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0:35:00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教学观;英语论文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中的实践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旨在指导学生学术规范和资料查阅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四年本科的专业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为教学质量重要观测点,是学生理论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英语专业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其教学质量和水平值得深入探究。

1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英语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从教的角度来看

在教学时间方面看,英语论文课程安排在第7个学期,共32个课时,即每周两节课。但是该学期学生安排了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加上国庆放假等,实际授课时间能保证22个学时左右,可以说时间紧。从英语论文教学内容方面来说,需要设计几大板块:学术论文特点及要求,论文写作进程与时间安排,英语专业选题范围及其技巧,材料收集与分析,格式类型和要求,开题报告撰写及答辩,毕业论文修改及答辩,可以说任务重。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教师传递和灌输信息的教学方式仍然佔主导地位。在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式与课程“实践性”相悖的情况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2从学的角度看

首先,学生缺乏科研概念。三年多的英语专业学习,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方法和学术文章缺乏认识。其次,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比较消极。鉴于毕业生的身份,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习、准备考研、考专八、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及其关注就业信息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学习关注度普遍不高。再次,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学术文献,而查阅科研文献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有限的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只能抛砖引玉指导学生独立查阅、分析和完成相关研究数据。以上要素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论文出现选题陈旧,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不规范,论证不严密,语法错误较多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出现抄袭和剽窃等行为。针对上述分析,英语论文课堂教学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

2.1生态教学观的特点

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于1976年率先提出,1990年后开始在中国流行。而真正把它运用于跨学科研究是近几年的事。它强调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周士勤,2007)。综合国外生态学理念,生态课堂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特点(罗志定,2005)。在知识观方面,生态教育模式提倡批判型知识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外在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形成内化的“思维中的具体”。在学习观方面,基础知识观转变的逻辑,学生不可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部信息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经验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沟通与合作在学习中很重要。在教学观方面,教学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起点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下内化相关知识;知识不能脱离情景抽象存在,教学应把学习与情景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2.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的教学模式

基于生态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结合英语论文写作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可以启发教师在英语论文写作课上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支架的构建,监督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及时对其学习活动进行恰当的评价,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的效度。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2.2.1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技能培训相结合模式

“英语论文写作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修课,是学生四年本科专业学习写作中一次重要的学术实践活动。它在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针对性和突出性的特征。依据生态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协助他们成为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把所构建的知识内化为“思维中的具体”的提法。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学术论文相关知识,可并辅以学生已经学过的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等知识点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与学术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到英美文学方向选题的时候,可以选出一位大家都熟知的作家杰克.伦敦作为例子,帮助学生分析从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两大方面的角度选题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讲完专题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另选一个作家,用这样的方法去提出相关论文的选题。或者在讲到文献材料查阅专题时,教师在讲完利用电子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法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任务。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的指引,和实际技能操练,可以在自己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把讲练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适时的掌握科研技能。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给出评价,才能促进该教学模式有效进行。

2.2.2专题讲座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生态教育具有整体性的意思是指整个课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诸如认得要素、物的要素;个体和群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实体。教学活动以群体的组织方式展开,师生之间协商角色分配,相互学习,通过借助集体的力量完善自身,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基于此理论,加上论文课程教学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态度不端正等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选题兴趣和选题方向分成学习小组,比如英国文学组,美国文学组,英语教学法组,翻译组等。每个专题讲座完,可以组织小组共同讨论该专题的相关话题,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个专题下的独立特征。由于小组个体对认知的差异性,可以导致他们之间存在信息差,小组讨论非但可以拉小这样的信息差,还可以促进他们在完成小组任务的同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按小组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比如在讲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专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习小组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或者翻译范围内选出一个话题作为研究目标,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依据本学院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规范,共同完成一篇开题报告的撰写,并在小组内模拟答辩场景。实现合作选题,合作写作,同伴互评等小组学习实践,有效节约课内实践,达到学习要求。

2.2.3论文写作教学与学院论文质量监督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学院搭建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网络平台,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模式,使学生、专家、指导教师、论文资源和学院论文管理实现多维立体互动。教师在上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完成指导老师的选择,英语论文写作专题讲完之后,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查阅相关材料,和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在线或者留言交流。在教学生态环境中,教师、专家、学生等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变化。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形成指导和监控的关系;教师与专家形成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一方面积极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建构学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与专家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撰写修改并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总之,生态教学观的内涵对指导英语论文写作课堂模式的构建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其在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方面意义尤其明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2000.

[2]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2005(1).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周士勤.“生态课堂”的基本含义、特征及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07(1).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翻译文化信息等值理论及英汉互译

This paper us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equivalent translation,presents the difference in culture and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language and expression,and discusses equivalence of cultural message in trans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不同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只有注重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传递,克服异国文化的障碍,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才能准确的翻译传达信息。文章通过翻译理论分析影响等值翻译的文化差异,比较英汉文化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探讨了对翻译文化信息等值理论的理解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差异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商务英语的翻译。所以要使不同语言间顺利交流,必然需要解决的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间题、达到等值交流沟通的目的,这同样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

1.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并存

商务英语的涵盖范围很广,根据应用的不同场合可以分成不同的语域,比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经济学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广告英语等。每个语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各自的变体及其规律,运用的翻译方法也尽不同。此外,各种语言的组成特点、使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如汉语的逻辑性往往是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反映,强调的是观点;而英语则注重结构形式,以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对应。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语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想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既要熟悉专业知识和语言特点,又要注意文化信息的等值传递。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不仅要遵照一定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原则,还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兼顾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在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克服文化信息的不对等对商务英语翻译效果的障碍影响,变文化差异为文化对等等值,在对等的基础上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灵活再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目的语中,对等的标准难以完全做到。

2. 文化差异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几个因素

文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只有对文化差异做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中西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做到文化等值。

2.1不同的文化导致对事物认识的差异

文化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导致中西双方对同一事物含义理解彻底颠倒。即中西文化中都有翻译物的实体,但由于汉英民族因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自然条件各异,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会在种类、数量、与人类的疏密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也必然各异,最终导致原语的实体却与译入语的实体意义有所出入或者彻底相反。如果直接按着字面意思翻译,则不仅会导致沟通困难,还会贻笑大方。但是,在实际商务英语翻译中这样的实例举不胜数。汉语中的龙是权威吉祥的神兽,而英语中的dragon虽也为似龙的动物,但却是指凶猛邪恶的怪兽。由此中国家的龙与西方的dragon虽然都存在于各自的语言体系中,显然不是同一物体。英语中tiger多指强悍威猛的动物,与我国的“龙”虽有相似,却也不完全相符。因此有人建议把“龙”翻译成“Long”则更为贴切。再如,金鸡牌曾在海外大遭贬低,而追其原因竟是因为“金鸡牌”被译成“Golden Cock”,而“Cock”词在英语中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官,还有谩骂人的意思。而当“金鸡牌”被译成“Golden Rooster”以后,其产品也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此外,“东风”在我国多带有春天温暖的含义,而英语中的“东风”则指的欧洲大陆北部而来的寒冷之气,而英语的“西风”则可为英吉利海峡带来春天,所有中国的“东风”与英国的“西风”实为一个概念。同样的道理,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翻译成“black tea”,汉语的“赤砂糖”译成“golden sugar”却被人广为接受。在英汉互译时,汉语的“爱人”经常被译为“lover”而招致误解,殊不知“lover”在英语中实指“情妇或者情妇”。东西方的酒文化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中国盛产“白酒”,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white wine”则不正确。因为“white wine”在英语中的实体为白葡萄酒,由此和我国的白酒则相差十万八千里。

2.2文化差异导致颜色词语用功能不同

众所周知,颜色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筹之一,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各自的文化也为颜色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进而造成了颜色含义理解的偏差。举例说来,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蓝色代表清新、纯净,绿色代表生机或者狭隘,白色则为禁忌。而在西方国家,红色与血腥通常挂钩,蓝色则有忧郁的含义,绿色则为初出茅庐、没有经验的意思,白色则标志着纯净空灵,与婚姻、天堂等美好事物相连。

