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档案馆馆藏专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13 01:49:44

培养档案馆馆藏专家的几点思考

馆藏专家的定位

对馆藏专家的界定涉及对档案馆档案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都说,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历史财富,是属于社会和人民的,甚至于是属于民族的、世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感觉到,档案馆是属于某级政府的,在开发利用时,甚至会萎缩到是属于某个档案馆自身的,有一定的本位主义倾向。笔者认为,档案馆里保管的是社会档案,理应归社会所有,只要感兴趣或有条件、可允许,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馆藏某一方面的专家。当然,由于档案在社会上被关注的热度还并不是那么高,实际上,当前有条件和有能力成为馆藏专家的,一是档案馆人员,二是研究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少部分专家学者。

目前,各级档案馆自身及其周围,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对某方面档案更为了解和熟知的人员,包括馆内,也包括馆外。有一些社会上的利用者,长年蹲守在档案馆查找他们感兴趣的档案,有的甚至依托档案信息搞自己的研究,出了不少专著。像这样的人员,就可以称之为馆藏专家。这个专家,既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档案内容熟知,也可以是对全部馆藏的结构熟知。总之,馆藏专家应该是一批人,可以组成一个圈子,构成一个体系,不管他是谁,只要档案馆掌握着这样一份名单,当需要有这方面专家出面解决某个涉及的馆藏问题时,能很快找(搜索)到他。掌握着这样一份名单的人就像如今档案学术界有人提倡的档案主管。这个主管可以是一个主管档案内容业务的副馆长,他不一定非要了解全部馆藏,但他了解和掌握熟悉这些馆藏的人,并且能够调动他们,包括调动他们的知识和他们的积极性。

档案馆馆藏专家的数量应该是越多越好。现在,档案馆的馆藏数量是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增长很快,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熟悉全部馆藏的宏大任务,甚至于穷其在岗的几十年也很难完成。因此,需要我们多培养专家,越多越好,而且需要做好规划和计划,有相对明确的统筹安排和分工。

培养馆藏专家,就是培养一支熟悉馆藏的队伍

培养馆藏专家可以说是档案馆发展的人才战略,是一种对核心人才的培养。档案馆其他人才,比如计算机、行政管理等人才,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得到培养和锻炼,唯独熟悉馆藏的人才,只有档案馆自己才能培养出来,不管是对馆外专家的寻找和组织,还是对馆内人员的规划和训练,只有靠档案馆自己。这种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常宝贵。他们不能只是一个两个,必须是一支队伍。培养馆藏专家,就是建设一支熟悉馆藏的队伍。

那么,这支队伍如何来建设?笔者不揣鄙陋,谈点浅见。

首先,对档案馆内外了解馆藏的人员进行摸底,通过摸底,初步建立和组织起一支队伍。摸底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征文的形式。比如档案馆可以开展一次“我所知道的馆藏”征文活动,号召和鼓励档案馆内外人员拿起笔来,写下你对馆藏中某一部分内容的了解和认识,文章类似于“馆藏介绍”或“档案解读”性质。通过这样的一次摸底和普查,一是可以知道我们的馆藏被了解和熟知的有多少,哪些全宗内容已经被掌握,哪些还是空白;二是能够调查到我们的人员中,哪些人对了解馆藏有兴趣,哪些人对馆藏的熟悉度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来制定下一步的规划,比如进一步的人力分配和重要空白的攻关。

其次,通过各种形式,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经过摸底建立起来的馆藏队伍不能是一盘散沙,必须有组织有任务,有发展壮大的活力和生机。大多数档案馆馆藏都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前面摸底的基础上把人员大致分为两大组,即建国前馆藏组和建国后馆藏组,分别主攻这两个方向。组长必须有较高的威信、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馆藏相对更为熟悉。组员的分工可以在兴趣和基础之上,既有一定的自由,又有一定的集中。这两大组之下还可以分若干个小组。大组小组的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展开。活动的最初既可以从整理以往的成果开始,一步步挖掘延伸,也可以从当前开发利用实际出发,主攻一点。比如北京市档案馆正在逐步接收北京奥运档案,这部分档案的内容和结构就应该有人负责记录在案,并在适当的时候写出全宗介绍和价值鉴定。

