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报道

时间:2022-05-14 02:28:30

人文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报道

【摘要】随着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媒的快速发展,发生于体育领域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媒体关注程度的增加和资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体育新闻报道视角和方法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如今,无论是记者还是受众,都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赛场内外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单纯的跟踪报道和信息传送。如何在简单的新闻事件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何在复杂的事件关系中还原事态的真相?如何选择评判事件的价值立场?如何摆脱“高、大、全”的报道风格、摆脱新闻同质化的报道角度、形成新的方法与理念?笔者认为,以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每一个事件与人物,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报道体验,也将为受众呈现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结合多年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实践,对人文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报道作一探讨。

【关键词】人文视角 体育报道 体育新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要充分尊重我们的报道对象,充分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充分考虑受众的利益、需求以及承受能力,充分权衡体育事件报道后对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传播对象讲,应该关注广大体育新闻受众的利益和要求,尽力满足他们的知悉欲、人格保护欲和情感需求;从报道内容讲,就是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呼唤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其中很重要的是要突出体育事件中人的存在状态、存在意义,特别是突出个体价值,张扬人的个性;从报道手法来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多采用人性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报道的主题。同时多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提高传播效果。

一、抛开结果,关注“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海量资讯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的集中关注,使得现在的体育新闻报道多得数不胜数,而且常常占据着头版头条的位置。但数量未必代表着深度,大多数的报道比赛还是停留在比赛的结果和比分上,这种注重结果的报道方式虽然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但显然忽略了体育不仅是竞赛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事实。唯结果论的新闻报道方式也必然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随着电视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受众逐渐成熟,作为运动项目中的主体――“人”的要素也随之凸显出来。受众的需求是媒体的指南针,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忽然发现,电视体育节目变得更有人情味了,一些注重人文关怀的节目出现在荧屏上。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全景奥运》节目,将聚焦点从比赛结果转移到了运动的主体――“人”上面来。安徽电视台在奥运期间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获得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节目一等奖的专题片《金色的阳光》即是成功的一例。当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辉煌的冠军的时候,我们把视角放在了几位“失败者”的身上。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一位叫比尔・哈文斯的运动员,在奥运会即将开始的时候,他放弃了极有可能夺冠的奥运会,而选择在家中陪伴面临生产的妻子。最终,队友夺得了金牌,而比尔的孩子迟迟没有出生。实际上,就算比尔去参加比赛,带着金牌回来的时候也能看到孩子出生。在人们都感到遗憾的时候,比尔却坚定地说:“我不后悔!”在片中,作者以比尔的故事为引,以人文的视角回望即将结束的北京奥运,将丘索维金娜、埃蒙斯、李裴勇等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用竞技场上、场下的残酷现实反衬出人性的光辉和爱的伟大,成片之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体育人为拍摄主体但不局限于竞技体育的结果,而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人的角度延展开去,剖析体育对于人对于社会深层次的影响,将会引起除了体育迷以外更多观众的共鸣。

二、走出赛场,还原真实的事件与人生

在大多数受众眼中,竞技场是一个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地方,人们崇拜冠军、关注冠军。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分享成功的喜悦,却忽略了成功背后的那一份艰辛与汗水。正如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所说的,媒体就应“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线内。”①赛场上瞬间的爆发来自于日常千百次训练的积累、和无数次在成功与失败边缘徘徊的人生历练。中国13亿人口,站在奥运赛场上的仅有400人左右,在每一个运动员背后,都隐藏着一群看不见的人和事,这其中有团队的协作、亲友的支持,有一件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仅仅聚焦于赛场上的一瞬,仅仅将目光锁定在运动员个人身上,那么报道的内容必定是单薄而无力的。在将新闻传达给受众之前,我们是不是应当多一些这样的思考:金牌的背后是什么?赛场之外有什么?

以人性化的视角观察体育赛场,我们不妨抛开缺乏新意的胜负之争,去探知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毕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们关注比赛不再只是关注一个或输或赢的结果,而是比赛的过程和在比赛过程之中人的情感和精神;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央视体育频道曾经有一档极具人文色彩的体育专题节目――《体育人间》,该栏目以人文精神展现竞技体育、大众体育、民族体育的故事与事件。在栏目的选题中,我们不但可以在“奥运冠军系列”中看到成功者的笑容,也能在“遗憾系列”中品味差之毫厘的无奈,每一个人物总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总有一段曲折的人生。如今该栏目已经易名为《奥运岁月》,名字虽然变动,不过栏目的精神内涵却一直没有改变。

三、主观视角,传达真实体验

基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要求,记者是不能在报道中发表议论的,不能运用第一人称、不提倡记者直接使用“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这样的字眼,尽量不使用修辞格。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有一些经典报道并没有严格遵循这样的技术要求,阅读效果反而更好。“当记者已经成为事件亲历者之后,他就应该把他自己也当作事实材料来认识,因为这时,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任何气味,都变成了亲历的事实结果。”②在这样的前提下,主观视角、第一人称又何尝不可呢?

主观视角,实际上是人性视角的一种体现。当记者把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用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的时候,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更具感染力。亲身到过赛场的人都知道,体育比赛由于其极强的感染力而有别于普通新闻事件,其中的巅峰体验如果不亲临现场是无法感知的,记者此时承担的就是代替感知的任务,以让受众对于事件或人物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记者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时,这种报道方式就更能表现出客观视角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安徽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条以主观视角报道的专题――《我来过吗?》。在片中,作者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与登山队员一同向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攀登,作为一名业余登山者,作者本人在征服雪山的过程中经历了体力极限、高原反映等种种艰险、困难,感受到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极限体验。通过记者本人的主观视角,把所见、所闻、所感用镜头和语言传达给了受众,这种真实的感受是普通的报道方式无法展现的。那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由事件亲历者口中说来更具感染力,尤其是当作者最终成功登顶,问向自己的一句――“我来过吗?”把成功时刹那间的疑惑与恍惚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全片的张力得到凸显。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虽然采用了第一人称,但看起来、读起来一点异样的感觉都没有,反而增加了真实感,该片不但取得一定的社会影响,也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节目一等奖。

毋庸置疑,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之后,中国电视体育新闻报道现在已经步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快速发展期,各种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也日趋成熟。以人性的视角观察竞技的舞台,解读荣耀背后的人生,已经越来越受到媒体人的重视。毕竟,人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体。人的生命状态、精神需要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均衡、协调和发展,避免人的异化。体育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以及它的社会影响力使得体育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体育新闻报道要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即要具有人文关怀。总而言之,人性化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的体育新闻报道现具人文气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也有着不可估量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②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上一篇:浅析都市报图片新闻的特点 下一篇:新旧媒体组合式报道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