2.3数字代表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我国,“6”和“9”被赋予了吉祥好运、长久美满的美好寓意,在历朝历代、行行业也广泛应用,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古代,为了博得美好的彩头,皇帝统治者惯用带有数字9的日子来举办重要的仪式,下级则多用含有“jiu”音的语句来奉承上级,以便和“长久”的“久”取得关联。现代,我们仍保留了在带有9的日子里来举办婚礼、公司 开业等大事。带有数字9的电话号码、车票号码更是深受欢迎,经常被人高价争抢。数字“8”在中国也同样深受欢迎,是大吉大利的取向,只因其音和发财相似。而在西方国家,中国的“6”“8”“9”则无太多积极意义,像“666”这样在中国大吉大利的连体数字,在英国人看来竟然是魔鬼的象征。西方人多喜欢数字“7”,其所代表的含义与地位和中国的“8”很类似,代表着胜利、进去,正如着名的七喜商标则是采用的此数字命名(7-Up)。数字“3”童颜得到西方人的青睐,被灌于积极的含义。而数字“13”则被西方人认为是很不吉利的数字,这和圣经中的耶稣被他的第十三门徒出卖脱不了干系。即使在近代,西方人民仍旧忌讳数字“13”,甚至许多楼层、公交车编码不会设置此数字。2.4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罕见或者根本不存在。由于地理、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语言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局限于原语与译入语在含义的不同,还有原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别罕见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例子也是较为常见的。如汉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的人物在英语中不存在,只能按着意译见此谚语翻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than one.”。再如,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此词取自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有着胜利和吉祥的含义。而中国无此类人物,于是翻译人员模仿其音节,最终取“耐克”命名,既和原语音似,又给为此商标见了了坚牢耐用的形象。若只按着字面意思将“Nike”翻译成“耐姬”则不仅使得此词面目全非,也势必会影响此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

3. 实现商务英语翻译文化信息对等的方法

要做到文化等值,就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具体体现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对文化上的差异做些调整。对于汉英词语的指称意义翻译一般有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3.1直译是商务英语翻译甚至是任何翻译必要的首选的方法

直译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但不是所有的词句都适用此法,对词句入围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当译入语有多个同义词时,译者要慎重选择此法;当译入语可读可通、符合逻辑性时才可选用此法。需要强调的是直译不是硬译死译,只适合小部分词汇、语句的翻译。直译虽然适用范围小,但是可以有效的传达原语的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源生原味的异域文化。如“darkhorse”直译成“黑马”,中国的传统招呼方式“吃了吗”的翻译“have you eaten”也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认可。再如前文说到的“金鸡牌”若被直译成“golden cock”虽表面意思符合,但是“cock”一词多意且有着明显的污秽信息,所以在直译时需慎重考虑。

3.2意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时必不可少的

意译法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方法。因为文化差异,若直接将原语按着字面意思直译,则会受到译入语文化的限制,造成译入语不通顺或者不被接受。此情况下,只有舍弃字面意思,将原语的语义和特点带入译入语。前文介绍的许多例子用到的都是意译法,比如“7—UP”若直译成“七上”,则韵味全失,而参考商标“7—UP”的内涵译成“七喜”则不仅不失其韵味,还朗朗上口。再如汉语“龙”翻译为“Long”也是选用意译来传达中国的图腾。

3.3音译法音译法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保持译入语符合本地语言组成规则的基础上,将原语的发音直接引入到译入语中。音译法更多的被运用到外贸商品进出口的宣传上,比如美国的“Cocacola”。音译法的另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领域即是外来词的引入,比如中国的功夫,则被译成“Kongfu”“,气功”为“Qigong”;英语的“sofa”音译成“沙发”,“poker”音译为“扑克”后,也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和使用。

3.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如“Goldlion”译为“金利来”“,Fiyta”译作是“飞亚达”都是采用此法。

4.总结

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更多注重的是意达,这就要求译者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在客服异国文化障碍的前提下,保持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刘青,郜丽娜.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曾勇,石磊.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2).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前普遍要进行论文撰写并参加答辩,合格者方可顺利毕业。对许多即将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论文撰写无疑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非易事,因此,大部分准毕业生的论文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很多则是共同问题。

摘要问题。摘要部分是整个论文的缩影,涵盖文章的方方面面,即文章的简练描述。一般要求一段即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就可以描述清楚。但多数学生摘要部分内容冗长,段落太多,语言嗦,说不到点子上,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摘要。

如:名为《阿甘正传中美国俚语分析》的论文摘要:随着……,同时,现代化以及全球文化……,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似乎宁愿……,也不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美国文化是我学习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美国,俚语是……美国俚语反映这样一个现象。通过从社会语言学方面分析,这篇文章将呈现俚语功能在美国社会的使用。

可以看出背景描述太多太长,而文章描述太少。应改为:美国俚语反映这样一个现象:在这篇论文中,《阿甘正传》中的俚语被放入美国历史和文化中进行研究,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法律,同时,也总结了俚语的特点:反应了种族文化,讽刺文学以及宗教文化。这篇文章表现的俚语与其说它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理念,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语言学,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美国文化。

因此,摘要的撰写应遵循短、精、完整三个原则。既有背景,又有论文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结论,还有意义。

文献综述问题。文献综述是要求作者将前人在该研究领域进行过的研究及结论进行综述式整理,并且提出前人研究的局限及自己研究的创新。这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的阅读,整理,分析并有逻辑的进行罗列。但大部分学生文献综述的内容并非前人所做研究,而是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不符合定义要求。

如:上例论文文献综述下的标题分别为:

2.1 阿甘正传内容回顾

2.1.1 阿甘正传中的美国历史事件

2.1.1.1 民权运动

2.1.1.2 越南战争

2.2 阿甘正传人物回顾

2.2.1 阿甘

2.2.2 马丁路德金

2.2.3 约翰肯尼迪总统

很明显,这一部分的安排没有前人的任何研究,因此严格来讲,并不属于文献综述内容,因此不应该被放置于文献综述部分。当然,有的论文因为内容限制也许找不到文献综述要求的内容,此时,就应该退而求其次,找到相关信息。

如:名为《中英礼貌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文献综述下的标题为:

2.1 英语中的礼貌原则

2.1.1 布朗及列文森的“面子”理论

2.1.2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2.1.3 利奇的礼貌原则

2.2 汉语中的礼貌原则

相比较可发现,第二例明显好于第一例,因此,在文献综述阶段的准备工作中,一定要大量的查阅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前人研究,前人的理论,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文等问题。正文问题五花八门,但通常出现的问题则是内容与内容简单罗列,无逻辑甚至逻辑混乱;各并列标题形式多样,体现不出并列含义;不够学术等。

指导论文的老师通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并不是十分清楚,有时甚至一知半解,这源于学生头脑中不清楚的逻辑。学生觉得只要把相关内容放进去就可以增加论文的说服力,其实不然,有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和逻辑链条适当的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取舍。

如:《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俚语分析》中,第三章标题为:俚语与美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下面标题为

3.1美国俚语与美国历史紧密相连

3.1.1 一些源于历史事件的俚语

3.1.2 一些源于历史人物的俚语

3.1.3 一些源于历史法律的俚语

3.2 俚语的特点

3.3 俚语的社会作用

看了标题之后发现,除了3.1及其小标题内容符合第三章内容外,3.2和3.3内容均与之不符,因此不应该放在第三章里面,但是可考虑放在论文的其他部分。这也反映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比较混乱,这就要求在大量的资料中挑选有用信息,更要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并放在论文中对应位置,归根结底,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思考不够成熟。

另外,这几个标题中3.1,3.2及3.3应该是并列关系,但从题目上完全看不出来,应该在拿掉原有3.2,3.3小标题内容后重新添加3.2 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紧密相连,并增加三级标题3.2.1,3.2.2和3.2.3与3.1并列,这样才体现出文章的逻辑。

