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实证分析:1959~2008

时间:2022-05-16 11:37:59

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实证分析:1959~2008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角度对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或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性;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间的相关度要高于GDP与M0、M2间的相关度;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系数小于0.7,呈收缩效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影响系数大于1.4,呈放大效应。

关键词: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 货币供应量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实践问题,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专门研究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关系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从二者(数量)关系的角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指标选择及说明

在下面的实证研究中,本文根据密切性、延续性和可得性这三个原则选择了三个能够反映美国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的统计指标来进行分析: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货币供应量(M0、M1、M2)。

关于统计指标选择的说明:

第一,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国内商业最终销售额+家庭、机构、政府的总产出,美国GDP是指包含存货的GDP数据。

第二,统计数据不一致。如《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1年》中的GDP数据(1959~1999年)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网站上的GDP数据(1947~2008年)不一致;又如,美联储网站上的M0、M1、M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OECD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不一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下面实证分析的精准性。

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基本上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总规模,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大体上也能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总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美联储网站上提供的数据和OECD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1、M2分别进行双向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1= M0,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1=-309.422+ 0.057753X1 (1.1)

1972~2008:Y1=-610.906+ 0.061124X1 (1.2)

Y2= M1,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2=1421.828+ 0.106729X1 (1.3)

1972~2008:Y2=2010.556+ 0.100147X1 (1.4)

Y3= M2,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3=1128.907+ 0.526243X1(1.5)

1972~2008:Y3=1614.709+ 0.520793X1 (1.6)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1= M0时的方程:

1959~2008:Y1=6095.153+ 17.02146X1 (1.7)

1972~2008:Y1=10802.87+ 16.1125X1 (1.8)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2= M1时的方程:

1959~2008:Y1=-10471.6+ 8.93993X2 (1.9)

1972~2008:Y1=-14422.1+ 9.308699X2(1.10)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3= M2时的方程:

1959~2008:Y1= -1809.43+ 1.887749X3(1.11)

1972~2008:Y1= -2430.94+ 1.900805X3(1.12)

回归方程(1.1)、(1.3)、(1.5)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和M2分别平均增加577.53万美元、1067.29万美元和5262.43万美元;回归方程(1.2)、(1.4)、(1.6)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和M2分别平均增加611.24万美元、1001.47万美元和5207.93万美元。而回归方程(1.7)、(1.9)、(1.11)则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M0、M1和M2每增加1亿美元,将促进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分别平均增加170214.6万美元、89399.3万美元和18877.49万美元;回归方程(1.8)、(1.10)、(1.12)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M0、M1和M2每增加1亿美元,将促进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分别平均增加161125万美元、93086.99万美元、19008.05万美元。可见,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和其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一样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很小,均小于0.55,特别是它对现金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要大得多,均大于1,特别是M0和M1的变动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呈现出巨型喇叭状的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当美国为了提高景气度、减缓经济衰退时首先考虑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向流通领域注入适量的现金,以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复苏。注入现金的方式当然多种多样,但效果最直接的现金注入方式则是较大幅度地增加美国民众的工资收入,或者大幅降低他们的纳税额。

再对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计算得到的F统计量、复相关系数R和样本决定系数R2可以发现:第一,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1、M2均有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都大于0.965。第二,若从相关度来看,在各个统计年限内,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2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M0,最后是M1,这表明在50年的时间里现金直接媒介美国商品交换的比例虽然不是最高,但也不是最低。也就是说,现金在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在美国出现很早,发展也很迅速,但通过现金媒介来完成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比例仍出人意外地高居第二的位置。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30~50年里,现金仍将在美国国内产品的最终销售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之一,承担其媒介商品最终销售的功能――尽管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广泛使用和迅猛发展,也未能将现金挤出流通领域或完全取代它。由于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均大于0.930,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方程进行经济预测。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如果用GDP来衡量商品流通规模,则它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总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美联储网站上的相关数据资料,对美国的GDP与M0、M1、M2分别进行双向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Y1= M0,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1=-315.196+ 0.057656X2 (2.1)

1972~2008:Y1=-620.811+ 0.061065X2 (2.2)

Y2= M1,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2=1408.983+ 0.106594X2 (2.3)

1972~2008:Y2=1991.538+ 0.100095X2 (2.4)

Y3= M2,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3=1080+0.525282 X2(2.5)

1972~2008:Y3=1542.376+ 0.520106 X2(2.6)

Y2= GDP,X1= M0时的方程:

1959~2008:Y2=6215.616+ 17.04612X1 (2.7)

1972~2008:Y2=10982.4+ 16.12575X1 (2.8)

Y2= GDP,X2= M1时的方程:

1959~2008:Y2=-10399.9+ 8.956609X2 (2.9)

1972~2008:Y2=-14297.4+ 9.320441X2(2.10)

Y2= GDP,X3= M2时的方程:

1959~2008:Y2=-1693.12+ 1.890211X3(2.11)

1972~2008:Y2=-2238.3+ 1.901675X3(2.12)

回归方程(2.1)、(2.3)、(2.5)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GDP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M2分别平均增加576.56万美元、1065.94万美元和5252.82万美元;回归方程(2.2)、(2.4)、(2.6)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GDP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M2分别平均增加610.65万美元、1000.95万美元和5201.06万美元。而回归方程(2.7)、(2.9)、(2.11)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M0、M1、M2每增加1亿美元,将分别促进其GDP平均增加170461.2万美元、89566.09万美元和18902.11万美元;回归方程(2.8)、(2.10)、(2.12)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M0、M1、M2每增加1亿美元,将分别促进其GDP平均增加161257.5万美元、93204.41万美元和19016.75万美元。可见,美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是大不一样的:美国GDP的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很小,且均不超过0.55,特别是它对现金M0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GDP的影响很大,且都超过1,特别是M0、M1的变动对GDP的影响呈现出(均大于8.9的)巨型喇叭状的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当美国为了防止衰退、刺激经济增长时首先考虑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增加M0和M1的供给,此时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幅增加居民的收入,拉动消费和生产,以促进经济复苏(为应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2009年初实施了“旧车换现金”计划。从目前情况来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该计划实质上是增加供给M0和M1的政策措施之一)。

再对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检验中得到的F统计量、复相关系数R和样本决定系数R2 表明:第一,在各个统计年限内,美国的GDP与M0、M1、M2均有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也都大于0.965,而且,在该统计年限内,它与M2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M0,最后是M1。这种情况同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是一致的。第二,美国GDP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均略低于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而GDP与M1之间的相关度则略高于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1之间的相关度。第三,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GDP的影响程度要略高于其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程度。

由于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因而具有很强的经济预测功能。若确定了来年的GDP增长率,就可得到来年的GDP,并进而计算出来年需要的M0、M1和M2。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线性相关关系,但GDP与M1之间的相关度要高于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1之间的相关度,而GDP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均要低于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第二,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增减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小,其影响系数小于0.7,即呈现出收缩效应;而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则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影响程度大,其影响系数大于1.4,即呈现出放大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辉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2.李辉华.我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3.萧琛.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1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述评 下一篇:信任视角下心理契约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