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和治疗

时间:2022-05-18 05:11:11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和治疗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心理治疗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即人口中大于65岁的老年人超过7%或大于60岁的老年人超过10%的定义标准判断,目前我国已经步人人口老龄化时代。人至老年期,生理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老年人对内外异常刺激的反应性、适应性、防御性及代偿能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老年人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老年人一旦患病,起病急,病情都比较凶险,死亡率、致残率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往往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为消极失落、孤独恐惧甚至抑郁自杀。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对患者健康或疾病的康复带来不利。因此,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调查

近年来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表现或轻或重,但发生率相当高。以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伴有的抑郁症发生率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有40%左右伴有抑郁症状[1],我国报道[2]的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率约24%,抑郁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问题,急性心肌梗死后有精神异常约占55%。抑郁症的发生率虽然因采用的诊断标准、病例来源及评定时间不同而不同,但都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而脑卒中后抑郁(简称PS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0%~70%[3],国内外报道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但也均表明抑郁症广泛存在于脑卒中患者中。由此可见,老年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2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引起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复杂繁多,产生机制仍未明了。以脑卒中后抑郁为例,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其产生可能是在一定的脑损伤的基础上,加上患者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不仅与脑血管疾病的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有关,也与病程、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及年龄有关。研究发现[4],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与脑卒中后病程长短有关,超过4~6个月抑郁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长时期内患者将面临许多问题:如工作的丧失,无用感或永远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终日卧床不起,失眠、绝望感,严重地妨碍患者正常活动的恢复。抑郁的发生还与社会、家庭、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患者担心病后工作及生活能力的丧失,对家庭经济的担忧以及顾虑自己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同时缺乏周围人的同情,周围人又缺少对患者的耐心与细心。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大脑功能衰退,丘脑下部功能失调,导致情绪不稳定,故年龄较大的脑卒中患者易患抑郁症。

3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都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①否认阶段。指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②强化阶段。即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变时仍过分安于患者角色,有退缩和依赖心理,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有幼稚色彩。只要家人在身边,本来自己可以干的事,也要别人代替。患者过分依赖别人帮助和照料,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的,缺乏自立自强的信念,向周围的人及医生提出各种无限制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祈求灵丹妙药的帮助,祈求“药到病除”。一味被动,对正常生活缺乏信心;③冲突阶段。不能接受患者角色,表现有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一般表现为,担心所患疾病会恶化或预后不良,稍有不适精神就很紧张并出现自我症状的加重感;④消极阶段。久治不愈或预后不良会使患者不能承受,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等行为表现。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常有“三低”表现,即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惹,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自觉无用有负罪感。其中严重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最危险的心理状态是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老年患者一旦决心自杀,常比青壮年患者更坚决,行为也更为隐蔽。一般认为[5],只要发现老年人具有下述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抑郁症,这些症状包括:①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③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地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⑤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⑥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⑦失眠或睡眠过多;⑧食欲不振或体质量减轻。

值得指出的是,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心理问题的主观陈述,使心理症状隐匿于躯体疾病症状之中,或表现与病变程度不相符的症状加重,故这些患者较难被察觉和检出。

4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原发疾病的影响

以老年患者常见的抑郁症为例。美国心血管病研究机构提出抑郁症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而且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病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易漏诊、误诊、误治,导致预后不良。所以充分认识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以及临床特征,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往往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疾病过程及转归。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心脏病死亡率高度相关,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病死率增高。国外学者也发现[6],抑郁患者中冠心病的病死率比普通人群冠心病的病死率高50%,抑郁的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的危险度成正相关。因为抑郁症不但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诱发心肌缺血,而且能影响到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活动耐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至于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会严重影响患者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并可使死亡率升高[7]。脑卒中后抑郁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主要有下述3个方面:①导致躯体疾病的扩大;②导致患者对慢性疾病心理调节机能减弱;③对躯体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生化作用。3者均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由此可见,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增加疾病的危险度,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5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

5.1心理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老年患者心理障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7]。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正确面对躯体功能障碍,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鼓舞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活动对体内的生理活动对体内的生理变化过程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效果。良好的心理治疗,可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伴有一些严重的顽固性心理问题患者,如抑郁症。研究表明[8],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而且提示注重心理与生理并重的早期康复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多数学者也认为,对存在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改善心肌缺血,从而达到改善老年冠心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治疗就是应用心理因素对病理过程的影响,以达到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状态的方法。心理治疗主要方式有:①个别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运用现代心理医学对患者进行科学、准确、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及时消除其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和障碍,从而增强治疗信心。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解释与干预。包括向患者解释疾病情况;给予鼓励、支持和安慰,列举一些康复成功的例子,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感和自信心,打消自身价值低下的想法;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纠正其不合理的观念。医护人员应加强非语言心理护理,应当做到热情接诊,亲切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患者。以微笑的面容、平静的目光注视患者,倾听患者述说,并表示同情、关心,使患者产生温暖、安全、亲切感。医护人员和蔼的态度、热情的举止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者的情绪;②集体心理治疗: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于鼓舞,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新的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③家庭支持治疗:家人要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要想办法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家庭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面色和蔼,热情给患者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翻身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情绪,使患者感到不孤单。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患者会较容易克服各种负性心理,建立对未来的信心,尽早进入到康复治疗的角色当中,一旦在治疗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会很快过渡。因此,医务人员要设法寻求患者家属的配合,共筑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在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家庭成员的积极作用。

5.2药物治疗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在抗抑郁用药前冠心病的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都升高,但用药治疗后病死率比用药前低,提示正确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可能会降低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①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为传统的抗抑郁药,代表药物有阿米替林、丙米嗪等;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目前使用较广、研究最多的药物,常用氟西汀、帕罗西汀等;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是最早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常用药物有苯乙肼。值得一提的是,盐酸氟西汀,又名百忧解,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6总结

老年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现象,而老年患

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严重增加原发疾病的危险程度。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治疗,要求疾病处理与心理治疗同时并举。现代医学发展也为我们揭示,对患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躯体疾病方面的治疗,同时也要进行心理上的治疗。然而,目前在临床工作及教学过程中重疾病处理、轻心理治疗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理念,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心理治疗和护理实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心理治疗或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对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我们要学会和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和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在认真规范地做好疾病治疗的同时,随时随地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细致而有效的心理治疗和护理。

另外,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应注意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作适当的解释和预告。同时,要注意心理治疗与疾病处理要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于欣,田运华,沈渔村.抑郁症与心脏疾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增刊):22-24.

2黄佐,樊民,吴宗贵.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5):329.

3苏占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5):304-305.

4陈益友.脑卒中后抑郁症43例分析.现代康复,1998,2(9):968-969.

5梁积英.老年冠心病与抑郁症研究进展.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2):132-133.

6王高华,黄从新.抑郁症和冠心病.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1):19-21.

7古联.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2):138-139.

8苏晓林,赵宏文,肖学长,等,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中国康复,2004,19(2):84-8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盐酸氟桂嗪临床应用进展 下一篇:对实习护生的规范化管理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