当然,除此之外,论文中第一人称,口语表达的选择等都让论文看起来学术性不高,语法,语言错误等也让论文并不那么完美。但总体而言,能完成一份学术论文已属不易,故期望此文能对减少类似错误产生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俞,李康.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

[1]张萍.英语毕业写作及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作者简介: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一书由浙江大学徐永明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陈沅联合主编,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3月出版。如题所示,该书主要选译了发表或出版于1970年到2013年之间,研究汤显祖及其戏剧的代表性英语论文或论著。在时间跨度上,该书选文具有当代性,可以反映英语世界对汤显祖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书主编徐永明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主编陈沅博士为新加坡人,200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他的学术兼职为欧洲汉学学会秘书长,其学术领域主要涉及元明清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

该书共收文15篇,其中9篇为论文,6篇为著作或博士论文节选。所选论文均为当代海外汉学名家之作,可以很好地体现国外对汤显祖戏剧研究的水平和特点。选文作者分别为美国的夏志清、李惠仪、芮效卫、伊维德、袁书菲、吕立亭、蔡九迪、白之、王靖宇、陆大伟、沈静等,法国雷威安,加拿大史恺悌,新加坡容世诚,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华玮等。以上学者有的是纯粹的西方人(8人),有的是华裔学者,也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他们在总体上可以代表西方汉学界的人员组成和学术传统及其治学特点。这15篇文章最初全为英语发表或出版,均属西方汉学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学者语言局限和资料来源不足,大部分人无缘阅读西方世界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成果。

该书的译者均为具有良好语言基础和专业修养的学者,都能胜任选文的翻译,而且,所译文章都经过作者本人或者作者高足的审订。在一篇文章有不同的原文和译文的前提下,本书择优选用,因而,该书在编选态度和方式上是严谨的,负责的,有学术水准的。

该书除了前言、中英文目录、译文3个部分以外,还有3个富有特点的附录――作者小传、编者译者小传、英语世界汤显祖研究论著目录。前两个附录让我们对作者、编者、译者有较为准确、完整的理解,利于读者把握重要信息。第三个附录用英文原文的方式详列了1970年代以来的汤显祖研究成果,这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线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中所选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组。其中,综论汤显祖剧作的2篇,它们分别为夏志清的《汤显祖笔下的时间与人生》,李惠仪《晚明时刻》。

前文论述了时间在汤显祖剧作中具有贯穿性的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解释汤显祖剧作主题的连贯性和思想的延续性。人生与时间的关系是汤显祖关注的重要问题,时间的紧迫、短暂与爱情的欢愉、人生的虚无构成对立关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贯思考的命题,汤显祖在自己的5部戏剧里也分别展示了他对此类问题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夏志清的研究方法与角度富有启发性。他反对把作者生平、剧作中的片言只语与当时的时代生硬挂钩,强行得出结论的做法;他主张把各个剧作融会贯通,从具有统一性的切入点入手对作者思想及创作进行把握。这种方法显示了海外研究者不受国内当下意识形态影响的较为自由、灵活的研究路径,无疑,它对于中国大陆20世纪70年代的学术研究而言,其先进性是巨大的、显著的。

后文作者将汤显祖剧作放置在晚明文化思潮的背景中进行思考,梳理了明清文学对“情”这一丰富复杂议题的不同处理,并指出汤显祖剧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包含该文的著作《引幻与警幻:中国文学的情爱与梦幻》于1993年出版。该文与夏志清的研究较为接近,都是从作品的母题入手,这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陆流行起来,因而,其研究方法在当时仍具有相当的领先意义。

该书选文第二组为关于汤显祖与《金瓶梅》作者问题的,共2篇,分别为芮效卫的《汤显祖创作考》和雷威安的《汤显祖和小说的作者身份》。这两篇文章以前一篇分量为重。芮效卫的文章发表于1986年,他用较为严谨可靠的方式考证了汤显祖与小说《金瓶梅》的关系。雷威安的论文(2001年)支持了芮效卫的观点,并为其提供了新的佐证。虽然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但作为西方学者能够以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中国文学研究,则显示了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深度掌握,令人敬佩。

该书选文第三组为《牡丹亭》研究,共9篇,反映了海外研究者对汤显祖代表作的充分重视。伊维德《睡情谁见?――汤显祖对本事材料的转化》(2003年)是一篇比较故事学论文,他把《牡丹亭》的故事及其本事与欧洲睡美人故事进行对比,以显其异同,充分利用了作者对欧美文学充分了解的优势。该文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同类故事的不同处理方式,此研究从总体范畴来讲仍属于主题学或者母题学研究,这是海外汉学较为常用的方式。

袁书菲《文本、塾师与父亲――汤显祖中的教学与迂儒》(2005年)探讨了汤显祖《牡丹亭》通过文本语言与故事、塾师与父亲形象塑造等多个角度对复古派给予的嘲讽,从而表现出反对复古派的立场与思想。该文能够在众多的研究中独辟蹊径,通过对晚明社会思潮的洞悉与对文本的细读,把握作者的创作心理,做出有效阐释,实属难能可贵。

吕立亭《情人的梦》节选自其199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2001年作为专著出版。该文通过各种西方理论范畴与话语,分析《牡丹亭》的梦,此为典型的借用西方理论的阐释研究。使用该方式令作者得出了一些传统研究方法不易得出的结论,因而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蔡九迪《吴吴山三妇合评考释》(1994年)是一篇关于《牡丹亭》评点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为充分倚重资料和推理分析的考证法和阐释法。其学术创新性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发现与选择。该文正文及插图部分23页,注释部分16页,显示出扎实的考证功夫和严肃的治学态度。

华玮《“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与天然》(2006年)是一篇考论兼备的文章。首先华玮考证了一个特殊的《牡丹亭》评点本――《才子牡丹亭》,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该评点将《牡丹亭》做了色情化注解。在此基础上,华玮讨论了色情化解读对于晚明社会思潮的意义,最后,作者重新论证古代“评点”的功能和意义,从而拓宽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评点”本体内涵和功用的理解。华玮的治学既有中国传统版本学、文献学的功夫,又有西方理论视野、思辨能力,因而,能够做到考论结合,考证扎实,论述新颖。

白之《英译第二版前言》一文全面、简洁地概括了《牡丹亭》的创作概况、作品内涵、演出特点与方式等方面的情况,论述深刻而到位。最后,该文还介绍了译者白之翻译《牡丹亭》的缘起,透露出对这部作品强烈的喜爱和肯定。白之《牡丹亭》英译本出版于1980年,第二版出版于2002年。此前言写于2001年。

王靖宇《姹紫嫣红――三家英译评点》一文发表于2013年,是一篇翻译研究成果。该文将张心沧、白之、宇文所安等三人英译的《惊梦》曲辞,按曲牌先后,逐曲比较。作者比较了三种翻译的得失,再次确认了翻译的有限性,并肯定了各个译本对跨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陆大伟《陈士争版的传统与革新》(2002年)一文对陈士争于1999年,在美国林肯中心导演的全本55出《牡丹亭》进行评价。

史恺悌《与昆曲戏剧文化》(1990年)考察了《牡丹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演变情况,指出其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体现了编演主体不同的思想旨趣和曲学主张。该文为史恺悌著作的导论,故而所谈较为宽泛。

《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一书的第四组论文为沈静《对的改写》(2010年)和容世诚《的表演场合》(1992年)等两篇。它们关注汤显祖代表作之外的单部作品。前者论证《紫钗记》在故事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对唐传奇《霍小玉传》进行了改写,并论述了其改写意义。后者探讨《邯郸记》的演出风貌及其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

统观全书所选的15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互不重复,角度各异。夏志清发表于1970年的论文是英语世界汤显祖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除了高水准的学术价值,方法视野的启发意义,它还是英语世界汤显祖研究的开路先锋,引领着后来者不断前进、开拓。而其他的各篇论文或者在研究方法上或者在资料来源上,或者在研究视角方面,都为汤显祖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因而,我们认为该书的选文是成功的。

