,也促使艺术家积极创新艺术语言。这也是近代西方艺术史中的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之一。

但是过于主观化的作品无法被欣赏者接受,艺术家就要在艺术传达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主观情感客观化。而实现这一转变过程的途径就是借助模仿。将主观情感通过模仿客观世界的生活体验经历传达出来。

例如,路盛章教授的动画作品《墙》其中献给母亲的这一部,之所以将广大观众群体,尤其是亚洲的女性观众感动的热泪盈眶,除了他故意将人物与背景模糊化和将次要人物进行艺术化的改变这些形式上的主观选择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选取的这段故事是儿时的真实经历。这段经历发生在客观生活中,具有普遍性。这种经历的普遍性决定了这个作品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再加上创作者有意识的创新了表现形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让这个作品取得了成功。

三、二者各有利弊,相互补充

从上文可以看出,模仿说由于其肯定了现实社会的生活经验,认识到了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让这个艺术本质观延续了千年之久。同时,也因为模仿说没有注意到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十八、十九世纪,模仿说的核心地位被表现说所冲击,并有被取代的趋势。

此时,表现说的出现,尤其对于画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拯救。但是对于表现说的过分推崇逐渐导致两个极端。一个是让艺术品走上了神坛,认为看不懂这种绘画的人就是愚蠢的,使得西方某个艺术家用自己关于航海图的作品让大量的人以此为航行图纸开始探索大海。但实际上,那只是一张被画成老旧地图样式的没有实际线路的空白画布而已。而人们就凭借这样的空白纸去探索心中的海洋,这是一种国王的新衣出现在现实中的情况。艺术欣赏者变得盲从,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只能违心的赞同。这种作品已经不被作为审美的对象来看待,而被当做是确证自我认知能力的对象。因此这种绘画作品也很难被认为是艺术品了。而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艺术家由于其作品无法获得认可,而让生活困窘。这两个极端都是不理想的。正因为如此,单纯的模仿说或者单纯谈表现说都是有显而易见的缺陷的,所以二者应该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浅谈解分数应用题“七策略” 下一篇:“为什么没听课的孩子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