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应如何着手?

时间:2022-05-19 05:17:42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应如何着手?

国家必须实行全国宏观统筹,在总的统一政策的框架内,指导并分别制定机关、事业、企业符合各自特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资制度。

薪酬经济学认为,加薪是劳动关系产生以来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不仅关系到整个劳动关系的稳定,更是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而我国目前职工的工资制度自2006年7月改革实施以来,6年时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一直没有变动,从工资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制度的调整或改革也应提上议程;企业虽然自主决定薪酬,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优势已由要素驱动逐渐转向生产力驱动,劳动力供给约束要求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加之近年来的高企通胀难以明显回落,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大企业增资幅度有限,中小企业甚至难有增资。

宏观统筹 分类指导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较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全国第一次对机关、事业、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了统一的改革,实行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和工人8级工资制;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企业从机关和事业中分离出来,机关事业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机关和事业分离,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事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2006年国家进行了第四次工改,公务员实行职级工资制,事业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从历史上来看,第一次工改是全国一盘棋,国家对全国各行业实行全面统筹,各行业的同级别人员都有着相对应的关系,同级别人员不论在任何行业,工资大体都是相等的。实践证明,就全国职工的工资政策的公平性、实际水平的差异性来看,1956年的工改是最好的一次。以后几次改革都是机关事业与企业两大块分别各自进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既互不干涉,又相互封闭,工资政策缺乏统一,工资水平逐渐形成差异。问题日积月累,矛盾越来越多,从制度上给全国职工工资水平造成了不平衡。2008年,国务院实行大部制,将主管机关事业的人事部与主管企业的劳动部合并,至2009年全国从省市到县,都进行了对口改革。这将更有利于对全国机关、事业、企业各项工作的统筹,尤其是为工资政策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在设计新一轮工资制度的时候,国家必须实行全国宏观统筹,在总的统一政策的框架内,指导并分别制定机关、事业、企业符合各自特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资制度。

完善企业收入分配调控体系

一是继续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发挥政府对企业工资增长的指导作用。要将工资指导线与企业工资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作用。要加快健全工资指导线的覆盖面,在全国形成统一的体系。同时,细化工资指导线的内容,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并改善提高工资指导线的准确度。

二是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制度建设,培育工资分配的市场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全面推行这项制度,并逐步扩大到具备条件的其他中心城市,形成比较完善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工种),与劳动力供求机制紧密结合的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体系。进一步改进统计调查办法,努力提高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办法的科学性,及时价位信息,切实发挥其对企业内部岗位工资设定和劳动者择业的指导作用。

三是继续推进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设,指导企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水平。加快此项制度的建立,扩大范围,尽快在全国的大中城市抓紧推行。一方面引导企业改变人工成本越低越好的片面认识,合理提高人工成本水平,吸引技术人才,提高企业技术构成;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关注投入产出关系,使人工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保持合理比例关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健全要素市场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加快形成职业经理市场、技术人才市场、技术工人市场,引导各类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形成市场均衡价格,为正确确定各类人才人力资本要素产权转让价格提供依据。加快发展产权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形成合理的产权交易价格,为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提供必要条件。逐步完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发明、专利技术等技术要素通过技术市场优化配置,形成市场价格,为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打好基础。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促进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贯彻落实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包括经营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行业长镜头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保护或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