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在研究路径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重视包含母题与民间故事在内的主题学研究。其次,重视以西方理论和观念对汤显祖做出重新的解读和阐释,令人一新耳目。第三,西方学者的学术考证不仅注重材料的发现与解读,而且注重用新的观念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因而,可视为对传统考据学的继承和发展。第四,注重与翻译相关的研究成果。论文中有的是译者翻译后的序跋,这些序跋具有较为全面、综合的概括,有利于读者把握原作。有的论文则是对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具有鲜明的译介学特征。以上研究重点正是利用了研究者的学术优势,可与国内研究形成互补,共同推进汤显祖研究的拓展。

《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一书不仅在汤显祖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海外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译介与批评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书前言中总结性回顾了汤显祖在英语世界中的研究史、翻译史、演出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利于其他研究者全面把握汤显祖研究的相关动态。此外,海外学者对中国戏剧的研究已蔚为大观,而对这些研究的总结、概括、译介、评价也在不断进行。这些译介与评价让国内学者了解海外研究,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我们知道,各种国外汉学研究著作中常常含有中国戏剧研究的内容。另外,199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其中也含有不少中国戏剧在国外的相关内容。2000年孙歌、陈燕谷、李逸津合著《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丛书之一。2004年,翁敏华所著《中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钱林森著《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戏剧和小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郭英德在《文艺研究》上发表长文《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2010年,他在《戏剧艺术》上发表专文《“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201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曹广涛所著《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与翻译》。除了以上成果外,我们还有不少相关论文和论著未列在此处。

总结我国对海外中国戏剧研究的译介的规律,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对海外中国戏剧研究越来越重视,其译介与批评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细化。这表现为由笼统介绍到国别研究区分,到艺术形式研究区分,时代研究区分,作家研究区分,说明了我们对于国外中国戏剧研究的译介与批评越来越走向深入。中国本土学者与海外汉学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即时,这也反映了我们在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特点。随着新一代国内学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国外研究者汉语能力的普及,信息交流的途径越来越便捷、直接,全球同步的研究时代应该为时不远了吧!

作者简介:

王凤霞(1972-),广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学术领域为戏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生 科研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增幅甚至达10倍左右。结果,硕士生的基础、学风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硕士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导硕士生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

当前,不少人上硕士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张文凭,以便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因而,读研期间的学研态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硕士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经常旷课。硕士生的许多课程属选修课,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足够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平时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绩考核都不严格,个别学生甚至数月或整年不上课,期末考核仍然过关,甚至还能得不低的成绩。遇上出勤管理较严的老师,一些硕士生为了出去代课或打工挣钱,甚至还找无关的人“替其上课”。基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在酝酿毕业论文开题的半年里,更多的硕士生外出代课或打工,把开题的事儿抛到脑后;待到开题前三五天,才慌忙到优秀硕博士论文网上看别人的毕业论文,把某些论文改造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开题报告,蒙混过关。开题后近一年时间里,一些硕士生要么代课或打工,要么忙着考各种证书,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四处跑着找工作,很少查阅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也不认真考虑论文写作,直到离答辩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上网搜索别人的论文,以拼凑自己的论文;结果拿出的英语论文语言错误到处都是,内容观点或站不住脚,或逻辑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抄来的……

针对如此的读研风气,硕士生导师在其指导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严格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珍惜读研机会,鼓励其继续保持准备考研阶段的刻苦、认真的学风,并让其明白,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水平,毕业时连按时拿到文凭也会成问题。其次,导师要根据所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给其推荐一些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与所带的硕士生就其最近学习的内容、研读的书籍等进行座谈。这样不仅可以适时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硕士生“常年见不到导师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硕士生,让其不敢偷懒,以避免一些硕士生该毕业了导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的现象。第三,导师不仅自己上课要加强考勤管理,而且要与其他授课导师经常沟通,了解所指导硕士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经常缺课的原因,以便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导师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在开题之后一年左右的毕业论文写作时期,要督促其继续认真查看相关文献资料,尽早动手写论文,并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相关授课教师和培养单位要严格硕士生的课程考核、开题和答辩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硕士生都不能毕业,以对下届硕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导硕士生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本科阶段,许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习几本相关教程,考研时,又只是反复复习几门必考课程,因而成为硕士生后,知识面非常有限。有的导师在其硕士生入校后,就给其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仅推荐了与其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书籍,完全忽视许多硕士生实际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一事实。就英美文学专业来说,不少硕士生连“什么是文学”都说不清楚,别说用英语就是用汉语写文章也不完全能写通顺,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完全能恰当运用。鉴于此,硕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学专业的导师应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应让硕士生清楚,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学有看不完的书籍;同时,应围绕“英美文学”既是“英美”的文学,又是“文学”,且是“西方”的文学这一特质,给硕士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籍。这些书籍可涉及以下类型:

第一,英美文学背景知识类。包括外国文学史(或欧美文学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国通史(或文化史),美国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这类书籍导师可鼓励硕士生读英文版的。

第二,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史类。这类书导师应要求硕士生读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论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论,可以增强研究者的洞察力,为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适宜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或文论史)类。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国文学论文是用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倡导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读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论史,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汉语文学水平,使其在文学鉴赏和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类。比如说,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般就要给自己的硕士生推荐较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及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和最新作品。硕士生多看一些与其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书籍,研究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将有助于导师发挥其特长,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培养硕士生的科研选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硕士生毕业论文该开题了,还没找到题目,让导师给找题目;题目确定了,却不知如何写,反而轻信“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谬论,东抄西拼,整篇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为此,导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导硕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有针对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书。比如说,引导硕士生把英国或美国文学的某一体裁的某一个作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便集中精力,阅读该作家的代表作、其传记、可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文献。同时,要提醒硕士生摈弃“印在书本上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观念,看书时要敢于质疑。如果硕士生对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非常熟悉,又具有质疑精神,他们就会发现,他人的相关评论并非“定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话可说。

第二,要告诫硕士生,他们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是自己有独到见解可陈述的――要么是没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去研究经典性作品,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些新发现,要得出一些独到的结论。这一点以第一点为基础――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读遍某一特定领域里的相关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确定既富创新性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引导硕士生进一步广泛地收集、有效地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除从本地图书馆和从网上收集文献外,导师可告知硕士生从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的便捷方式(实际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过一些机构,获得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也可资助硕士生通过“卓越亚马逊网”直接从美英两国购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议硕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收集来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一部分需反复细读,大部分只需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说,可通过相关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阅读和自己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页码的内容。阅读文献时,对他人的观点应始终秉持“批判扬弃”的态度:面对有瑕疵的论断,可做些修正,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对自己同意的观点,可拿来引用,但要作为自己提出更高一层论断的论据。

第四,鼓励硕士生在鉴赏作品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练就既能充分论证、合乎逻辑,又做到条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学论文写作能力。要正告硕士生,搞科研、写论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真理面前,没有长幼,没有尊卑,在文学欣赏和批评领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复细读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并以相关参考文献为佐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然后就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此即论文写作。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层次分明。同时要建议硕士生,既然学文学专业,自己写论文时就要发挥平时阅读英、汉文学作品所积聚的文学能量,尽量使论文文笔流畅,且不输文采。

总之,硕士生招收院校、负责培养的院系、所有授课老师,尤其是责任导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严格管理,善于引导,使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培养独立地进行选题和从事研究的能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耐心、艰苦、综合努力,硕士生才能培养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 束少军.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6).