其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这支队伍的能力。现在,国家档案局正在全国档案馆中进行第二轮《档案馆指南》的修订和编写工作,这是一次很好的熟悉馆藏的契机。编写指南是个五年计划,档案馆要抓住这次机遇,把这支队伍很好地组织进去,进行一次全面准确的馆藏情况摸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这支队伍的能力。同时,依托这次的成果,再培养和造就一批更为深入地进行研究的专家。另外,笔者建议在各级档案馆设立一个“馆藏讲坛”,欢迎馆内外熟悉馆藏的博雅之士上台讲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既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培养馆藏专家,又可以不断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

目前培养馆藏专家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几个问题

有计划地培养熟悉馆藏的专家,对档案馆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熟悉馆藏需要有继承性,它不能仅限于放在某个人的头脑里,必须要使其外化、物化,能够让外人和后人共享。档案馆既要组织人员尽快熟悉馆藏,又要尽快让其成果应用起来。这其中涉及几个重要问题。一是熟悉馆藏的政策和环境问题,二是馆藏专家的自身成长问题,三是熟悉馆藏和培养专家在档案馆整体工作中的轻重缓急问题。

一、熟悉馆藏的政策和环境问题

熟悉馆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工作量极其巨大之外,还涉及一个哪些档案适合哪些人看的问题。馆藏有开放和保密之分,这种分别其实就是对人群的区分――哪种人可以看哪种档案。由于多年来我们对自己的家底并不十分清楚,对真正应该保密的那部分究竟在馆藏中的什么位置不甚了了。这就加剧了恶性循环,越不知道越不敢让看,越不敢让看越不知道。所以说一次彻底准确的馆藏普查非常重要,看看到底应该保密的档案有哪些,都在哪些案卷里。这必须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切忌走过场。往往越是基础性的工作越是绕不过去,如果没有正确解决开放什么档案与保密哪些档案的问题,进一步熟悉和研究馆藏的任务就难于完成。

掌握了密级之后,还有一个如何划分阅档权限的问题。在我们的档案馆内,一般都是密级越高,对能看到它的人员职级的要求也越高,而实际上职级越高的人员,由于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真正花大量时间来了解馆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难于集中全力来搞馆藏研究。另外,那些职级不高的基层人员,其接触档案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多于领导层,但他们限于权限问题,接触不到核心的档案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是个两难问题,但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解放思想,同时也从制度和程序上去考虑如何

加强档案的安全保障问题。

二、馆藏专家的自身成长问题

现在,档案馆不可能说专门成立一个馆藏处,专门安排几个人从事这项工作,但这项工作又确实很重要。那么馆藏专家的培养就会涉及所谓的主业和副业问题。因为需要和可能从事馆藏研究的人员都分布各处,手里都有一份平时需要完成的和别人差不多的业务工作量,如何再来完成似乎是额外的馆藏研究任务?谁来为这部分工作买单?这部分人员怎样在馆藏研究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成长与档案馆的建设同步发展?

现在,各级档案馆不能说一个熟悉馆藏的专家都没有,一些保管、编研、整理岗位上的档案人员,或多或少地都在接触档案,都有可能对某些档案熟知。但多数人只限于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谈不上有多少研究。另外,因为有某种程度上的对不务正业嫌疑的担心,有些人隐藏起自己的档案馆藏知识,有些人在这种氛围下逐渐冷却了熟悉馆藏的热情。所以说,怎样鼓励、营造馆藏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也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中的难题。

笔者认为,为了档案馆的长远发展并实现它功能的最大化,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来思考培养档案馆藏专家的问题。首先是为有条件成为馆藏专家的同志分配任务,在调阅档案上给予方便。其次是给予这些人员以应有的尊重和重视,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作为受培养的档案人员,也要树立大局意识,在工作中多付出,多培养一种奉献意识,不但要在熟悉馆藏中奉献时间和精力,更要在熟悉馆藏后奉献知识和信息。

三、熟悉馆藏和培养专家在档案馆整体工作中的轻重缓急问题

目前,档案馆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服务,围绕中心工作做规划,相对来说,熟悉馆藏和培养专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馆在实际工作中既考虑短期任务需要,又着眼于档案馆发展的长远需要,给予这项工作应有的位置。

培养一个档案馆馆藏专家尚属不易,更别说要培养一群专家。但是,这是档案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每项工作都有一个前后主次、轻重缓急,用什么来衡量它们,标准之一也可能是国家政策或是行业主管部门的计划,但更长远有效的标准之一,就是每个档案馆各自的馆藏情况。只有非常了解自身馆藏的实际,我们制定的计划和方案才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我们的能量才会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上一篇:建设新农村 服务新农村 下一篇: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