[4] 朱乃长教授与英美文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英语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50-01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学习语言,要充分理解与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语言,不考虑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就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更应该考虑所教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尝试在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修养。

1 注意传授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英语文化修养

比如:COUNTRY、NATION、STATE 都是国家的意思,为什么美国就一定要说成是THE UNITED STATES而不是THE UNITED COUNTRY?这是因为COUNTRY是强调领土意义上的国家,NATION 是强调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而STATE则是强调政权意义上的国家。所以,同为国家的意思,三个词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用法也就大不相同。

为了能将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合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除了讲解课文相关的语言点外,还要根据时间和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英语论文可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 the storm”(战胜暴风雨),“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课本上英美国家的人初次相识时,往往谈论天气、球赛等与个人无关、不会引起麻烦的话题。他们从不像中国人那样,初次相识,就向对方打听“在哪里工作”“单位效益如何”“今年贵庚”“结婚了没有”“孩子多大了”等问题,因为如果问这些问题会被别人认为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2 利用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练习。因而由于缺乏练习口语的机会,在真正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就会因紧张、不适应而出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模拟对话,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转换英语文化思维。比如,通过每次课课前的值日报告,模拟语境,让学生把课本中的语言文化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储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实际运用中,如在接电话时,明明知道应该说“WHO IS IT?”,却脱口而出“WHO ARE YOU?”这样的尴尬。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如广播、报刊杂志、多媒体等。现代化图像、声光传媒工具的灵活使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比如,可以把像《走遍美国》这样声情并茂的教学片引入课堂。《走遍美国》围绕一个典型的美国三代人家庭的生活展开,剧中布满了理解、烦恼和欢欣等情感,体现出了片中人物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隽永的意趣。它很巧妙地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细述形形的美国生活,使学生通过对美国文化和生活的体验,学到活生生的美国英语。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英文小说,歌曲等。

3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为了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广泛了解英美社会的人文环境,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定期给学生们放英文电影。学生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学生播放的电影必须是有教育意义且能吸引学生的,学生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且理解跨文化差异。如对美国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泰坦尼克号》的赏析,不能只看JAKE和ROSE的爱情,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条主线全面的看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在灾难面前,普通人显示了人类直面死亡的勇气和尊严。如,船上的乐师们为安抚人心而克尽职守的为旅客们演奏乐曲,直到“曲尽人亡”;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不为求生白费力气,安静得躺在床上等待末日来临;英国绅士为保持体面,坚决不穿救生衣;神父面对死亡仍坚持布道等等。《泰坦尼克号》把危险中每一种人的表现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金钱与爱情、贫与富、是对本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文化的一个突出反映。

最后,在教学中要合理处理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留给学生辨证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永杰,王淑玲.浅谈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J].新西部,2008(2).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辞书强国 辞书人才 辞书理论 辞书文本

辞书大业,惠及天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它是民族思想、科学、文化和语言的结晶,是国运兴盛的标志。我国的辞书事业伴随国运,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辉煌阶段;(二)新兴阶段;(三)辞书小国阶段;(四)辞书大国阶段;(五)走向辞书强国阶段。最后一阶段,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

(一)辉煌阶段,指先秦至清末。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那时候国学独秀,国学的广袤沃土培育了近千种辞书。除去专书辞书,普通辞书也有600多种,而且形成了六大族群:

1 词书,主要有《尔雅》、《广雅》及《尔雅义疏》等雅系词书20多种,《方言》及《方言类聚》等方言系列词书10多种,《释名》及《释名疏证》等释名系列词书多种。这些词书,不仅对释义、解经、读书有辅助作用,而且对全民族向共同语的核心意义靠拢有着恒久的维系作用。

2 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等系列字书200多种。这些字书,对单字、单音词、语素的定形、定义、定音,对书面语的标准化,都有久远的规范作用。

3 韵书,主要有《广韵》及《中原音韵》等韵书系列40多种。它们既是韵文用韵的总结和指导,也是读书音和共同语标准音的规范。

4 目录,主要有《四库全书总目》及《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目录系列书20多种。利用这些书,不仅能检索图书的名称和要点,而且能指导阅读。

5 类书,主要有《艺文类聚》和《永乐大典》等类书系列50多种。利用这些书,不仅能检索辞藻典故和诗词文句,而且能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

6 政书,主要有《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和《清会要》等政书50多种。利用这些书,不仅能检索古代政治经济等制度史,而且能查考文化、学术史料。

在漫长的世界辞书历程中,神州九域筑起了光辉夺目的里程碑。与英伦三岛相比,中华大地在早期辞书跑道上领先了1800年,汉语大型辞书《字汇》(明梅膺祚,十四卷)与几本英语小辞书几乎同时出现在17世纪初。

(二)新兴阶段,指1911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平均每年出版38部辞书,掩映着国学余晖和西学晨曦。一方面,《说文解字诂林》(正续1530卷)、《词诠》、《辞通》、《诗词曲语辞汇释》等掩映着一缕缕国学的余晖;另一方面,《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国语辞典》等折射出一条条西学的晨曦,这预示着中国辞书事业从古老的辉煌转向现代的新兴。只是这条道路上的障碍太多,在马拉松赛中,我们被远远地抛下了。

(三)辞书小国阶段,指1950年至1977年。这一阶段,平均每年出版辞书125部,是前一阶段的3倍。然而,其中缺乏耀眼的传世之作,只有《新华字典》作为新中国辞书的代表,在联合国辞书展览厅里摆放在西方多部巨型辞书的一侧。

(四)辞书大国阶段,指1978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平均每年出版600多部辞书,差不多是前一阶段的5倍,且不乏传世之作,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1979)、《辞源》(1979)、《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英汉大词典》、《俄汉详解词典》等。

(五)走向辞书强国阶段,指从2001年至21世纪50年代前后。这一阶段,前十年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后几十年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赶超辞书强国,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要成为辞书强国,人才必先强

辞书强国,首先强在人才。各辞书强国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博学的编纂专家。近三百年以来,辞书界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仅举其中的领军人物(以生年为序)为例:

S.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牛津大学肄业,英国文学家,词典之父,1755年出版《英语词典》(2300页,4万多条)。

N.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177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的《美国拼写课本》至今已销售1亿册以上,被誉为“美国文化独立宣言书”,他还写过多篇英语论文。1828年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上下卷,收词7万条,比当时约翰逊词典的最新增订版多收词目1.2万余条,释义也更准确、细致。

P.A.拉鲁斯(Pierre Athanase Larousse,1817—1875),法国语言学家,百科全书编纂家。他的著述比巴尔扎克、雨果还多,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万有大词典》(1866—1876,15卷,后有补编2卷)。

K.杜登(Konrad Duden,1829—1911),德国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1880年出版《德语正词法大全词典》(收词2.7万条,17版收词16万条,至今已出23版)。后来,出版了一系列杜登词典。

U.H.乌沙科夫,苏联语言学家,院士,莫斯科大学教授,主编《俄语详解词典》(4卷)等词典。

c,M,奥热果夫,苏联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家,莫斯科等大学教授。谢尔巴、维诺格拉多夫的高足。《俄语详解词典》的主要编写者,《俄语词典》主编,《现代俄罗斯标准语词典》(17卷)编委,还与他人合编了其他一些词典。

P.C.J,罗贝尔(Paul Charles Jules Robert,1910—1980),法国文化学者,辞书编纂家。1945年以后,编纂了著名的《大罗贝尔词典》、《小罗贝尔词典》和《微型罗贝尔词典》。

中国只有吕叔湘等几位先生是现代语言学者兼词典编纂家。我们要培养出这样一流的人才,至少需要40年。为什么要40年?跟这些世界名家相比,中国学者的差距在哪里?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英语;时政用语;翻译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之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地位来说,都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将中国的文化、政治、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恰当的转译为其他语言,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写作英语论文就成为了当代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然而,当我们用英语去描述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件时,会很容易发现从英语词典中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应的表达方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和思维方式,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一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其概念的提出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而与此同时,英语的迅速国际化也必然会导致英语广泛的本土~(nativization)。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异,然而具备相同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某一语言时,其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又必定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由此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变异语言便可以称之为语言的变体。而人们对英语诸变体在语言、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英语的各种变体被划分为内圈英语(theinnercircleEnglish)如: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外圈英语(theoutercircleEnglish)如:菲律宾英语、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等,以及扩展圈英语(theexpandingcircleEnglish)如:日本英语、埃及英语、中国英语。被划分为扩展圈英语范围内的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文为本族语的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由于受到汉文化、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而创造出的一种带有明显汉语特色的、写作毕业论文不同于标准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我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English)这一概念的人是葛传规先生。葛老于80年代初,在他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文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在文章中,葛先生列举出一些事例进行说明,如: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eightleggedessay(八股文)等。由这些事例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所有这些英语都不是ChineseEnglish或Chinglish

(中式英语),而是ChinaEnglish(中国英语)。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名称,一时不懂,但经解释,不难懂得。”此中国英语概念首次被提出后,便陆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中国英语进行定义。从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到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再到后来由贾冠杰、向明友进一步指出的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等等。我们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且它的使用者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其次,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的,用以表达中国所特有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能够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中国英语能够进入交际,但在实际交际效果上,有时是需要进行解

释才能使对方真正充分理解。“中国英语”这一名称和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注意并了解到中国英语原来是完全不同于中式英语的一个概念,正视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特征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描述。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中国人使用中国英语所要遵循的一个总的前提应该为:“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因此,中国英语并不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为我们了解英语语言的各种变体打开了一个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二、翻译领域中的中国英语形成途径

世界上各民族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进行语言翻译,因此翻译与~r4-民族的语言就具有了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地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现象,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迅速国际化(nationalization)~,然引起两者的广泛本土化(nativization)。因此,翻译过程中,写作硕士论文出现并使用中国英语表达方式成为了翻译工作者所需要采取的一种方式。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形成途径:

1.经由音译(transliteration)而形成的。中国英语中有些词汇或短语来自于普通话或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如:kongfu(功夫)。

2.经由i~(translation)而形成。将汉语的词汇逐词地翻译成英语来表述。如:laidofworkers(下岗工人)。

3.直译(Hteraltranslation)。直译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有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如:seektruthfromfacts(实事求是)。

三.时事政治术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诸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国在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对外政治、经济宣传时,也必然会使用到英语去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时事术语。因为在任何英文词典上都不可能找到能直接为我们所用的对应表达法,所以我们需要在把握英语习惯的同时,创造出“中国英语”表达方式。众所周知,“三个代表”:

Three凡鲫;“四项基本原则”:theFourCardinalPri_ndples;“与时俱进:keeppacewiththetimes;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uildawell-ofsocietyinanall-roundway,等表达方式都是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并接受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对时事政治术语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避免产生中国味道过于浓重的、不符合英文表达方式的英语,即“中式英语”;另一方面,翻译者还要吃透政治术语的内在涵义,避免错译和误译,杜绝政治歧义。政治方面的术语和句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翻译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增、减其中的措辞和用字,也不能将翻译难点避而不译。因此,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是一项挑战。时政词汇根据其不同内容、不同用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处理和翻译方法。

1.缩写词的特点和翻译

缩写词的特点是凝练、高度概括,并且常用数字词这类简单明了的缩写方式。此类表达法是时政词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由于缩写词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在理解过程中,就不能单纯只考虑或翻译词汇本身的字面意义,而要将词汇还原为本来的意义,再进行翻译。翻译重点是要首先将缩写表达法的内容领会彻底,然后直接将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全部译出,避免直译缩写词汇或数字所带来的歧义。如“十五”计划:theTenthFive_-YearPlan,在翻译“十五”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其翻译成“fifteen”,而是要把它所代表的内在含义翻译出来,~pthetenthfiveyear。

2.解释性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众所周知,某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术语或表达方式是依据我国国情而产生的,是中国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此,这类词汇对于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会难于理解。这时候,就需要采取解释性的翻译。the“threeemphases”education(theintensiveeducationintheneedtostressstudy,pohticalawarenessandintegrity)(三讲教育)。在此类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可先将词汇本身进行直译,然后通过加注,务必将词汇中所隐含的具体内容解释并翻译清楚。

3.新名词的特点及翻译

政治时事术语必然是紧跟时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均能从政治术语得到体现。“铁饭碗”(theironbow1)、“四个现代化”(theIourmodernizations)等表达方式就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并且现在已经被承认,并作为固定说法而延续下去。但相对于更新一些的名词,如:“继往开来”(carryforwardourcauseintothefuture),“科教兴国”(nationalrejuvenation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等则是顺应并符合现今时展潮流的表达方法。此类词汇的翻译往往最初会采用译借的方法,将汉语的表达逐词对应翻译成英文,如“与时俱进”(keeppacewiththetimes)。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表达方式也许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些则不再适应时代的变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程,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时刻注意词汇的涵义扩展变化。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写作医学论文当汉语术语的涵义有所变化或进行了扩展的时候,相应的英文翻译势必也要做出对应的修改。如:“外向型经济”的译文,已~export-orientedeconomy改译为global—market-orientedeconomy。

4.四字组合词的特点及翻译

汉语的表达方式中多用四字组合的词组或成语,这种形式简单明了,同时也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四字词组或成语的特点是,词语的内涵并不单纯是其构成成分各自意义的简单相加,其意义往往蕴含于词组之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逐字对译。同时,又因为汉语成语翻译为英语后,很难再保持其原有的韵味,而这个矛盾在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尽量去找英文中能与其相对等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若不能做到完美的对等,则重点要遵循把握领会原义,忠实原文的原则,同时还要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

四、结束语

语言翻译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当中国人把自己特有的事物介绍给外国人了解时,必然会遇到难以从现有的英语表达方式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形式这一难题。而此时,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提倡创新精神,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发展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把握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标准,写作职称论文避免创造出令人费解的“中式英语”,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为英语语言增添新的素材和血液,并丰富英语语言的内涵,让“中国英语”这一英语语言的变体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和认可,同时,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M.翻译通讯,1980,(2).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外语学院学报

【5】毛东辉.从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看“中国英语.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

【4】李雪芳,张思锐.中国情境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4).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词汇释例;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社会教育性

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史上,英语词汇释义(EnglishVocabularyParaphrase)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曾采用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来释义。该释义方法充分利用和依赖母语,主要目的是将英语翻译成母语。这一学习过程是机械的,单向的,排外的,忽视了用英语思维的重要性[1]335-337。最近几十年,随着国际上交流的增多,学习英语的目的远不止限于理解。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促使教师致力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互动的气氛,并强调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20世纪6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心理学家C.Gattegno倡导“沉默法(TheSilentWay)”。他指出,教师的释义可以通过多彩的展示板,词汇图表等。就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也在美国兴起。它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和释义方法是,教师给出指令,学生做出反应。另外一个趋势称为“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这一方法认为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交流,因而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讲授,通过互动交流来释义[2]129-220。

综观英语词汇释义的所有阶段,举例说明(释例法exemplification)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是所有教师最为常用的词汇释义方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然而,仅仅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还是不够的,这只是满足了学生学习该词汇本身的需要。释例应该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即,不仅要说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还要具备传播文化信息、丰富学生头脑、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兼顾教书与育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英语词汇释例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

一、正确合理性(CorrectnessandRationality)

英语词汇释例所要遵循的正确合理性原则是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来讲的。具体而言,这里的“正确性”是一个语义概念,主要是指句子的意义表达准确,同时句法和语法结构正确。按照这一原则,下面这个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SectionA中“overlook”一词[3]63的例句就是一个不符合正确性原则的释例,因为overlook一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该句的歧义。

(1)Beforeturninginmygraduationthesis,Ioverlookedtheprinter’serrors[4].

Overlook有“check,examine,supervise(检查,监督)”的意思,还具有“failtonoticeorconsider(忽视,忽略)”的义项。因此,例句(1)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IcheckedtheprintingerrorsbeforeIturnedinmythesis(我检查过论文的打印错误之后将它交上去了)”;二是“IdidnotnoticetheprintingerrorsandIturnedinthethesisstillwithprintingerrorsinit(我没有注意到论文里面出现的打印错误就把论文交上去了)”。除非作为特定的歧义辨析例句,否则,这种意义模棱两可的句子不利于培养学习者准确的英语表达能力。

Grice在论述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时,提出了四大准则,即量的准则(maximof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ofquality),关系准则(maximof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ximofmanner)。其中,质的准则表述为“尽量表达真实的会话信息(trytomakeyourconversationalcontributiononethatistrue)”[5]37。这里提到的词汇释例的“合理性”主要是指用作释例的句子所含的信息必须真实合理,因此这是词汇释例在语用层面所要遵循的原则。比方说,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SectionA中“insight”[3]5一词所采用的释例:

(2)Americansareverycreativeandkeenontryingnewthings,soallofthemusuallygetinsightintoeverythingbymeansofpersonalpractice[4].

这个释例就不符合质的准则,也没有遵循合理性原则。美国人固然富于创造力且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并不能由此就推断出所有的美国人都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释例的确没有毛病,而且向学生传达“美国人喜欢创造和尝试新鲜事物”这一文化信息,由于语用层面上的不合理、不真实,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美国人的学习和科研态度及方式的误解,因此不可取。

二、交际实用性(SocialPracticality)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外语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6]。语言教学就意味着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一些社会任务。教育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培养学生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在语言教学上,就是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尽量提供适当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在自然过程中形成。而讲求课堂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不失为实现上述三大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英语像其他任何语言一样,是一种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交流(communication)。一般情况下,人们进行交流,都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真正达到传递并交换信息的目的。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例句,同样应该适用于交流。只有如此,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所给的例句脱离实际生活,那学生也就只能将其记于笔记上,尘封于脑中,而不能服务于生产生活,这势必会造成学生“脑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学生会快速遗忘所学知识,因为体现知识点的载体(carriers)———释例不能被运用,那么该知识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条件。其中,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词汇,正是实现运用该语言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体现在课堂词汇讲解上,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function),用作释例的句子要力求贴近生活,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即具备交际实用性。

三、时代文化性(EpochalCharacterandCulturality)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很多落伍的事物都会被淘汰,那些过时的语言文字当然也不能幸免。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言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丰富头脑,更新知识。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创造了许多的新鲜事物。然而,如何及时地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新事物、新名词融入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英语语言当中,是各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把英语作为重要的第二语言的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首先会责无旁贷地落到英语教师的肩上,自然、熟练掌握英语这一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是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将会日益频繁地接触英语以及与该语言休戚相关的文化知识。目前,无论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中,还是政府官员或平民百姓里,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人无处不在。带有英文文字的产品广告、对外宣传品以及其他书面材料的数量都很大。

然而,了解并熟悉英美文化的人数与学习、使用英语的人数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我国对外宣传材料中把“白象牌运动鞋”译成“WhiteElephantSportsShoes”(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或把英文材料中的短语“yellowpublications(低级趣味出版物)”译为“黄色出版物”等现象,就足以说明一些译者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而具体到英语教学的词汇释例上来讲,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时,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词句。比如,在讲到《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SectionA第3段中出现的“getbackto”[3]2这个短语时,笔者采用了既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又符合中国目前环保政策的例句:

(1)Themovetoreturngrainforgreenhasgotthisareabacktoitsformerbeauty.

退耕还林使这个地区又恢复了昔日的秀美[4]。

再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A中出现了“dependon”[3]93这个短语,在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说明时,我选用了以下这个贴近青年学生生活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句:

(2)TheInternetisjustlikeadouble-edgedsword.Whetheritdoesgoodorharmtousdepends,toagreatextent,onhowweexploitanduseit.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开发利用它[4]。

除此之外,还要对相关的文化习俗(socialcustoms)与背景知识(backgroundinformation)给予一定程度的介绍。毕竟,语言的底座是文化,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无不打上该语言社团文化的烙印。英语中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上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awareness)。比如,英语中的policeaction是指“未经正式宣战而对破坏国际和平与秩序的叛乱者采取的镇压行动”,在汉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表达;freelove绝非中国人所说的自由恋爱,而是指“与异性的公开同居”;housewarming也不是房屋供暖,而是“乔迁之喜”。

富于时代气息而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释例无疑会增强英语课程的趣味性和英语教师的亲和力(appetency),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具有时代活力的人,从而更乐意于与其交流,这会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课堂用于释例的书面语、口头语还要具备时代文化性。

四、社会教育性(SocialEducationality)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不仅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来讲,不同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服务于不同的国家主体和社会群体,他们所受的思想教育当然要与将来的工作环境相契合。

英语教师是一名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和认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使其工作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又必须具备更多的与外语教学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准备。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师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课堂组织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质量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正因为教师语言有如此大的作用,语言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其他方面知识的修养,以促进语言实践能力,尤其是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就英语课堂教学来讲,尽管目前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言论也更加自由,但作为教育者的英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出一些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例句,更不能借机倾泻自己的满腹怨言,这会让学生觉得你思想消极,至少对目前的岗位不够满意。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教师的你对英语教学都没有信心和兴趣,又怎么期望自己的学生满腔热情呢?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英语教师不妨在举例的过程中“宣传”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traditionalvirtues)。譬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SectionB中出现了“concern”[3]40一词,在解释该词作为动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就采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古今传诵的汉语名句的英语译文作为释例,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该词的意义和搭配,而且让他们领略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汉语表达用英语讲出来是何种味道。诚然,这还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ethefirsttobecomeconcernedwiththeworld’stroublesandthelasttorejoiceinitshappiness[7]995.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通过选用符合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四个原则的释例来解析词汇,不仅能够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将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以及该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了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快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Howatt,A.P.R.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空军工程大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电子课件[M].空军工程大学,2004.

[5]Yule,George.Pragmatics[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6]Littlewood,William.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7]外研社辞书部.现代汉英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打望”自己,可以对镜仔细观察,自画脸谱:可以审视行为,从我思、我做、我感中透视特点;还可借力他人,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眼中的“我”,理性审视自我。

自画脸谱:猜猜我是谁

拿出镜子,尽情地照照自己的脸蛋,仔细审阅自己的“景致”,用两三百字为自己“画”一幅“脸谱”,要求只许写自己的脸部、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特色”不够,不好刻画,还可以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块斑、鼻子特别大、眉毛特别细等。不写衣服,不要署名,不注性别。“自画像”完成,全班同学分甲乙两组,交换“自画像”,每个同学都将拿到另一组某个同学“自画像”一份。播放背景音乐《找朋友》,一组端坐不动,另一组按图索“人”——通过这份有面貌特征的“文字画像”,找到自己的朋友。

显微行为:思思我是谁

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将经历的一个个瞬间放在思维的“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分析、总结、提炼,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

比如,截取周末“我”在父母规定的一个小时上网时间内的所所作所为,分析总结“我”的“特点”。

父母允许,直奔电脑——网迷:

访问冲突网页—有点热心政治:

打开QQ,与人聊天——耐不住‘寂寞”,分享消息;

点击游戏,下载任务——抓紧时间娱乐。

借力他人:看看我是谁

在他人眼中,“我”是怎样一个人?不妨采访一下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综合他们的看法,画出“我”的形象。

作文突围,不妨从最熟悉的“我”开始。

两眼向内,关注自我,你会发现“我”是作文最为丰富的资源,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素材富矿。审视自我特征,描摹自我生活,回溯成长经历,剖析自我认识,你会发现独特的自己;挥洒梦想追求,表述生活感悟,打望多姿世界,议论独特看法,你会更加理性成熟。

“我”是一部书,常翻常阅,奇妙无穷;“我”就是一座矿,时开时采,精妙绝伦。

我是谁 克里斯蒂.R.戴维斯

10月27日,上午6点45分。

我把闹钟打翻到床下,倦怠地从床上爬起来。哎,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一直到凌晨两点我都在写我的英语论文,我无法彻底把它搞清楚。但没什么可怕的,感谢多莉一号和她的朋友们,人类的克隆才成为可能。我把自己拖到克隆的壁橱前(在克隆商店花99.95美元买的,这是唯一一家克隆商店),并且琢磨着选择哪一个“我”去过这一天。我排除了第5号,那个游手好闲的、漠不关心的我。

4号呢?4号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雄心勃勃而又外向的我,“我领导,你跟随,不然就出局”是4号的格言。4号最近出席了一个青年领袖的论坛,她的题目是军事操练。她今天也将呆在壁橱里。你认为我会把她展示给众人吗?该第三个选择了,把3号收起来,3号打篮球受了伤。地区锦标赛明天举行,我的队还在指望我。好吧,今天我有50%的机会做我自己。我可以选择被称为“人格”的2号或“勤奋学生”的1号。2号“人格”小姐,对她周围的事情很敏感。别人不能负责的时候,她总是自己承担。她对什么都关心。无论是朋友被最后一个男朋友抛弃了,还是姐妹们征求什么意见,2号总在身边。她为那些她爱的人牺牲了时间、感情甚至自己。

想到生物考试,我选择了1号,送她上学校像送一个去迪斯尼乐园度假的孩子。好,就是1号了。她坐在座位旁边认真地抄写着生物课的笔记。这堂课唯一糟糕的一点就是她真的喜欢这样。课间大家一起活动的时候(多有趣的集体活动呀),她还在计算机房打印、检查我的英语论文。

现在克里斯蒂1号正在图书馆里全神贯注地读着美国历史书。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年轻的姑娘走到她跟前。“你好,克里斯蒂。”杰基喊道,她的发音不太清楚。1号慢慢地抬起头,冷漠地看着杰基,杰基的眼睛失去了光彩。暂停,换人。

2号,“人格”小姐,代替1号“勤奋学生”。1号一从图书馆消失,对话马上接着进行。“杰基,你最近有没有偷别人的鞋子?”2号问道。杰基又恢复了甜甜的天使一样的微笑。杰基身体有些问题,我在篮球夏令营做顾问的时候认识了她。尽管她知道自己永远都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她还是很感谢我们给了她学习的机会。我是杰基最喜欢的顾问。在那一周里,我走到哪里,杰基就跟到哪里。她总是恶作剧。有一次,她把我的鞋子给藏起来了。我不能让一个克隆人同她打交道。

我发现我不能借助克隆人来生活。有时候我得扮演很多角色,我不能请求暂停,希望世界会等我。我是一个勤奋的学生,我是“人格”小姐,我是一个运动员,我是一个领袖。有时我需要休息。我是所有克隆人的结合。

佳作点评

作者巧妙构思,将不同性格的“我”放在动态的生活中,以回溯插叙经历、典型事件,简要分析。展示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渐次否定,层层剥笋,将“我”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展示。并写得曲折跌宕,颇有创意。以克隆话题起始,以克隆话题收束,首尾照应,卒章作结,结构严谨。

二、“我”问个不休

细究起来,“三”是中国文化里别具味道的一个词。说流派,用“三教九流”;讲反思,说“吾日三省吾身”;道学习,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有趣的,各类体育比赛奖牌发放也只取前三位金银铜,没有哪个发铁牌。

有趣的“三”启迪我们,不妨借“三”之妙,对自己“问个不休”。

问一:我的三条信念

像居里夫人撰写《我的信念》一样,从对待生命、事业,生活、学习,成长、处事、友情等不同角度,反思、梳理、提炼影响自己行为的观念,深入挖掘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过程、典型事件,从中筛选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条信念(或三句话),并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问二:我的三个故事

美国女作家拉克瑟说:“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

讲述几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你可以像林海音那样,伴随毕业典礼钟声,回叙成长拔节的那一个个瞬间:病重的爸爸躺在病床上的叮嘱,赖床后想逃学被打的痛楚,爸爸要我硬着头皮闯荡的尝试。

你也可以像《羚羊木雕》那样,在家庭的激烈矛盾冲突中展现送羚羊的豪爽,瞒羚羊的惊悚,要回羚羊的苦闷。

搜索你成长中记忆最深刻的三件事,可提炼一个共同主题,使之串起这篇文章;也可以分别写成一篇文章,描绘自己成长的瞬间,勾画成长的迷人风景。

问三:影响我的三个人物

你年幼时,谁对你影响最大?现在呢?是家人呢,老师呢,同学呢,还是朋友呢?为了更好地捕捉记忆,你可以画个草图,概括性地进行人物素描,使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些人物对你的影响。

塑造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你可以:

筛选影响你的三个人物:展现人物特殊品质对你的感染;描绘典型事件对你的影响;总结你的描述,使读者感受到这些人、这些事对你的意义。

准备阶段,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搜寻人物:谁曾使我高兴?谁需要我?谁帮助过我?谁赢得了我的尊重?谁教会我知识和做人?

撰写阶段,你可以运用方法写出影响过程:在何种情景下,他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修改阶段,你可以使用技术手段处理作品:按重要性顺序和比较对比的方式组织文章结构:审视重点刻画的人物语言和行动细节:大声朗读两遍草稿,对不当之处标记并修改,体会改动效果。

问N:无休止地问“三”

影响最大的三本书:

最后悔的三件事情:

最执著的三个梦想:

最喜欢的三位历史人物……

我的信念地图 张源娣

在我心中,藏有一张地图,一张关于信念的地图。那地图形状各异,有的像鸡,有的像牛,还有的像鹰。

“只要坚持啼叫,黑暗就会隐退,光明就会到来。”这是一只鸡的信念。

“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他就能达到目的。”这是一位国王的信念。

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失去信心。—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目不转睛看着一只蜘蛛织网。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屡试屡败,N次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要再来第七次!”他组织部队反击,终于将入侵者赶出了苏格兰。

“坚持啼叫,认准方向,坚持行动不懈怠,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这是我的信念。

我的信念地图画出的第一笔就是要像鸡一样坚持。

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它何曾偷懒取巧,贪享安适?纵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横竖不说一句话。总是默默忍受生活的一切,将杂草变成牛奶,把血汗奉献耕耘。

牛奉献并快乐着,“给,永远比拿愉快”就是牛赠予我的信念。

曾经我是班长。她来了,看上我的宝座,我落为“副班”。不知是天生牛命使然或是“给,永远比拿喻快”作祟,我这个副班做的事比正班多N倍,抱作业,填日志,开会领取任务,劳动身先士卒,忙得团团转。奉献最贴切的修饰语是“默默”,正班长不奉献,所以她难“默默”。每有出镜机会,她一定热情四溢,一马当先,跑到镜头前,指作胜利状,“一,二,三——茄子!”笑得一脸灿烂。

我笨笨憨憨,默默做事,我妈总是调侃我就是一头牛。但老师同学忒喜欢我这头牛,他们的认同和赞赏激励我在生活中“牛”并快乐着。

我的信念地图画出的第二笔就是像牛一样奉献。

鹰大张双翅,上下翻飞,一会儿冲向山峰,一会儿又像箭似的直指谷底,勇敢是鹰翱翔蓝天的信念。

八岁那年,我突然成了留守儿童,美好的生活一下跌进万丈深渊,难熬的夜晚常让我从噩梦中惊醒。我丢失了曾经的勇敢,不敢一人独居卧室。当意识到这种可怕的“软骨”病症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自我疗治——阅读提升理性,分享同伴经验,独立克服艰难,寻求父母帮助。两年下来,我医好了“软骨”病症,在成长中种下了鹰一样勇敢的信念。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我的经历,绘就了我像鸡一样坚持、像牛一样奉献、像鹰一样勇敢的信念。

这样的信念,注定将影响我的人生。

技法点睛

诠释影响自己的三条信念,用“信念地图”表达。角度新颖别致。结构上片段组合。衔接自然。内容上自我经历、人生哲理的有机融合,使文章意蕴深厚。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实战演练

1.地图是用形象符号反映客观实际的图形图示,它方便我们确立地理空间位置,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间的空间关系,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参考和方向指示。我们的成长也需要这样的方向指示,比如,我们需要梦想引领前进。你的一个又一个梦想连缀,就绘制成你的梦想地图。请回忆你的生活经历,向你的朋友或老师介绍你的梦想地图,让人了解并帮助你。

上一篇:温州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